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論強調以目的讀者為導向,以讀者的需求作為英譯的方向。目的論視角下旅游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研究,側重向國外游客適當?shù)赜⒆g中文表達下的旅游景點與元素,在基本信息準確傳遞的基礎上,提高英譯的質量和水平,更好地表達旅游元素所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更好地展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目的論;旅游文本;文化負載詞;紅色旅游
【作者簡介】陳婷婷(1980.7 - )女,漢族,四川自貢人,碩士,西安思源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漢翻譯,教育學原理。
【基金項目】為西安市2018年度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目的論視角下旅游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研究——以陜西旅游文化為例”》課題編號:18L21。
引言 目的論視角下,旅游文本的英譯不僅僅需要英譯出旅游元素的表層意思,更需要表達出其內在所蘊含的深層次的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氣質。旅游英譯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也需要音譯、意譯以及增補譯法等技巧,達到“信、達、雅”的要求。旅游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需要考慮到漢、英兩種語言之間思維模式、愈發(fā)習慣以及風俗習慣,乃至宗教思想差異等的不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運用恰當?shù)挠⒆g方式,落實目的論的要求。陜西的旅游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研究,有利于弘揚與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增進外國游客對陜西旅游景點及其蘊含的中國文化的了解與認同。
目的論是上世紀70年代由德國英譯學姐漢斯·弗米爾提出的,其內容是:英譯的目的決定英譯的整體過程和結果。弗米爾認為,英譯是不同語言背景下人們之間溝通的橋梁,為人際交流提供輔助是英譯工作的核心價值。因此,英譯是沒有定式的,需要根據(jù)雙方各自的表達、溝通和交流的目的,決定英譯的側重點和結果導向。
目的論的發(fā)展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弗米爾發(fā)表《普通英譯框架》,提出“原文”和“譯文”的主次關系問題。在此之前的英譯理論普遍認為,英譯工作的目的就是“譯文”由“原文”產生,要忠實于原文,最好的英譯是“譯文”等于“原文”,這樣信息不會失真。傳統(tǒng)理論認識到了英譯工作的基本責任,即準確而清晰地傳遞信息,使雙方互相理解,但忽視了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風俗習慣等差異對個體思維的影響,即使譯文完全忠實于原文,對接受者而言,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輸出者要表達的意思,甚至產生偏誤。弗米爾的觀點認識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士之間的思維差異,提出英譯的目的之一,即適當變通,消除這種理解偏差。
第二階段:1984年,赫爾茲進一步深化目的論理論,提出英譯工作服務的重心應當是接受者,即關注接受者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輸出者的表達內容,英譯工作不能拘泥于原文,而是要站在接受者的立場,探索如何讓接受者能夠更好理解的英譯方法。赫爾茲強化了英譯是要為接受者服務的觀點,但對原文的地位有所貶低,甚至認為可以為了接受者理解原文,而曲解原文的本意,因此受到不少學者的質疑和批判。
第三階段:2011年,美國英譯學者諾德進一步發(fā)展了目的論理論。諾德提出,英譯既不是教條地讓一個信息在不同語言之間的轉化,也不是一味追求接受者能夠“聽得懂”,而是要在忠實原文基礎上,從雙方溝通的目的出發(fā),思考如何優(yōu)化英譯方式,更好地讓接受者理解原文含義。諾德的觀點將原文和譯文進行有機統(tǒng)一,統(tǒng)一的紐帶就是交流的目的,也是英譯工作的目的和思考的關鍵。
一是目的原則。目的論的核心思想即在于:“目的決定方法”,旅游文化負載詞,例如“未央宮”,表示“未結束”,如“長生未央”、“長樂未央”,意思是漢朝皇帝希望萬壽無疆,漢朝統(tǒng)治千秋萬代,如果僅僅音譯成“Weiyang Gong”,是無法表達出“未央”二字的蘊含的中國文化含義的。旅游英譯,目的不僅僅是讓外國游客知道這個地方,還要注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宣傳,因此在英譯時,要特殊說明,“Weiyang in Chinese means endless”,讓外國游客理解“未央”的文化含義,更深刻地了解未央宮。
二是連貫原則。連貫法則,即指譯文必須要具備可理解性。旅游文化負載詞的英譯,英譯的結果要能夠為外國游客所理解、認同,不然再多的英譯技巧,都會過于“花哨”,本末倒置。連貫原則同時要求,譯文必須能為外國游客所接受,特別是不會產生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上的沖突,不能讓外國游客聽了譯文以后內心抵觸而“皺眉頭”。
三是忠實原則,這是所有英譯工作的基本原則,即譯文必須在整體上忠實于原文,英譯工作者不能根據(jù)個人的判斷和理解,為了讓外國游客理解原文,而過分曲解甚至誤讀原文。忠實原則要求英譯工作者,無論原文多么難以英譯,多么難以讓外國游客真正領會含義和內涵,都不能改動原文,而只能在英譯方法、英譯技巧上下功夫。忠實原則在旅游文化負載詞英譯中十分重要,是英譯工作者需要不斷思考和研究的內容。
三個原則各自側重不同的方面,但三者是有機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于目的論“目的決定方法”這一核心理念中,而且忠實原則在目的論視角下,不再居于第一地位,亦即旅游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不強調完全拘泥于原文,翻譯工作者可以再具體情況下,根據(jù)實際情況選用適當?shù)姆g方法,達到翻譯目的。
陜西是我國旅游資源大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大雁塔、大明宮、兵馬俑、延安等吸引無數(shù)中外游客前來游覽參觀。目的論視角下,陜西旅游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工作要融合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具體有如下策略。
1.音譯策略。音譯是最基本的翻譯方法,即將文化負載詞的漢語讀音直接譯成英語,完全地保留文化負載詞的漢語讀音。一般而言,地名的翻譯是音譯法最普遍的應用場景,例如“陜西省”音譯為“Province of Shanxi”,“西安市”音譯為“Xian City”,以及“樂府”音譯為“Yue Fu”等。音譯法的優(yōu)點是簡單快捷,幾乎沒有翻譯工作量,保留了漢字的讀音,但弊端也很明顯。首先,音譯只是“讀音移植”,但漢語文化負載詞所蘊含的文化含義沒有移植,因此外國游客無法理解到深層次的中國文化內涵,例如“西安”地名的確立,是因為西安相對中原,位居西部,“安”是安定、安寧、和平的意思,如果僅僅音譯,無法翻譯出“西安”這個地名背后的文化內涵。
2.直譯策略。直譯是指將漢語文化負載詞以英語表達出來,是原文原意的忠實表達,是翻譯工作中又一常用的方法。例如陜西民間文化“民間剪紙”,如果采用音譯的方法,會讓外國游客完全摸不到頭腦,因此直譯成為“the folk paper-cuts”更為恰當。再如西安著名小吃“涼皮”,在翻譯中可以根據(jù)其本身的屬性,先轉化成為“涼的面食”,再以此為基礎直譯為“the cold noodles”,更好地為外國游客所理解。直譯策略適用于文化負載詞本身沒有太多的文化內涵需要表達,適合較為簡單的詞語翻譯。
3.意譯策略。意譯是應對文化負載詞在英譯過程中存在的語言差異上,一些文化負載詞高度濃縮了中國文化元素,蘊含非常豐厚的文化內涵,無論是簡單的音譯還是直譯都無法挖掘出文化負載詞所蘊含的文化元素,此時需要意譯。例如介紹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百家爭鳴”這個詞的英譯就要通過意譯表達,翻譯為“contention between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這樣清楚地表達出“百家爭鳴”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實質,是不同觀點之間的“contention”,即爭論。再如漢唐在西安設置的最高學府“太學”,在翻譯時,意譯為“Imperial College”更為恰當。意譯策略的優(yōu)勢在于,它是站在英語語言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來對漢語文化負載詞進行“名詞解釋”,站在外國游客的角度,有利于增進對漢語文化負載詞蘊含的中國文化元素的了解,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更好地保留了漢語的語言文化特色,傳達文化負載詞的文化內涵。
隨著陜西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旅游事業(yè)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來到陜西旅游,游覽秦川風景,感受人文情懷。翻譯是不同語言文化之間實現(xiàn)溝通交流的工具,以英語翻譯為例,本文介紹了旅游文化負載詞翻譯的目的論理論,即“需求決定內容”,旅游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不僅僅是讓外國游客知道這個景點,更關鍵是要傳遞出文化負載詞所蘊含的中國文化元素,增進外國游客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因此目的論視角下,陜西旅游文化負載詞的英譯要堅持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具體包括音譯、直譯和意譯三個基本策略。翻譯工作者要在目的論理論的指導下,堅持翻譯原則,綜合運用好三個基本策略,更好地傳遞文化負載詞所承載的信息,更好地傳播旅游文化,促進陜西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廖晟,瞿貞.從目的論視角解析吉祥物“福娃”的英譯[J].上海翻譯,2018(02).
[2]過家鼎.關于“紙老虎”和“精神文明”的譯法[J].上海翻譯, 2018(01).
[3]李小飛.從英漢互借詞看中外文化滲透[J].山東外語教學,2017 (11).
[4]高永偉.談談漢語新詞翻譯中的兩大問題[J].上海科技翻譯,2003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