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 馮懿 盧民娟 黃慧
摘 要:本文結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研究和我院實際案例,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分析影響我院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尋找培養(yǎng)我院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徑,以期重建學生數學學習自信心,進而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數學學習;自主學習能力
受普通高中擴招的影響,我院的生源質量逐年下降。學生普遍自卑感強、學習自我效能感低、成績較差。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專業(yè)技能、掌握一門技術是重點,忽視對數學等基礎課程的學習。
一、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原因分析
1.學生自我效能感低
就讀中職的學生成績普遍較差,相對于文科,數學等需要邏輯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學科就更讓他們覺得晦澀難懂。學生在初中打下的薄弱基礎讓他們對數學產生了一種排斥和畏懼的心理,認為數學如洪水猛獸難以駕馭,以致對數學學習缺乏信心,自我效能感低。
2.對數學課程的錯誤認知
我院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專業(yè)技能、掌握一門手藝是重點,從而忽視對數學等基礎課程的學習,認為數學課程對于將來的工作和生活沒有太多用處。課上要么死記硬背,要么敷衍了事,對成績不以為然,無心學習數學是常態(tài)。
3.教學模式傳統(tǒng)化
我院現行教學模式是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教師授課方式單一,學生聽課效率低下。這樣非針對性的教育,消磨了學生的個性和學習主動性。在“標準答案”一刀切的現實下,學生變得越來越同一化。
4.教材缺乏實用性
目前我院采用的數學課教材沒有切實體現中職學校的特點,也沒有對中職學生的低起點進行專門的設計,且不能與本院其他專業(yè)知識進行很好的匹配,對學生而言,這樣的教材缺乏實用性,也是失去對數學課程興趣的客觀原因之一。
二、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1.積極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客觀存在的,是中職學生學業(yè)成就與心理健康的良好預測指標,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由于中職學生的各種能力正處在發(fā)展形成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要根據學生數學自我效能感與其數學成績的相符程度,因材施教,采取有效的教學和教育措施,幫助學生克服不利于數學學習的主觀因素,如畏難、消極等情緒,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情緒體驗,指導學生發(fā)展友好、合作的同伴關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我效能感。
2.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眾多數學學困生對數學學習不是沒有興趣,相反他們還耗費了一定精力聽課、做練習,但數學成績始終上不去,究其根源,就在于他們沒有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傳授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使他們逐漸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積極主動地優(yōu)化自己、發(fā)展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3.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第一,改進教學方式方法,通過“教學做合一”,將數學大綱中要求的教學任務進行增減、分解,重置教學目標,把知識高度劃分成小的臺階,讓學生體會攀登的樂趣,提高其數學學習自我效能感。第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核心是師生心靈的相互接納。所以,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個性差異、知識結構等,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去愛護、關心學生,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對教師也更加尊敬信賴,使教與學良性互動,形成一個有機的教育整體。
4.因材施教,因生選材
培養(yǎng)數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對提高學生學習情緒和學習意志有獨到的作用。數學是中職學校的文化基礎課,而非專業(yè)課。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數學觀,強調數學的應用性,要與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多與專業(yè)知識、技能聯(lián)系。根據學生的現有基礎和實際情況,整合教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選材,在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保證學生能聽懂,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三、結語
與大學生相比,職業(yè)院校學生面臨的就業(yè)壓力相對較小,但并不意味著社會和用人單位降低了對學生技能和文化知識的要求。隨著信息化飛速發(fā)展,學校要求學生既要掌握一門手藝,又要掌握基礎文化知識。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嚴密且具有抽象性的學科,學好數學對學生今后應對各種問題來說有重要作用。中職學生要學好數學,先要提高數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這樣教師才能根據學生的表現因材施教,從而達到共同提升的雙贏效果。
參考文獻:
[1]宋西紅.中職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4).
[2]張賢慧.培養(yǎng)學困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途徑[J].考試周刊,2014(67).
作者簡介:林穎,女,壯族,廣西扶綏人,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越南語、德育、數學等基礎課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