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慧 趙國昌
摘要:從中國沿襲2000多年的傳統(tǒng)教育到遠程教育中使用多媒體技術,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場革命。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與學生進行教學信息溝通,提高了教學效果。但實際的遠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常在教學課件、視頻講授、互動平臺等方面出現(xiàn)一些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提高多媒體課件設計質量,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課件制作;遠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8)04004403
一、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遠程教學,是對傳統(tǒng)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一場革命(一)傳統(tǒng)教育
1古代教育
我國的教育初始于奴隸社會的殷商時代,“殷人設右學為大學,左學為小學,而作樂于瞽宗?!保ā抖Y記·明堂位》)“殷人養(yǎng)國老于右學,養(yǎng)庶老于左學。”(《禮記·王制》)。在殷商時代,已有了初始形態(tài)的教育。春秋戰(zhàn)國直至清朝前期的1840年,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春秋已有獨立的教育機構,戰(zhàn)國時期由政府創(chuàng)辦了高等學府“稷下學宮”,具有教學和研究職能,是為封建制度培養(yǎng)官吏的場所。唐朝創(chuàng)立了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對教師的編制、課程設置、修業(yè)年限、考試標準、退學、接收留學生都有明確的制度。唐朝的科舉制度對后世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2近代教育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的外交大門,清朝政府為培養(yǎng)“洋務運動”的人才,建立了新式教育的新式學堂,開始學習“西文”“西藝”。1862年成立第一所近代高等學府——京師同文館,開設了外語、天文、數(shù)學、物理、社會科學等學科。
1912年國民黨政府設立教育部,蔡元培先生為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為中國近代教育的先驅,為我國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教學改革。其一,培養(yǎng)知識全面的人才;其二,提高師資質量,聘陳獨秀為文科長,聘李大釗、胡適任教;其三,講義采用白話文,把德育、體育、美育列為正式課程。這些新舉措,成為把封建傳統(tǒng)教育轉變?yōu)楝F(xiàn)代教育的里程碑。
(二)多媒體技術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1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各種物質媒體或物質條件。
從殷商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近代教育,都使用傳統(tǒng)的、常規(guī)的教學手段,教師使用粉筆、黑板、教鞭等用具,不同的課程會用不同的教具:圖表、黑板畫、實物、標本、模型等。
近代教學手段是指用近代科學技術傳遞教學信息的各種教學工具,如: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電視機、語音室等。
2教學方法
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傳授知識給學生。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結束了歷時兩千年的封建社會。16世紀,歐洲西式教育開始采用課堂教學法。中國近代教育采納了當時比較先進的西式課堂教學法,直至20世紀,講授法一直是課堂教學方法的主體。
課堂討論法:學生圍繞教師指定的問題,發(fā)表意見。
實驗法:學生利用儀器、物品、原料,在實驗室中觀察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
案例教學法:學生針對一個事例,運用所學知識了解事例的起因、發(fā)展、變化、結果,與基礎知識、理論知識相結合并作出分析判斷,作為理解概念、定義、定理的依據(jù)。
問題教學法:教師有針對性地提出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問題。問題意識反映了學生思維品質的活躍性、深刻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問題意識是學生思維的動力和源泉。
3多媒體技術
20世紀90年代,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蓬勃發(fā)展、方興未艾,給社會的生產(chǎn)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多媒體技術的出現(xiàn),標志著科學技術一場新革命的開始。
多媒體技術:以計算機為中心,把多種媒體的技術集成在一起,為了拓寬人與計算機交互方式的多種技術的綜合。
多媒體技術構成:主機——中央處理器;輸入設備——光盤驅動器、掃描儀、鼠標、鍵盤、數(shù)碼照相機、數(shù)碼攝像機;輸出設備——投影儀、顯示器、打印機、刻錄機、音箱;功能卡——聲卡、網(wǎng)卡、視頻采集卡;存儲系統(tǒng)——光盤、U盤、硬盤等。軟件——音頻播放、視頻播放、動畫演示、圖像處理、信息壓縮、媒體合成等。
4多媒體技術在遠程教學中的應用
(1)在遠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
在遠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帶來多種感官綜合刺激,可以加深學生記憶,使學生獲得的信息印象更深刻,知識更全面,對教學內容消化理解更透徹。同時,也可以在網(wǎng)絡上批量地、迅速地傳輸、查詢、提取、存儲數(shù)據(jù)信息,展現(xiàn)語音、圖像、圖形、動畫等信息,學生在本地就能接受教育,免去了車馬勞頓之苦。
多媒體技術有很強的交互方式,通過網(wǎng)絡傳輸不失真的聲音、分辨率高的活動畫面、二維平面動畫、三維立體動畫,及時接收學生的反饋信息。
(2)在遠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必須遵循的原則
必須遵循目的性原則。目的性原則是指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首先,教學目標要制定得切合實際,教學內容在難度上所要求的能力要適合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這樣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其次,教學過程要以教學目的為中心,所設計的一切教學活動要有助于實現(xiàn)、完成教學目標。
必須遵循最優(yōu)化原則。最優(yōu)化原則是指在已有條件下,根據(jù)教學內容需要,最大限度地把多媒體設備的使用達到最優(yōu)化程度,使教學過程收到最佳效果。
二、網(wǎng)絡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
(一)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恰當?shù)剡x擇媒體素材,不過分渲染;選擇內容應符合教學大綱、教學目的的要求;課件表述概念正確,無錯誤或歧義。
2形象性原則
多媒體課件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以聲音、動畫、圖形、圖像等多種媒體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心理學家在研究人的記憶率時得到了這樣的結論:對同樣的學習材料,單用聽覺,3小時后能保持所獲知識的60%,3天后下降為15%;單用視覺,3小時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為40%;如果聽覺視覺并用,3小時后能保持90%,3天后下降為75%[1]10。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的學習過程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能快速理解,牢固記憶,舉一反三。
3模塊化原則
把一個整體課件劃分為獨立命名、獨立設計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是一個模塊,可以把一門課程或一個單元作為課件的整體,單個模塊完成的是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模塊相互之間建立鏈接。以模塊化方案設計的課件,便于維護、修改、更新。
4交互性原則
多媒體課件的特點是可以實現(xiàn)人機交互,課件的制作者必須了解使用者所具有的知識結構、所處的社會階層、年齡段、受教育程度、興趣、特殊要求等。
交互界面設計應盡量減少用戶的工作,可采用提示選擇、聯(lián)機幫助、圖符標識等方式,使交互界面更直觀,方便操作。
5智能化原則
這一原則主要是針對智能計算機輔助教學ICAI(Intelligence Compuer Instruction)的發(fā)展而提出的。ICAI是一個涉及計算機科學、教育學、認知心理學的復雜知識系統(tǒng),其主要特征是:能夠動態(tài)生成適合于個性化教學的內容與策略,向學生提出學習方法及學習內容的建議,向教師提供教學重點、教學方式、測試重點、測試方法、題型的建議等。目前,有一些ICAI課件研制成功并投入了教學,例如由我國大學獨立研制并已投入使用、較為著名的ICAI系統(tǒng),清華大學的“計算機《線性代數(shù)》教學軟件(LA-CAI)”,廣東工業(yè)大學的“計算機網(wǎng)絡”課程教學課件等。盡管ICAI興起時間不長,但是其強大的功能已經(jīng)昭示出未來ICAI課件的發(fā)展方向,是網(wǎng)絡教學的必然趨勢。所以,在進行網(wǎng)絡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制作時,應盡量應用已經(jīng)成型的ICAI技術,提高課件的智能化程度[1]11。
(二)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流程
1課件制作工具
Powerpoint:目前被教師普遍使用。它做課件方便,很容易做到按鈕—區(qū)域互換,在網(wǎng)絡上用瀏覽器就能演示播放。
Authorware:基于圖標和流線,具有大量的系統(tǒng)變量和函數(shù),高效的媒體集成環(huán)境,跨平臺的體系結構,交互功能強,做出的課件具有良好的功能和交互性。
Director:制作的多媒體動畫方便演示、交互性強,在利用文本、圖形、圖像、聲音等媒體素材方面,彰顯出專業(yè)級的制作水平和高效的處理技術,它本身集成了Lingo語言,擁有很強的編程能力,能設計出任何你能想到的交互方式。
Flash:使用矢量圖形和流連播放,可以把矢量圖形任意縮放而不影響圖形質量。制作動畫并加入聲音,所生成的文件體積很小,可以邊下載邊播放。通過Action和FS Command實現(xiàn)交互性。
2課件的制作流程
選題:由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根據(jù)教學需要選擇難易適中的教學內容。
稿本設計:分文字稿本和多媒體課件制作稿本兩部分。文字稿本把教學內容呈現(xiàn)描述出來。多媒體課件稿本是把媒體素材和文字稿本融合起來,包括色彩搭配、界面布局、畫面切換、人機對話、信息呈現(xiàn)、音樂效果、解說。
素材加工:素材加工設備——錄音機、數(shù)碼攝像機、數(shù)碼照相機、掃描儀、話筒。素材加工軟件——Word、Flash、Photoshop、3DMAX、Premiere、CoreDraw、Authorware、Director。
課件制作:使用素材加工軟件完成制作過程。
課件調試:制作完成的課件要有試運行階段,其間搜集用戶的反饋信息,反復調試、修改,直到符合課件設計標準,滿足用戶要求為止。
課件成品:調試修改后將已經(jīng)合格的課件刻錄成光盤。
三、遠程教學與多媒體技術
從古至今,教學活動一直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進行,是傳統(tǒng)的思想意識和思維方式所形成的定勢。有了網(wǎng)絡和多媒體技術,在遠程教學中,為了整合時空上相對分離的教與學的行為,教育者需要利用各種教育技術和媒體資源,將教學過程通過文本、視頻、音頻、圖像等形式展現(xiàn)。目前開展網(wǎng)絡遠程教育主要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提供的網(wǎng)頁、課件、視頻等資源。有兩種不同的應用模式,即單視頻教學和多界面視頻教學。單視頻教學——屏幕上只有授課視頻;多界面視頻——一個界面放映主講教師授課視頻,其他界面放映教學課件來同步展示教學重點與相關資料。互動平臺的人機互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是網(wǎng)絡環(huán)境對于遠程教學的特有輔助方式。
四、遠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存在的問題
(一)課件的開發(fā)問題
許多課件將課堂教學內容前后串成一線,使用時只能按照原有的設計一路演示下去,而不能讓教師根據(jù)課堂教學實際,靈活地調用相關內容進行演示。相反,另外一些課件雖然針對上述情況做了改進,采用了樹狀結構,但在課件中使用了過多的按鈕和菜單,使得教師在教學中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在操控課件運行上[2]。
(二)課件的應用問題
記憶分為形象記憶、抽象記憶、情感記憶、運動記憶。思維分為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想像是人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印象的過程。多媒體教學過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想像力,加深印象和記憶。而現(xiàn)實中的教學課件往往過于死板,或是教案的翻版,或是濫用多媒體,片面追求直觀生動,喧賓奪主,有些課件類型與課程特點不符,甚至出現(xiàn)模糊、歧義、錯誤等情況。
(三)視頻教學存在的問題
視頻教學大多數(shù)是非實時放送。學生在接受視頻授課的同時,無法和文本內容對應起來,如果授課內容是比較抽象的理工科知識,就難以理解消化;多界面放送的視頻,全程都是教師單人在講述,導致視頻只是起到聲音的作用,缺乏師生互動,教學仍然是“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模式。一些實時放送的教學視頻,由于遠程學習者大部分是在職學習,固定的上課內容容易和上班時間起沖突,并且這種模式的視頻無法下載,學習者不能自由播放。還有一些太過完整的教學視頻篇幅太長,不利于學習者零碎化學習。
(四)應用互動平臺存在的問題
互動平臺很大程度上可以為學生解決即時問題,但對于課程問題和專業(yè)問題,由于教師無法時刻在線,往往得不到及時的回復。此外,即使是同一所學校,開設遠程教育的不同學科的教學平臺也并不統(tǒng)一,學生學習不同的課程需要注冊不同的賬號。同時,每門學科的課程設計并不一致,學生每學習一門新課程,就要再一次重頭學習使用不一樣的多媒體技術,大大增加了學習技術的難度。
五、在遠程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優(yōu)化策略
(一)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教與學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對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起主導作用。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質量如何關鍵在于教師。一般情況下,課程中用何種、如何用多媒體技術都需要課程主講教師指導參與,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對多媒體使用的把握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想象和記憶。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參加繼續(xù)教育培訓,更新知識、及時充電,掌握科技發(fā)展、本學科發(fā)展的前沿和動態(tài),熟練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提高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質量
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質量受幾個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選題教師自身需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業(yè)務水平;課件要由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設計開發(fā),這些專業(yè)技術人員要懂得教學規(guī)律或是有過教學工作經(jīng)歷。
在開發(fā)設計多媒體課件時,要注意課件所采用的類型和課件設計方案是否符合課程特點,課件所包含的教學內容必須與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等相關教學文件相吻合;課件設計的學習環(huán)境必須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學習環(huán)境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相結合[3]。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
首先,開發(fā)教學視頻的斷點播放、插入書簽功能和播放時的筆記功能。非實時教學視頻應當用知識點來進行劃分,方便學習者消化知識,進行碎片化學習;其次,構建開放式的網(wǎng)絡實驗教學系統(tǒng),開發(fā)虛擬實驗教學技術。比如利用Winsock和UTP協(xié)議實現(xiàn)基于廣播方式的純軟件多媒體實驗教學演示系統(tǒng),它是基于網(wǎng)絡的虛擬實驗教學系統(tǒng),能解決遠程教育中的實驗教學問題,學生可以課上課下及時通過系統(tǒng)中的虛擬實驗環(huán)境進行實驗操作,提交實驗報告和實驗結果,提高網(wǎng)絡實驗課教學效果;最后,增加互動學習方式,利用社會性軟件如QQ、微信、微博等,方便隨時隨地進行師生或生生間的溝通與交流。
六、結束語
在遠程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還有待于長期的不斷實踐和調整,伴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xiàn),高校之間應進一步加強資源共享,共同發(fā)展,最終建立起一個包括多媒體技術評價指標體系在內的、完善的教學質量體系及其檢測標準,使多媒體技術有范例可仿,遠程教育有標準可依。
參考文獻:
[1]毛奔,周雪梅.計算機網(wǎng)絡多媒體技術實驗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鐘玉琢.多媒體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王朝勇.使用網(wǎng)絡多媒體課件學習的優(yōu)勢、問題與優(yōu)化策略[J].新聞世界,2012(11).(責任編輯:侯秀梅)2018年4月第37卷第4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pr.2018Vol.37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