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 趙姝 張舉范
摘 要:文章通過對陜西省普通高中數字化教育資源使用現狀與需求的研究,從資源應用的基本條件、資源應用的具體情況和資源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障礙三方面進行了深入調查分析,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促進優(yōu)質數字化資源的深入應用。
關鍵詞:數字化資源;資源應用;高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21-0047-05
一、研究緣起
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隨著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國政府都極其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已經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對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進行規(guī)劃和指導,表明我國的教育資源建設已經開始逐漸受到國家層面的關注和重視。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不僅要積極“探索多種方式利用國外優(yōu)質資源”,同時還要“加強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則更細致地明確了“縮小基礎教育資源鴻溝”是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務。我省作為西部重要代表,在國家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信息化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zhàn)。如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程度和應用水平較低,優(yōu)質資源尤其匱乏。因此,為加強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和應用水平,分析當前學校教育教學中數字化資源的應用現狀并找出其中的問題就成了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重點分析了陜西省不同用戶群體(高中教師、學生)對數字化資源的需求及期望;根據當前資源建設和應用的現狀,分析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我省高中優(yōu)質數字化資源建設和應用提供參考和指導。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本研究旨在對陜西省高中數字化教育資源使用現狀與需求進行研究分析,所以研究的樣本在陜北、關中、陜南各選取了2~5個城市,每個城市選取2~5所有代表性的學校,包括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所以本次調查涉及整個陜西省各個階層的學校。
具體調查情況:本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教師卷1400份,回收1354份,回收率為97%,其中有效問卷1284份,有效率為92%。發(fā)放學生卷2100份,回收1974份,回收率為94%,其中有效問卷1905份,有效率為96%。利用 SPSS 13.0 軟件對問卷信度進行分析,教師版問卷的Alpha 信度系數為0.73,學生版問卷的 Alpha 信度系數為0.71,問卷可信度較高。
2.研究方法和內容
本文主要以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進行相關的數據收集。在文獻綜述和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分別針對教師和學生設計了《陜西省高中數字化教育資源使用現狀與需求的問卷調查(教師卷)》、《陜西省高中數字化教育資源使用現狀與需求的問卷調查(學生卷)》,征求了陜西師范大學一位專家、一位教師、兩位研究生的意見多次修改后,統(tǒng)一發(fā)放給調查對象。調查問卷的設計主要包括三個維度——資源應用的基本條件、資源應用的具體情況和資源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障礙,如表1所示。在本文中的調查數據以教師卷調查為主,在個別內容中輔以學生數據和訪談來說明問題。
為保證調研的質量,我們還從這三個維度出發(fā),對11所學校25名教師(包括6位校長)進行了訪談。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調研樣本分布情況
參與問卷的1284名教師,覆蓋了高中的9大類科目,還有部分科目沒有列舉,被調查的教師中語文、數學、化學、英語、生物教師偏多,共占66.8%,但總體文科教師和理科教師被調查的概率相當。參與調查教師的教齡分布比較均勻,主要分布在5~10年、11~15年以及20年以上,占教師總人數的70%以上,教齡分布最少的是16~20年的教師。由此可以看出本次問卷覆蓋面較廣,能夠提供不同學科、教齡等的全方位反饋。
(二)各維度調查統(tǒng)計分析
1.資源應用的基本條件
(1)網絡接入和學校硬件設備方面。調查發(fā)現校園網基本覆蓋各大高中院校,說明在使用數字資源進行教學時,無線網絡應用得到了保障。陜西省普通高中的教室數字化資源使用的硬件配備以多媒體和電子白板為主,其他如實驗室、語音室等功能教室的配備還沒有達到普及。教師在使用數字化資源的硬件方面基本得到滿足。
(2)對于是否參加過學校的相關培訓,81.3%的教師表示曾參加過學校或上級教育部門組織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培訓,18.7%的教師表示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接受過培訓的教師主要的是計算機基本技能的培訓和課件制作的培訓,而且隨著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微課培訓的比例也相對較大。學校還是鼓勵教師掌握數字化資源相關技能的,只是部分學校培訓內容過于基本、陳舊,遠遠不能滿足教師的需要。
(3)學校相關平臺建設情況及資源豐富程度。81.3%的教師表示學校已經建立了公共教育資源平臺,18.7%的教師表示學校還沒有建立公共教育資源平臺。只有34.1%的教師表示“資源豐富,可以滿足需要”;剩下的教師表示資源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有兩種原因,分別是:28%的教師表示雖然資源豐富,但是與教學實際的需要不太相符;19.2%的教師表示資源(特別是優(yōu)質資源)較為缺乏,因此不能滿足需要。這說明,學校公共教育資源平臺較為普遍,但教師參與有待提高。雖然大多數教師表示會使用學校公共平臺提供的資源,但是公共平臺提供的資源并不能滿足所有教師的需要。
2.資源應用的具體情況
關于資源應用的具體情況,我們主要從應用動機、應用需求、資源獲取途徑、應用頻率、應用范圍及應用效果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查。endprint
(1)數字化資源應用的動機
動機是我們了解數字化資源應用的途徑之一,關于使用數字化資源的原因主要是:數字化資源的使用能輔助教學,提高教學質量(83.6%),還有14%的教師表示要參加公開課評比所以使用,1.9%的教師表示使用數字化資源是響應學校的號召,僅有0.5%的教師表示是因為同事都在用,因此自己也就用了。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數字化資源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輔助教學,提高教學的質量,從而也受到了教師的青睞,從教師的角度看數字化資源已經基本普及,教師也意識到這將是教學的新形式。
(2)數字化資源應用的需求
了解數字化資源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應用,關于“教師眼中的優(yōu)質數字化資源具備的條件”這一問題,通過調查分析發(fā)現,79%的教師認為優(yōu)質資源是主題豐富、類型多樣的資源,61.2%的教師表示優(yōu)質資源是呈現形式多樣的資源,75.7%的教師表示能讓學生參與其中、課堂互動較好的資源為優(yōu)質數字化資源,59.3%的教師表示優(yōu)質數字化資源必須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資源,56.1%的教師認為優(yōu)質資源就是師生共同參與建設、動態(tài)更新的資源。(見圖1)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優(yōu)質數字化資源不僅要在形式上多樣,能夠讓學生參與其中,形成良好的課堂互動,而且在內容上也要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主題多樣豐富,能夠動態(tài)更新。
(3)數字化資源獲取途徑
通過調查發(fā)現,教師獲取數字化資源的主要途徑是,網絡檢索(72.9%)、學校提供的資源庫(65.4%)、同行或朋友處獲得(50%),還有少數教師表示主要是自己開發(fā)制作(30.4%)或從國家、省市級教學資源平臺(31.8%)獲得,僅有6.1%的教師表示獲取數字化資源是利用其它途徑。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數字化資源的獲取停留在素材層面,途徑單一,數字化資源應用效率比較低,而且相關平臺的功能和效用還需進一步提高完善。
(4)數字化資源應用頻率
是否經常使用數字化資源,是衡量其應用水平的標準之一。分析調查數據,可以得出40.7%的教師表示在教學中經常使用數字化資源,38.3%的教師表示在教學中平均每周會在10%~40%的課上使用數字化資源,有大約20%的教師表示只是偶爾使用或從未使用過。這說明,我省的數字化資源并未達到應用完全普及,大多數教師意識到數字化資源逐漸成為教學的基本要素,但還有部分教師固守傳統(tǒng)的教學資源,不接觸新事物。
(5)數字化資源應用范圍(見表2)
教師在備課和促進自身學習和發(fā)展方面使用數字化資源的頻率較高,特別是備課環(huán)節(jié)幾乎達到了50%以上,在課后評價環(huán)節(jié),使用數字化資源的頻率較低,平均不到15%,在其他環(huán)節(jié)也會使用,但頻率相對備課時來說較少。最受教師歡迎的數字化資源是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和名師教學案例;一些稍微復雜的數字化資源在教學中被教師使用的頻率相對較低。根據這些數據可以發(fā)現,數字化資源大多用于備課、課堂展示等,而且能被直接利用的資源更受歡迎,真正能深層次應用的,用于教與學的變革、教與學的交互或者教學反思的比例很小,這說明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
(6)數字化資源應用的效果
數字化資源的有用性很大程度是取決于應用效果評價的,而且應用效果也決定了數字化資源是否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實際應用中,數字化資源的效果應該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去考察,因此我們調查分析也從這兩個角度開展。
①教師認為數字化教學資源最明顯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 70.6%的教師表示在教學中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最明顯的作用是能夠豐富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50.9%的教師表示教學中使用數字化資源可以提高備課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表示數字資源可以促進教師反思及專業(yè)成長(40.7%),拓展學生學習材料、開拓學生視野(42.1%),還有教師表示在教學中使用數字化資源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32.7%)以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28%)。
通過這些數據和我們在調查中對教師進行的進一步訪談,發(fā)現教師只是從教的角度來評價數字化資源,并沒有結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能力培養(yǎng)等,數字化資源應用流于表面。
②學生認為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對學習的影響
通過調查發(fā)現,數字化資源的使用帶來的正面影響大于負面影響,根據數據分析,學生認為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使用豐富了教學內容,使課堂更加生動(78.1%);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習興趣(65.8%);使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課堂學習效率(60.4%);還有利于對一些相對復雜的知識進行記憶和掌握(58.2%)。除此之外,一部分學生也表示數字化資源的使用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17.1%的學生表示現有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知識點太過松散,很難抓住學習重點,16.7%的學生表示在教學中使用數字化資源更容易引起疲勞,無法長時間堅持使用。(見圖2)
3.資源應用的問題和障礙
通過調查發(fā)現,影響教師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原因主要是:①教師自身缺乏足夠的教育技術知識和技能(55.1%);②資源雖然豐富,但是缺乏優(yōu)質的數字化資源(52.3%);③準備時間長,增加了教師的備課負擔(43.5%)。除了以上三個主要原因之外,27.6%的教師表示影響自己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原因是缺乏足夠的數字化資源,不能滿足自身需求;20.6%的教師表示學校整體缺乏數字化教學氛圍以及學校缺乏相應的推動政策和鼓勵政策,還有11.2%的教師表示學校經費不足,不能滿足教師使用數字化資源的需求。僅有1.9%的教師表示影響自己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因素是,學生對數字化教學興趣不大。
四、研究啟示
(一)結論與反思
1.陜西省高中數字化資源硬件基本完善,可以基本滿足需求。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有互聯(lián)網的接入,硬件設備方面,學校提供的設備基本能夠滿足教師的需求,學校配備的數字化教學設備有多媒體、電子白板等,而且每個辦公室基本都配備電腦,甚至有的學校數字化教學設備非常先進。必須指出的是雖然學校硬件設施比較完善,但是利用率不高也是現實,例如多數教師只是將電子白板當作屏幕,并沒有真正發(fā)揮電子白板的教學價值。教師和學生也具有一定的數字化能力,了解數字化資源,也能較為普遍地應用,但應用的形式比較單一,演示文稿為主要形式。教師的計算機基本的操作沒問題,簡單的PPT課件制作都會,但是一些稍微復雜的操作方面就會遇到問題,如理科教師一些復雜的公式輸入不太會操作、幾何畫板等數學工具不會使用。endprint
2.數字化資源相關平臺建設力度不夠,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教師大多都是通過百度下載或者相關網站搜索獲得資源,比如從金太陽、學科網、中華資源庫等一些網站來獲取數字化資源,也有一小部分通過學校網站、與同行交換資源、查看一些有影響力的教師博客以及一些教學視頻網來獲取資源。而在資源的使用上,主要以PPT的應用為主,數學教學中也較少應用,語文、政史地等文科類會相對多一些,通常在大容量的課上使用。廣大教師對數字化資源不同類型和功能的需求并不能得到滿足,所以教師會抱怨查找資源太浪費時間,不如不用。
3.教師觀念陳舊,把數字化資源作為工具,數字化資源應用處于初級階段,沒有發(fā)揮其最大價值。通過調查發(fā)現,大部分教師都是把數字化資源看作“工具”、輔助教學的手段,并沒有真正理解數字化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沒有深刻認識到數字化資源到底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哪些實質性的改變,到底影響了學生什么能力的發(fā)展。所以教師只知道數字化資源能提高備課效率、教學效率,豐富教學手段,開闊學生的視野,很少探究數字化資源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數字化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方面的作用。至于數字化資源給師生交互帶來了哪些變化、如何深度融合這些深層次的問題,教師都沒有涉及過。因此,數字化資源的應用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二)對策與建議
1.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資源應用能力
教師作為數字化資源應用的主體,對是否有效應用資源有著直接的作用,關系著是否能將資源有效應用于課堂教學,甚至于學生的課外輔導。并不是讓每個教師成為專家,而是讓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應用方面都有提升。數字化資源到底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什么,到底對我們教師和學生都有著怎樣的意義,只有從本質上認識了才能更好地應用。
2.加強優(yōu)質化數字資源的共享共建
在全國“三通兩平臺”的背景下,我省的《陜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也提出:“校校通寬帶,班班可應用,人人可接入,處處可學習。建成具有陜西特色的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全面建成兩庫一館三平臺,不斷建設和豐富陜西特色數字教育資源?!被诖烁鞑块T應抓住機遇,促進優(yōu)質化數字資源的共享共建,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fā)展目標相適應的、以“資源+平臺+服務”為模式的優(yōu)質數字化資源體系。
3.提高資源的有效性,增加利用率
為適應現代學習理念,提高數字化資源的可用性、適用性、重用性和生成性,應加強以下幾類資源的建設,以提升數字化資源的利用率。
(1)積件資源、素材資源
教師在使用資源的過程中具有個性化和靈活性,教師常常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自己組合運用數字化資源,積件資源和素材資源為此提供了可能性,它為教師開發(fā)教學資源提供基礎。因此要加強積件資源和素材資源的建設,鼓勵教師通過思考自建資源,開發(fā)真正滿足自己的教學需要的優(yōu)質數字化資源。
(2)差異化、個性化資源
不同的學校軟硬件平臺環(huán)境不盡相同,學生學情的差異也很大,相應地,資源的需求也具有差異性。為滿足不同軟硬件終端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需要提供差異化資源,例如一般性資源、優(yōu)質的移動資源等。
(3)多樣化資源
為保證資源滿足學習者的知識水平和學習需求,適應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應對數字化資源進行模塊化管理,在保障無知識性錯誤基礎上,提供可拆解、可遷移、可重建、不同風格形式的資源,使學習者通過不同層次資源的使用和重組,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資源的個性化潛能。
(4)啟發(fā)性資源
數字化資源不僅僅是把課本知識數字化,也不僅僅是豐富的媒體形式,更要有一些啟發(fā)性的活動類資源、思維訓練類資源,這些資源要能夠便于教師組織學習活動,有助于學生內化知識,提高思維能力。
(5)方法性資源
教師和學生除了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使用技術獲取資源和信息的方法,例如信息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方法等,這類方法性資源有利于教師和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6)生成性資源
生成性資源在使用過程中具有動態(tài)生成能力,即在原始資源基礎上,整合個體和群體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豐富的生成性信息,從而產生新的資源,使靜態(tài)固有的資源具有動態(tài)生成性?,F有資源庫的數字化資源基本都不具備生成性,所以要通過師生共建提供具有動態(tài)生成能力的資源。
參考文獻:
[1]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李小榮.數字化學習資源在中學的應用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3]何克抗.我國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09(10):5-9.
(編輯:王天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