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珊 唐澤邦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西安,710061)
2018年12月1日,《絲路長歌》合唱新作品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行。本次音樂會是西安音樂學院重大科研基金項目(項目主持人吳延副教授)《絲路長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成果,特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而舉辦,由著名作曲家趙季平任藝術顧問,韓蘭魁任藝術總監(jiān),李強任指揮,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青春混聲合唱團演唱。
《絲路長歌》合唱組曲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和‘一帶一路’音樂文化建設”為指導思想,充分吸納了“西安-敦煌-新疆·絲綢之路”沿線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為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精心編排了混聲合唱作為最終的表演形態(tài)。作曲家們采用傳統(tǒng)與現代相結合的技術手法和音響觀念,來表現千百年來流傳于民間的古老歌謠,使絲綢之路上傳統(tǒng)樸素的民歌煥發(fā)出新的活力,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帶人們體驗了一次絢爛多姿的絲綢文化之旅①。精湛的創(chuàng)作、精心的排演與精彩的演繹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令現場的千余名師生與愛樂者為之動容,為之喝彩。
《絲路長歌》合唱組曲共包括九部合唱作品:《絲路追夢》(李三原詞,韓蘭魁曲)、《絲路敦煌》(段路晨詞,任意曲)、《別君嘆》(王維詞,曹軒賓曲,婁云青改編)、《陜北風情——情歌》(趙季平曲)、《絲路·尋音》(金卓晟詞,白超曲)、《絲路上的月光》(阿拜·庫南拜詞,雒鵬翔曲)、《擺歌臺》(詞選自青海民歌,鄭飛曲)、《將進酒》(李白詞,吳延曲)、《長安行》(李強、子玄編曲)。九部作品的歌詞內容主要講述了絲路上旅人們帶著夢想努力前行的故事,展現了民族文化空前繁榮的盛況與絲路上所遇到的坎坷與艱辛,體現了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的交匯融合。絲綢之路上各國的文化精粹和獨特的個性,也都體現著人類進步的價值追求,而對于中華民族而言,絲綢之路鐫刻著中華民族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不朽記憶,是華夏文明走向世界的要道。
每一部合唱作品都蘊含著不同的精神內涵,體現著深刻的文化含義。
1.《絲路追夢》是典型的帶有引子的單三部曲式,開始部分突出弗里吉亞調式,展現西亞地域特色,中段轉入汗族宮調式,表現絲路上的大唐商隊,再現時又回到弗里吉亞調式。整首作品調性明確,高點和聲全新,#g的出現將樂曲推向了高潮。引子部分便將所有樂曲發(fā)展的材料展現出來,后面樂曲緊密圍繞引子素材進行展開。在主題旋律的寫作上,以第一小節(jié)的二度、五度作為主要動機,第二小節(jié)是第一小節(jié)的倒影,后面都是根據這兩個核心音程發(fā)展而來,旋律線條以主屬音作為平衡支點,先上行后下行(見譜例1)。
譜例1:
中段轉入汗族宮調式,使音樂色彩突然變得明亮起來,旋律線條也是先上行后下行。整首作品的聲部從簡到繁,從剛開始的單聲部,到二聲部、三聲部、四聲部,隨著聲部的增加,音樂也從主調手法逐步轉化為復調手法。
2.《絲路敦煌》是九部合唱作品中唯一一首無伴奏混聲合唱作品。它運用三種特色打擊樂器,還將人身(手)也作為“打擊樂器”,使整部作品色彩豐富跳躍,富有創(chuàng)意。在創(chuàng)作上提取“漢族和藏族”音樂的典型音調,采用傳統(tǒng)與現代交疊的作曲技法,表現了絲路大背景下多元交融的敦煌文化,成為此曲的特色亮點。作品主要體現出在絲綢之路上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結構上為帶有引子的三段體,引子中加入音色純凈透亮的男高音獨唱,其旋律主要為小二度音程,小二度音程在西域音樂中常常出現,純凈透亮的男高音一出現便勾勒出敦煌音樂特有的音調,使聽眾有置景之中的代入感,其余的聲部作為伴奏聲部,營造出莊嚴、神圣的音樂色彩。A段與B段都較為短小,分別描繪啟程與圣光兩種情感,將聽眾帶入敦煌的神秘中。B段中加入木魚和磬兩種打擊樂器,展現出濃郁的佛教音樂色彩。C段為作品的主要段落,所占篇幅較大,主要表現喜悅、歡慶、充滿活力的多民族融合的歡歌場景,音樂情緒較為歡快,使用康加鼓作為打擊樂器并且加入拍手,使整段音樂節(jié)奏感十足。在C段中,還加入了藏族原生態(tài)女高音獨唱,純凈開闊、原生態(tài)的女高音獨唱與歡快熱鬧的合唱相互交疊,成為全曲的高點和亮點。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中有幾處要求演奏員進行即興發(fā)揮(見譜例2),使得作品聽起來更為靈活,更具有原生態(tài)的感覺。
譜例2:
3.《別君嘆》表達的是恒久不變的文化情感——離別之情,結構上屬于有引子、連接段、尾聲的帶反復的二部曲式結構作品。使用?B大調。引子部分展示了秦腔的獨特唱腔,裝飾音將陜西方言唱了出來,“感嘆式下滑音”的使用具有人聲模仿性,與流傳下來的古人吟誦唐詩的發(fā)聲狀態(tài)極為類似(見譜例3),從唱腔到音色,一詠三嘆,恰似一首完美的唐詩詠嘆調,卻又更具秦地音樂的韻致。[1]第一部分用含情脈脈的陳述的方式來訴說離別,第二部分則將第一部分升華展開,從而到達全曲的高點,同時也將離別的情緒提向高潮。整部作品的旋律都緊緊圍繞陜西方言音調與吟詩的語調(吟誦調)而展開,二度、四度、五度音程為全曲的核心音程。
譜例3:
4.《陜北風情——情歌》是一首運用了變奏手法發(fā)展的作品。在樂曲的一開始便使用了四聲部對比復調,這就使得音樂情緒不斷地向前推進,增添了樂曲的靈活性與流暢性(見譜例4)。
譜例4:
全曲緊緊圍繞陜北民歌《走西口》進行兩次加花變奏,引子與尾聲相互呼應。在第二次變奏時加入了原生態(tài)女聲獨唱,表達主人公因無法與在外奔波的丈夫團聚而牽腸掛肚卻又無可奈何的柔情與煩躁,歌聲凄婉,將離別情緒與人生苦情一并抒發(fā)。全曲歌詞很少,大篇幅用“啊”“嘔”“沙”“哦”來哼唱旋律,營造出優(yōu)美、凄涼、深情的音樂情緒。
《別君嘆》與《陜北風情——情歌》分別運用陜西特色劇種“秦腔”和“陜北民歌”為創(chuàng)作素材,共奏出絲綢之路上的離別愁緒,揭開了“移民史”上波瀾壯闊的一頁,飽含大國時代變遷的滄桑。
5.《絲路·尋音》用思鄉(xiāng)之情重點表現絲路上人們的堅持與不易。作品的作曲技法偏向現代風格,跳躍性的音高大量出現,曲式結構為三段體。引子中幾乎出現了全曲中所運用的全部音樂材料,如大跨度音高、三連音、同音反復等。A段開始在一個回憶里,旋律音調具有訴說性,整個段落大量使用三連音與裝飾音(見譜例5),而裝飾音的音程關系基本都為二度、四度、五度。
譜例5:
B段描寫回憶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主要使用小二度音程和同音反復,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相結合等手法,連續(xù)使用小二度的音程效果,將家人間的美好情感表達得溫馨細膩。C段表現出家人與離家人內心的煎熬與對未來希望的堅持。樂曲速度加快,節(jié)奏逐漸緊湊,使用大量的同音反復與大跨度跳躍性音高,強烈表現出絲綢之路的艱難與漫長,瞬間拉伸了樂曲的張力,營造緊張感。
6.《絲路上的月光》突出表達情人之間的思念和愛情,作品取材于兩首溫婉動人的哈薩克族民歌(《無風的夜》、《大雁》),是帶有引子、連接與尾聲的二部曲式。在引子、連接和尾聲中突出使用各種音色進行潤色渲染,營造出波光粼粼的畫面感,引子中突出使用的半音化進行為作品的重要創(chuàng)作材料(見譜例6)。
譜例6:
A段為第一首哈薩克族民歌《無風的夜》,e小調,用半音化的三連音進行為旋律做填充。A段與B段之間的連接大量使用了半音化的進行,并巧妙運用了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進行拼貼,從而強化月光的美好形象,將思念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B段為哈薩克族民歌《大雁》,a和聲小調,與第一首相比更為明亮歡快,突出對情人的思念,表達愛情的美好。臨近尾聲部分,對全曲進行了總結,多次使用的半音化進行,拼貼兩小節(jié)德彪西的《月光》,以及引子中運用襯詞進行的色彩潤色等元素都出現在了尾聲當中,這同時也與引子形成了呼應??v觀全曲,雖然使用的音樂素材繁多,但是各素材間的結合與過渡非常自然。
7.《擺歌臺》用流傳于西北地區(qū)的民歌體裁“花兒”為創(chuàng)作素材,突出了絲綢之路上多民族融合的盛況,描繪出一幅喜悅、熱鬧、融洽的畫卷。全曲大量使用人聲進行伴奏,使用“啊”、“嗚”、“啦”、“咚”、“撒”等語氣詞,豐富了整個作品的音響效果。跳音音型、十六分音符、切分音節(jié)奏型、二度音程、四度音程等作為全曲發(fā)展的主要材料。這些材料的使用,是使原本熱鬧歡快的“花兒”變得更富有趣味性?;▋阂魳繁旧砭哂懈呖?、悠長、爽朗的地方特色,它也反應著生活、愛情、勞動等內容,在這里,作曲者用比、興、賦的藝術手法進行即興演出。而復調手法的使用,在這部作品中也很突出。第34小節(jié)為同音型的縱向結合,從35小節(jié)開始作曲家將模仿復調與對比復調相結合(見譜例7),第一聲部與第二聲部為一組、第三聲部與第四聲部為第二組分別運用模仿復調進行了不嚴格的模仿,而四聲部結合在一起則形成了節(jié)奏上的對比、交錯,使音樂連綿起伏,層次豐富。
譜例7:
8.《將進酒》以“長安古樂”為創(chuàng)作素材,氣勢磅礴的音響效果,將李白詩作《將進酒》中洋溢著的豪情逸興抒發(fā)得恰到好處。結構上依然是由引子、連接部組成的三部性曲式。樂曲的特色在于打擊樂的巧用,從引子部分便突出地顯現,通過使用大鑼、交響大鼓、中國大鼓來營造浩大的場面。引子從大鑼與交響大鼓的交替進行中開始,并逐漸引出鋼琴模仿民族樂器琵琶的掃弦音色,漸強漸快,展現出了宏偉壯闊、氣勢磅礴的黃河之水的畫面。伴著中國大鼓與交響大鼓越來越密集的節(jié)奏型以及鋼琴由高至低的密集和弦,將引子推向高潮,黃河之水的場面更為宏大、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更為壯闊(見譜例8)。
譜例8:
李白的詩歌《將進酒》在中段忽然將節(jié)奏轉快,在作品的中段,作曲家將節(jié)奏轉為活潑的、舞蹈性的,并使用排鼓、鈴鼓、碰鈴等特色打擊樂器,營造出大唐歌舞升平的盛大場面;最后一段將主題升華再現,運用管鐘,中國大鼓描繪出大唐盛世、鐘鼓齊鳴的氣象。
材料方面,以“長安古樂”中帶有秦地特色的下行四音列為整首樂曲發(fā)展的重要音樂素材。首段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e多利亞調式,第二部分運用倒影手法,轉為 G大調,色彩更為明亮。從首段與中段之間的連接開始,樂曲的節(jié)奏跟隨著詩歌的節(jié)奏忽然轉快,伴隨著急促的十六分音符樂曲流暢地進入了活潑熱鬧的中段。整個中段運用舞蹈性的節(jié)奏(后十六節(jié)奏型、切分節(jié)奏型最為突出)、多層聲部的疊加(主、復調創(chuàng)作手法相結合)使整個中段有場面浩大的聽覺感受。結尾處的再現段為縮減再現,只再現了首段的第二部分,通過聲部色彩的變化,以及加入了打擊樂器管鐘,對全曲進行了總結與升華,大鼓的再次出現與引子形成首尾呼應。
9.《長安行》改編自陜西本土民謠歌手“馬飛”的作品《長安縣》,并與經典的關中民謠融合,以西安韻訴長安情,鄉(xiāng)音陣陣,童謠聲聲。作品的開頭將《長安縣》與關中民謠巧妙地拼貼疊合(見譜例9),并且穿插于整首樂曲。
譜例9:
樂曲風格清新活潑,勾起了人們對于美好精神家園的期望。在歡快的氣氛中為整場音樂會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無限遐想!
組曲中許多曲目的創(chuàng)作素材大多都源于絲綢之路上的不同音樂文化元素:漢族和藏族音樂的典型音調、秦腔、陜北民歌、哈薩克族民歌、花兒、長安古樂、關中民謠等,有本民族的,也有異族的。當作曲家將這些典型“文化名片”的音樂元素融合起來的時候,帶給聽眾充滿新意的聽覺享受。作曲家在日常的采風中,對于這些接地氣的、純天然的民族音樂元素進行積累,根據作品的需要將它們進行改編、融合,提煉它們的精華部分與特色音程、音調關系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或使其成為整首作品的核心素材,這使得作品的民族性大大增強,從而達到作品的需求與聽眾的聽覺需要。
《絲路長歌》混聲合唱是以“一帶一路”音樂文化建設為主導思想,以“西安-敦煌-新疆·絲綢之路”沿線的民族民間音樂為創(chuàng)作基礎而創(chuàng)作的,因此具有絲路沿線民族特色的二度、四度、五度音程為九部合唱曲中旋律的重要音程關系,大量二度、四度、五度音程的使用,充分突出了“絲路音樂”的音樂特色和音樂韻味。
《絲路長歌》的新創(chuàng)作品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技法是主調與復調手法的結合。主調部分強調旋律與和聲,在合唱中,突出了某一聲部的重要性,使用其他聲部作為主聲部的配合,形成和聲上的豐富和聽覺上的飽滿;而復調的部分則強調所有聲部的平衡,各聲部有各自的旋律,相互交織、補充,使音樂產生不間斷的效果。主調與復調相結合,時而突出某一聲部,時而所有聲部“齊頭并進”,是創(chuàng)作中樂曲發(fā)展的重要手法。
在配器方面,九部合唱作品均以鋼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在一些獨特的音樂情緒中加入特色打擊樂器,最為突出的有:木魚,突出了敦煌佛教音樂特色;康加鼓,是西域音樂中的重要打擊樂器;中國大鼓,展現出氣勢磅礴的宏偉場景;碰鈴是“絲路音樂”中一件非常有特色的打擊樂器,只要它發(fā)出聲響,腦海中便馬上浮現出遼遠的沙漠上淅淅走來的駝隊的畫面,用打擊樂器的音色引導聽眾的想象力,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達到了更為突出的聽覺效果。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打擊樂器的使用是常常是整首作品的點睛之筆,在筆者看來,使用恰當的打擊樂器會增強作品的立體感,因此音色是作曲家選擇打擊樂器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表現宏偉龐大的場面時用大鼓最為合適;在表現佛教音樂特色時則使用木魚最為合適。而這些色彩性的打擊樂器只是在音樂進行的恰當位置的短暫出現才可達到預期效果,如若通篇使用,則會造成聽覺疲勞,產生不好聽覺感受。在《絲路長歌》合唱音樂會這九首作品中便是在恰當的位置使用了恰當的打擊樂器,為作品做相應的點綴,使作品形象豐富、畫面立體。
九部合唱作品運用了多種曲式結構,不同作曲家運用不同的曲式結構表達不同的思想內容,最終將各自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升華為共同的思想主題——絲路精神。12月7日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上演的由作曲系主任梁紅旗教授擔任主持人的同為西安音樂學院重大科研項目的管弦樂新作品音樂會《絲路風情》中的七首作品,也同樣運用多種曲式結構相結合,每首作品都描述了不同的絲路景象,共同構成了一幅豐富多元的絲路畫卷。
絲路音樂文化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曲家用不同的音符奏出了絲路沿途的異域風情,也將絲綢之路這壯美畫卷呈現在每一位聽眾的眼前?!督z路長歌》新作品音樂會的成功演出,將絲路音樂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現出來,而絲路音樂文化正在通過這樣方式不斷流傳、發(fā)展、豐富。作曲家將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元素巧妙的融合于音樂創(chuàng)作中,既是對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同時也將它們發(fā)展、升華,用新的形式表達著舊的文化,這使得傳統(tǒng)文化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今天的“一帶一路”更要發(fā)揚古絲綢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懷著開放的姿態(tài),讓世界各民族多元的精神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在實踐中把“絲路精神”不斷發(fā)揚、傳承、影響下去。
注釋:
①《絲路長歌》音樂會節(jié)目單合唱組曲項目藝術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