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妙
【摘要】本文闡述音準問題是合唱團訓練中的一個核心內(nèi)容,良好的音準能直接提升一個合唱團的音樂表達能力,如何讓合唱團成員具備良好的音準是廣大音樂教師需要攻克的一個難題;以合唱團中的高年段學生為研究對象,將樂理、心理學相結(jié)合,探究適合高年級學生的音準訓練策略。
【關(guān)鍵詞】音準 傾向性 遷移 音階 音程 和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9A-0142-02
合唱團的音樂歌唱教育不僅是教會演唱一首歌,還需具體表現(xiàn)出歌曲的美感。表達音樂美感的前提是音準。音準直接影響著學生對音樂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知,沒有音準,音樂的美感也無從談起。
在合唱團訓練中,高年段成員的認知雖比中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成熟,但在歌唱中也極易出現(xiàn)音高概念不明確、關(guān)鍵音偏高或偏低、音與音之間的距離意識模糊等問題。這些問題看似難以解決,但只要教師結(jié)合樂理、心理學等找到教學方法,就能巧妙地、有針對性地克服學生的音準問題。筆者結(jié)合實踐總結(jié)了三種策略。
一、重視音準的傾向性
很多教師在平日的音高訓練中認為,音準就是音高,因此會強調(diào)個體音的訓練。但這種觀念忽略了音準的傾向性。音準包含音高,但不全是音高,還包含音的傾向,這種傾向會通過旋律的調(diào)式、調(diào)性具體體現(xiàn)。高年段成員通過長期樂理與視唱練耳訓練,已經(jīng)對調(diào)式、調(diào)性有一定了解,對不同調(diào)式、調(diào)性的理解會影響他們對同一個音高下音準的細微感受與把握。
(一)巧用視唱曲
如圖1,在標志①前一個B音屬于e小調(diào)的五級音,音準平穩(wěn)、不帶上下的傾向;后一個B音屬于G大調(diào)的三級音,三級音雖為穩(wěn)定音級,但在一定條件下有著導向四級音的作用。因此在處理這個音準時,教師要強調(diào)“穩(wěn)中偏上”的傾向。標志②處,前一個D音屬于G大調(diào)的五級音,后一個屬于a小調(diào)的四級音且與前相比有很明顯向上的趨勢。標志③處,前一個A音屬于a小調(diào)的一級主音,非常穩(wěn)定;后一個A音屬于e小調(diào)的四級音,略微向上。標志④的B音屬于C大調(diào)的七級音(導音),與標志①相比要有更明顯導向C的傾向感。除此之外,在自然大調(diào)式中,二級音和六級音在一般情況下,上行都會略有偏高傾向,下行時則應(yīng)略有偏低傾向;而四級音在下行時,往往帶有下導音的作用,教師需要提示學生在音準上需要有偏低(偏向三級音)傾向。在高年段合唱團的訓練中,通過不同調(diào)式的視唱曲,其各級音傾向性練習能讓學生能夠更加精準地感受音準中的細微差別,在歌曲演唱中也能將音樂美感更好地表達出來。
(二)巧用故事
音準的傾向性往往會被忽視。在合唱團訓練中,更常見的練習是一遍一遍反復(fù)唱音階。但是高年段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容易仗著“老資格”走神,俗稱“唱油了”。如若教師對曲目進行簡單分析并在有明顯傾向性音的時候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提示,不僅能抓住課堂,學生對音準的把控也會更加良好。例如,在唱到大調(diào)式中導音ti—主音do時,很多學生的ti會偏低。這時教師可以編一個小故事:do是班里的班長,成績很好,ti是一個很上進的同學,坐的位置和do很近,平時會很努力地向do靠攏。可是它旁邊坐著調(diào)皮的la,會偷偷地拉住ti不讓ti導向do,所以我們要幫助ti一把,在唱的時候“頂”它一下,讓它離開la,向do傾斜過去。如此,學生在唱到ti時,會有意識地將ti的音高“向上提”。
(三)巧用身體語言
除了用故事的方式解決傾向性,教師還可以利用兒童“身體知覺強于意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訓練過程中運用動作輔助學生的音準。在練習有傾向性的音時,可用手臂做出傾斜的動作提示,或讓學生自己稍微傾斜上半身,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視覺或動覺體驗。如此,高年段學生可以將主觀的意識與其直觀的身體動作相結(jié)合,將單純的意識表象替換成身體知覺,在一定程度上對“音的傾斜”進行“身體—意識”內(nèi)的構(gòu)建。由此,學生在訓練中將身體經(jīng)驗轉(zhuǎn)換為意識經(jīng)驗,即可獲得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二、巧用已知的旋律增強音準記憶
俗話說“舉一反三”,學習中的遷移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渠道之一。無論是音準還是節(jié)奏,我們都可以用學生已知的知識進行橫向遷移,用已獲得的知識經(jīng)驗完成對其他活動的影響。
旋律音程的練習一直是合唱團音準訓練中的一個難點,常用的訓練方式是讓學生反復(fù)模唱旋律音程并讓他們強行記住兩個音之間的距離。這種機械重復(fù)式訓練較為枯燥,并且受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非常大。若將音程練習與學生耳熟能詳?shù)母枨嘟Y(jié)合,將歌曲中的部分旋律遷移至音程中,則能讓學生很快掌握到音程之間的距離。以上行五度音程練習為例,在兒歌《小星星》中,開頭旋律中剛好有do-sol五度穩(wěn)定音程的呈現(xiàn)。學生在掌握《小星星》旋律的基礎(chǔ)上,再要練習五度音程只需回想《小星星》的開頭旋律即可唱出。同理,上行或下行的各個距離的音程都可以利用學生熟知的歌曲進行遷移模唱。合唱團的高年段成員所學歌曲較多,更適宜接受不同曲目間的遷移訓練。
三、音階、音程、和弦一體化
音準練習里,音階、和弦、音程、單音密不可分。多數(shù)人練習講究“循序漸進”,會遵從“單音—音程—和弦—音階”的順序。但這樣的順序易將音符碎片化,學生的認知得不到整體的支持。若改變順序,先讓學生建立一個“整體”,再通過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在訓練中重新合成新的“整體”,更有助于學生對音準的控制。
學生先在學習中構(gòu)建一條對完整音階的音高認知。將上下行音階唱熟,音階不僅是唱c1-c2,d1-d2、e1-e2、f 1-f 2、g1-g2都唱。唱熟之后,從相鄰的音開始,教師給do手勢并唱出具體音高,學生同時做do手勢但在心里默唱do的音高,之后出聲唱出re的音高。這種方式同樣適用于相距較遠的音。緊接著就過渡到三度音、三和弦。根據(jù)“格式塔心理學”中的連續(xù)性和簡約性原則,學生會通過聲音上的不連續(xù)產(chǎn)生心理上的連續(xù)知覺。例如C大調(diào)的正三和弦,練習時依次唱出do-sol的音高,其中re和fa的音高用“嗯”唱出并擺出手勢,“do(嗯)mi(嗯)sol”,之后re、fa只擺出手勢在心中默唱,只留下do、mi、sol三個骨干音并唱出唱名,就是一個完整的三和弦。這就是“音階、音程、和弦一體化”的訓練方式。
掌握正確巧妙的訓練方式,適當?shù)剡\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孩子在音準練習上的潛能就能夠不斷地被激發(fā)。除高年段學生出現(xiàn)的音準問題和解決方式之外,低中年級學生受年齡的影響,其音準還應(yīng)有不同的策略進行訓練,這些還需要我們?nèi)ゼ毤氀芯俊?/p>
【參考文獻】
[1]陳雅先.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盧家相.學習心理與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曉薇.淺析影響音樂表情的因素[ J ].中國音樂,2008(S1)
[4]庫爾特·考卡夫.格式塔心理學(第一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