劉玉香
【摘 要】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方法來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要靈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學內容放在真實有趣的情境里,讓學生在探索中經歷“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相信一定能誘發(fā)出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新課標也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那么,如何激活課堂,讓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活潑,促成學生自我發(fā)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有必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以實現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下面談談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具體做法: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同其他學科不一樣,數學是一個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小學生一般記憶力較好,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相對要差一些。如果讓學生陷入一個他們所認為無休止的計算中,他們則會產生厭惡情緒。而教育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要讓主體積極參與其中,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愛好,都需要尊重、信任和關懷。老師要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分享他們每次取得的一點一滴的進步時的喜悅的感受,使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供給學生主動參與的條件,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創(chuàng)設了為母親買禮物的情景:母親節(jié)到了,小明為媽媽買了一份禮物,(課件演示長方體盒子,并展示長、寬、高),他想用包裝紙把禮物包起來,需要多大的包裝紙,怎樣計算呢?你能幫幫他嗎?問題提出后,學生們十分感興趣,學生們學習的主體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在不知不覺中投入了數學課堂的思維活動之中。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渴望,主動去探究數學,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端正學習積極態(tài)度
在課堂學習中,如果缺乏情感參與,就感覺不到情感魅力。品嘗不到情感體驗的學習,是不完整的學習,是缺乏靈魂與活力的學習。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先生說過:“喜歡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數學教學使學生飽受挫折而與成功的喜悅無緣,學生也就不會喜歡,更談不上“終身學習的愿望”了。所以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成為喜歡和好奇心的源泉。數學教學中每一個數學概念的學習,公式、法則、數量關系的分析,只有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學生才有可能在體驗成功的愉悅時,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形成積極的態(tài)度。數學課堂中要使學生學會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適宜的情緒狀態(tài),用數學邏輯的精確性、數學概念和結論的確定性以及推理的規(guī)則等,使他們自覺地遵循思維規(guī)律、規(guī)范思想形式,調控自己情緒、情感發(fā)生的強度,保護健康適宜的情緒狀態(tài)投入數學課堂活動中。數學知識需要通過一定量的訓練來掌握,數學思維品質、數學能力也需要通過一定量的訓練來培養(yǎng),只是教師要特別注意準確把握好訓練的時機和訓練形式,要講究科學性、層次性、藝術性。
三、以疑引趣,激發(fā)求知欲望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睉夷羁梢杂|發(fā)學生的求知動機,集中學生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思維,產生“迫人期待”的教學魅力。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為此教師應依據教材內容,抓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求知興趣。如我們在教時間時,老師可設置這樣一個懸念:6、60、600,在這三個數字之間用“=”號連接起來。這會時學生可能說老師這是錯的,三個數字不可能相等。老師可進一步啟發(fā)學生?三個數字是不相等,但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相等呢?我們可不可以在三個數字后面加一個單位使他們相等。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班里氣氛一下了活躍了。有的學生就會說,老師數字后面可加上米、分米、厘米,還有的說可以加上元角分。對這些正確的答案要積極鼓勵,讓他們分享成功的愉悅。這時我們可以溫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引出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在學習時間概念中,我們還可以以美國著名影片《時光隧道》為例,讓我們回到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被刺的前一個小時,如果在這一個小時中,第一分鐘做了什么,第二分鐘做了什么……第六十分鐘做了什么。如果這些事情美國軍方都做了,肯尼迪總統(tǒng)不會遇刺,歷史就會被改寫。在這一歷史回溯中,學生知道了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小時—分鐘—秒”,同時知道了很多的知識。
四、尊重個體差異, 加強直觀教學
數學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學生的思維卻處于具體的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的階段。因此,教學中應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具體實例聯(lián)系起來,以生活中的顯淺例子來說明,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形象生動,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樣既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啟發(fā)學生思考。所以我們在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直觀教具、投影儀等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使靜態(tài)的數學知識動態(tài)化。這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學到的知識也能印象深刻,不易遺忘。例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哪是側面積,怎么求,而是利用了一個圓柱形的罐頭盒,讓學生制作它的包裝紙,使學生明白了什么是側面積;并讓學生自己動手剪、擺、圍,通過這樣的現實操作,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逐步體會圓柱的側面展開是個什么圖形,它的面積與圓柱的什么有關。這樣,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數學活動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消除了對數學的厭倦感,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