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
上海話,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方言,是吳語的重要代表之一。和眾多吳語系方言一樣,上海話保留了許多古漢語因素,老派上海話有入聲、有濁音,擁有強迫性的規(guī)則連續(xù)變調(diào)等。自從1843年上海開埠成為租界后,移民的涌入和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使上海話一躍成為吳語區(qū)發(fā)展最快的語言,形成多種吳語方言共存的新上海話。
同時,上海租界設立后,對外貿(mào)易蒸蒸日上,為了與外商打交道,商人競相學習英語,英語與上海話結(jié)合的“洋涇浜英語”隨之出現(xiàn)。這些“洋涇浜英語”后來泛化為市井俚語,為當下上海方言注入活力。如意為聰明機靈的“門檻精”(Monkey猴子),渾水摸魚的“混槍勢”(chance機會),衣著鮮艷時髦的上海老小資“老克臘”(color色彩)等等,十分鮮活有趣。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話中的一些古漢語用語依舊古今相通,如“儂(你)”“居(鬼)”“辰光(時候)”“今朝明朝(今天明天)”等等。由此可窺,上海話古今并存,中外相撞。
方言中一些俚語往往源于一些文化典故和趣味故事,但隨著時代的推移,現(xiàn)在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一輩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上海話的古舊俚語“回湯豆腐干”。電影《舞臺姐妹》中月紅和姐妹春花重歸于好,開始新的舞臺生涯時這樣說道:“我還是不想唱,回湯豆腐干難為情?!薄盎販垢伞痹谶@里喻指月紅重新開始唱戲。
豆腐,以黃豆制之,相傳是漢淮南王劉安所造。在關于清代掌故遺聞的匯編《清稗類鈔》中,有詳細記載“回湯豆腐干”的做法及其引申義的由來:“既成為豆腐矣,加以醬油而煮之,即縮而硬,日豆腐干。杭州天竺山市所售者,頗著名,進香之±女恒購之。至日暮不售,則再煮之,日回湯豆腐干,質(zhì)益硬,味益佳矣?!睙o獨有偶,舊上海也有一種專售茶葉蛋、豆腐干的街頭小販,他們將當天沒賣完的豆腐干取出晾干,次日再放入鍋內(nèi)重煮出售,稱回湯豆腐干。
關于“回湯豆腐干”,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據(jù)《清稗類鈔》記載,清末年間,有兩個好朋友——湯吉甫和余伯奇,他們一開始在某公司當秘書,不久,湯以故引退,閑居于津,有人強烈推薦他做官,湯天性清高自傲,便拒絕了。無奈囊中羞澀,又無公家俸祿,伯奇于是把湯的窘?jīng)r告知公司主管人,為他謀求重操舊業(yè)。主管人說:“此君姓湯,若再來,非回湯豆腐干乎?”伯奇說:“回湯豆腐干,質(zhì)雖硬。味自佳,君試嘗之”。主管人明白湯是有才之人,便應允了,于是湯吉甫就成為了“回湯豆腐干”。所以上海方言俚語的“回湯豆腐干”也就有了干回老本行,重操舊業(y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