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
摘 要:教師要遵循“以學為本”的教育理念,依據(jù)課程標準要求,結(jié)合學生各年段的年齡特點,結(jié)合教材,對學生進行多層面、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的訓練指導,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信息能力;立體化指導;新課程;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2-0040-01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在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觸摸到的生活世界中尋找鮮活的知識,積累經(jīng)驗,重新建構(gòu)完全屬于自己的多彩世界。這就需要學生具備獲取知識的基本技能即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針對各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激趣收集、規(guī)范指導、自主提高的原則,教師對學生進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立體化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要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注重日常觀察、積累經(jīng)驗、收集整理。就品德學科而言,學期初應依據(jù)整冊教材內(nèi)容,結(jié)合課程標準要求及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選取重點主題活動,制訂收集資料的整體計劃,引導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做有心人,有意識地積累相關的信息,并創(chuàng)建學生自己的資料袋,有效采用剪報、制作信息卡等形式,通過勾畫圈點,或摘抄儲備相關信息。高段學生也可通過建立電腦專屬資料文件夾積累材料,養(yǎng)成資料積累的好習慣。
教師要將訓練重點落在每一節(jié)的主題活動上,以教材每節(jié)主題活動的目標為主線,以課前、課中、課尾、課后為具體訓練點,對學生進行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實踐能力的指導。
(1)課前注重調(diào)查和指導,豐富學生的道德認識。課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師的指導要體現(xiàn)“趣、準、小、精、活”的特點,以豐富學生的道德認識。教師也可根據(jù)學生的收集情況負責補充收集,豐富課程資源,直達主題目標。
(2)課中注重剖析與體驗,激發(fā)道德情感。課中將學生生活中收集的資料作為教學新資源,教師在課堂小組內(nèi)進行交叉立體多向展示交流,同時學生以解說者、補充者、質(zhì)疑者、解疑者等角色進行互動碰撞,解決“道德兩難”問題,加深心理體驗,進行價值分析,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而且學生能充分應用所獲取的信息明德悟理。
(3)課尾注重應用與提升,糾正道德行為。學生從有效信息資源中獲得道德體驗之后,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矯正,提升道德水準。
(4)課外注重拓展與延伸,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行為。教師可通過開展班隊會、故事會、辯論會、剪報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拓展相關資料信息,加強實踐應用,促進學生的知行互動。
(1)低段學生重激發(fā)情趣,方法簡化。低年級學生知識經(jīng)驗不夠豐富,對生活還沒有深刻的體驗,頭腦中還沒有收集信息的概念,不知道怎樣收集,到哪里收集。課程標準的目標中提出:“學習幾種簡單的調(diào)查研究方法并嘗試應用?!备鶕?jù)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葉圣陶先生提出的“六個解放”要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具體訓練。低年段學生適合用如下方法有效獲取信息:通過教師指導、家長協(xié)助,運用激趣自由收集法、直接觀察法、閱讀書籍畫報法、看電視聽廣播法、填表法等,讓學生獲取簡單的信息,用語言表述清楚,與同伴分享;運用角色表演、實物展示等形式匯報交流,達到明理導行的目的。
(2)中段學生重恰當選擇,適當分析。隨著中段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逐步提高,課程標準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能夠選用恰當?shù)墓ぞ吆头椒ǚ治觥⒄f明問題。”對中段級學生,教師可重點對他們進行鑒別、篩選、分析和判斷能力的方法訓練。一是收集信息的途徑:網(wǎng)絡、報刊、書籍、電視、向他人請教等。二是整理篩選資料的方法:畫重點詞句節(jié)選法、典型資料選取法、重復資料刪除法、填空填充法、表格填充法等。三是匯報交流的方式:小組團隊匯報式、角色表演式、表格、圖片展示式、視頻解說式等。四是課后作業(yè)延伸的方式:資料展示臺,成果全面分享;形成資料匯編,儲備共享。
(3)高段學生重個性獨立,價值分析。進入高學段,主要側(cè)重于訓練學生恰當選用工具和方法,運用有價值的資料來分析、說明問題。這一階段的訓練提倡學生將自己所思所想所感與資料資源相融合,通過合作探究學習,進行互動思辨,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和觀點,加深對道德認知的理解,有效解決問題。表現(xiàn)為:能分類整理,提煉精華;能自行設計圖表整理加工信息;能運用資料批注,表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能運用表格分類比較,得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結(jié)論;能正反案例對比分析,辨別是非,得出正確的道德認識。
總之,教師指導學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時,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對他們進行科學的指導。同時,教師要利用多層面、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的指導模式,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虞麗娟.立體化素質(zhì)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海林.如何培養(yǎng)學生獲取、處理、應用信息能力[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