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莉梅
[摘 要] 成為一個朗讀者,是學生學好語文、走向深度閱讀的最佳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精選朗讀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朗讀平臺,讓學生在朗讀中親近文字,愛上閱讀。孩子們通過朗讀感受著語言的音韻之美,透過自己的聲音去體會作者的情感,并從情感中升華出對生活的熱愛。
[關鍵詞] 朗讀;閱讀;興趣;內容
曾有很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向著名作家曹文軒先生請教,如何才能讓孩子愛上閱讀。曹老師無一例外地都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朗讀——通過朗讀,將他們從聲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钡拇_,成為一個朗讀者,是學生學好語文、走向深度閱讀的不二法寶。
一、激發(fā)學生朗讀熱情
1.組織學生觀看《朗讀者》
中央電視臺的《朗讀者》一推出便受到了熱議和追捧,甚至引發(fā)了一輪文化熱潮。仔細思考就不難發(fā)現(xiàn),《朗讀者》就像一把火,點燃了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閱讀熱情。換言之,每個人都有閱讀的需求。朗讀為人們開啟了通向世界的大門,更為兒童鋪設了認識世界的道路。
有部分孩子在家長的影響下收看了這檔節(jié)目,但也有孩子對此只有耳聞。于是筆者利用班會課組織學生收看了一期節(jié)目。知性的董卿、溫馨的氛圍、知名的嘉賓,一下子就牢牢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當令人身心舒適的音樂響起,當嘉賓娓娓道來,教室里顯得異常安靜。下課鈴響了,學生還意猶未盡地沉浸在節(jié)目之中。獨特新穎的形式和意蘊深刻的內涵讓學生對“朗讀”二字有了新的認識,更產(chǎn)生了放聲朗讀的沖動。他們第一次發(fā)現(xiàn),朗讀竟是件如此美妙的事情。
2.教師做朗讀示范者
教師要讀書,語文教師更要博覽群書。既要閱專業(yè)書籍,完善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結構,更要閱讀經(jīng)典文學名著,豐富自身的底蘊。還要閱讀優(yōu)秀的報刊,甚至利用零散的碎片時間進行手機閱讀。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在閱讀的過程中要留意那些特別適合小學生的文字,然后在適當?shù)臅r候讀給他們聽。當老師的讀書聲響起時,充盈在孩子耳畔的不只是聲音,還包含了思想和情感。文字背后的意蘊會隨著聲音抵達學生心靈的深處。動聽的聲音和美妙的文字完美融合,最終化作可以滋養(yǎng)學生的精神營養(yǎng)。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教師都要范讀。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好比作家形象而又生動的文字,能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產(chǎn)生像老師那樣身心入境地美美地讀一讀的強烈欲望。久而久之,學生會對文字產(chǎn)生親近感,養(yǎng)成拿到課文就忍不住放聲朗讀的習慣。同時,教師朗讀時的停頓、重音和語調的把握也會不留痕跡地予以學生技巧性的指導。如此,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可謂水到渠成。朗讀,就真正轉化成了閱讀教學的生產(chǎn)力。
二、精選朗讀內容
不是所有的文字都適合小學生,也不是所有的文字都適于朗讀。小學生的品鑒能力也不足以讓他們能很快篩選到適合自己的朗讀材料。這時候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必要。
1.朗讀好教材中的課文
有些老師發(fā)現(xiàn),課文學完了,部分學生居然還不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連課文都無法順暢連貫朗讀的學生,學習效果根本無從談起。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不能不說是教師的失職。學習語文,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習慣首先要從讀好課文抓起。預習階段就必須明確要求學生大聲反復朗讀,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獲得初步理解,還能練習口頭語言表達。因為課堂學習時間有限,不可能給所有人展示的機會。教師可以采取同桌互讀、小組內輪讀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展示。這樣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正確、流利的基本要求。達到了這樣的要求,一篇課文的教學任務恐怕也就完成過半了。
2.進行主題誦讀
央視的《朗讀者》每期圍繞一個關鍵詞,選擇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因為主題鮮明、意蘊深刻,因而有很強的感染力。受此啟發(fā),筆者也根據(jù)特定的時節(jié),布置學生去精選相關的詩歌和文章,或從長篇的文學作品里擷取片段。如開學初舉行“春之聲”朗誦活動,除了膾炙人口的《春夜喜雨》《憶江南》《詠柳》等古詩,學生還從朱自清的《春》、許地山的《春底林野》等作品中選取了段落進行誦讀。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可以舉行“清明詩會”和“端午詩會”,同學以獨誦或齊讀的形式吟名詩名篇,詮釋詩歌的音韻之美,用聲音傳達中國人心中的傳統(tǒng)情懷。
3.推薦書目中的精彩片段
學校每學期都會給學生推薦書目。為了保證閱讀效果,班級會定期舉行讀書會。除了導讀推薦、話題討論、讀后感交流和知識問答外,還要舉行賞讀活動。同學們從書中選出最打動自己的或最喜歡的段落讀來跟大家分享。由于所讀內容都是大家熟悉的,加上人手都有一本書,所以很多學生都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讀起來。因為每個人朗讀的片段不盡相同,所以一節(jié)課下來,同學們等于又對書的內容做了大致回顧,既加深了印象,也升華了體驗,可謂一舉多得。
實踐證明,經(jīng)教師引導之后,那些末流作品不會出現(xiàn)在孩子的朗讀目錄里,那些格調不高的文字自然就被杜絕在了閱讀大門之外。
三、創(chuàng)設朗讀平臺
學生在校都有既定的課程和學習任務,所以要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為學生搭建朗讀平臺,將朗讀日?;蜕罨D壳?,主要開辟了以下渠道:
1.用好課前預備時間
每節(jié)課前都有兩分鐘的預備時間,事實上大多數(shù)學生能在30秒內迅速調整好狀態(tài),所以可利用剩下的時間安排學生誦讀。逢語文課,除課前預備,再騰出3分鐘,這樣加起來約有5分鐘時間,可安排兩名學生登臺朗讀自選內容。學生們會自覺地根據(jù)座位順序依次上臺。實踐一個階段后,學生對朗讀的時間和篇幅都能較好把握,且都會提前做好準備,朗讀效果得到了有力保證。
2.把握午休時間進行朗讀
學生每天中午約有兩個小時的午休時間,這是他們徜徉文字的幸福時光。學生們會把自己訂閱的有較高品位和價值的《讀者》《意林》《演講與口才》等雜志帶到學校。每天自由閱讀結束前都會請幾名同學從當日閱讀的內容里選擇段落讀給大家聽。這時候同學們都會爭先恐后搶著到臺前分享。朗讀結束后,意猶未盡的聽眾還會去找朗讀者借雜志來讀個痛快。這樣一來,同學們的閱讀材料漂流了起來,帶來了閱讀效益的最大化。
3.鼓勵親子共讀
《朗讀手冊》的作者吉姆·崔利斯說:“當大人讀書給孩子聽的時候,有3件重要的事同時發(fā)生:孩子和書之間產(chǎn)生一種愉悅的聯(lián)結關系;家長和孩子同時從書里學到東西;家長把文字以及文字的發(fā)音灌輸?shù)胶⒆拥亩淅??!奔议L讀給孩子聽,孩子讀給家長聽,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互動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我們倡導家長每天抽出20分鐘的時間參與到這項活動中,讓家長體會到陪著孩子朗讀,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是對孩子最高貴的精神滋養(yǎng)。
4.開辟微信閱讀平臺
在節(jié)假日這些時間相對充裕的日子,我們拜請家長用手機錄制孩子朗讀的音頻或視頻上傳到班級微信群,一方面記錄孩子觸摸文字的動人情景,記錄孩子成長的足跡,也可以加強班級內交流,讓他們聽到更多美妙的聲音,接觸到更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
朗讀者活動開展以來,教師可以深切感受到學生的變化。曾經(jīng)膽小的孩子變得勇敢自信了,曾經(jīng)磕巴的孩子能流利朗讀了,曾經(jīng)對文字提不起興趣的孩子閑暇時會捧起書靜靜閱讀了。孩子們通過朗讀感受著語言的音韻之美,透過自己的聲音去體會作者的情感,并從情感中升華出對生活的熱愛。
參考文獻
[1]張秀軍.語文教學中要加強朗讀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5,(08).
[2]徐艷.用熱愛和專業(yè)照亮母語啟蒙教育的智慧之路[J].教育視界,2017,(18).
[3]華珍.何謂“母語”[J].小學教學研究,1996,(11).
[4]姚亮.親近母語——書香中國[J].江蘇教育,2006,(20).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