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科生作為阿拉伯語翻譯的初學者,其能力有待提高。筆者認為本科生應從加強理論知識儲備、重視教材內容的翻譯、重視阿拉伯文化的積累、廣泛閱讀各類書籍這四個方面著手,提高阿拉伯語翻譯能力。
關鍵詞:阿拉伯語;翻譯理論;阿拉伯文化;阿拉伯諺語
近年來,阿拉伯語人才緊缺,許多學生本科畢業(yè)后就開始從事翻譯工作,然而本科生翻譯水平參差不齊,筆者結合自身學習、實踐經驗教訓,就本科生如何提高翻譯能力談談一點見解。
一、 加強理論知識儲備
加強理論知識儲備,掌握并靈活運用科學的翻譯理論會對翻譯實踐產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原因有兩點:
1. 掌握翻譯理論有利于明確譯文的風格。許多翻譯家在翻譯活動中總結了自己的經驗與方法,形成了許多有影響力的翻譯理論,比如,嚴復提出的“信、達、雅”。本科生在進行翻譯活動時,若能靈活應用該理論,在翻譯時就能有明確的指導方向,使譯文的風格更加明確。
2. 掌握翻譯理論有利于培養(yǎng)本科生對譯文的鑒賞能力。本科生若掌握一定的翻譯理論,在辨別譯文質量時就會有一個科學的標準,從而選擇優(yōu)質的譯文進行閱讀。閱讀是語言輸入的過程,只有良好的語言輸入才會有良好的語言輸出效果,對翻譯水平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 重視教材內容的翻譯
以《新編阿拉伯語》為例,該教材體系包括會話、課文、單詞、句型、課后習題,每個部分相輔相成,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運用、鞏固知識點,具有重要的價值。
翻譯活動就如同建筑樓房,只有打好地基,才能進一步對建筑物進行設計和美化。在這一活動中,對于單詞、句型、語法等知識的精通和靈活應用就相當于打好地基。因為只有掌握一定的詞匯量才能夠在揣度詞匯時游刃有余,只有積累大量有用的句型才能夠了解原文地道的含義。
作為阿拉伯語本科生,只有立足于教材內容,做到正確翻譯課文、會話、句型以及課后習題,才能夠順利、準確地進行更高層次的翻譯活動。
三、 重視阿拉伯文化的積累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無法脫離文化而存在,阿拉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這些文化上的積淀都對阿拉伯語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漢語中,常用“空中樓閣”來形容虛構的事物,但阿拉伯人對于中國的“閣樓”建筑形式非常陌生。因此在翻譯“空中樓閣”時,應巧妙地將其翻譯為,即“沙上宮殿”。沙漠是阿拉伯人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沙子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因此“沙上宮殿”和“空中樓閣”在含義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它考慮到了阿拉伯文化,便于阿拉伯人理解。
由此可見,如果對阿拉伯文化沒有一定的了解與積累,就會以中文的思維方式進行翻譯,使翻譯效果大打折扣。本科生作為翻譯的初學者,應廣泛了解阿拉伯文化,培養(yǎng)自己的阿拉伯語思維方式,從而提高翻譯能力。
四、 廣泛閱讀各類書籍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是無法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譯者的,因此作為本科生,必須具有寬廣的知識面。
著名學者呂叔湘于1984年在“翻譯工作與‘雜學”一文中指出“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人情風俗,俚語方言,歷史上的事件,小說里的人物,五花八門,無以名之,名之曰‘雜學”。
獲得雜學的最佳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大量書籍。本科生正處于積累知識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閱讀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了解各個領域的相關知識,拓寬知識面,適應各種領域、各個方面的翻譯,成為適應現代化的綜合型人才。
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作為本科生,應對自身的翻譯能力給予高度重視,從以上四個方面著手,不斷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為我國阿拉伯語翻譯領域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瑞凌.本科翻譯專業(yè)翻譯理論課的作用探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28(04):71-73.
[2]楊華.淺析阿拉伯語成語、諺語的翻譯與應用[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2):110.
[3]姜倩,何剛強.翻譯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何璇,甘肅省蘭州市,西北民族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