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莎 李小汾
摘要: 無論哪種文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皆有推動其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因素,剖析一種文化現(xiàn)象離不開所處環(huán)境的浸染。本文還從師承影響、個人審美追求這三方面探析周昌谷繪畫藝術風格轉變成因,力圖呈現(xiàn)周昌谷畫風轉變的原因。
關鍵詞: 周昌谷;繪畫風格;轉變原因
中圖分類號: J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9129(2018)09-0192-02
Abstract:? No matter what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emerges, there are background factors that promote its emergence.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dilemma of a cultural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Zhou Changgu's painting art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influence and individual aesthetic pursuit, and tries to show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Zhou Changgu's style.
Key words:? Zhou Changgu; painting style;reasons for change
周昌谷(1929-1986),浙江省樂清市大荊鎮(zhèn)人。是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上一位杰出的兼通詩書畫印的多才藝術家,是五十年代初涌現(xiàn)的水墨人物畫家,同時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浙派人物畫的“開山五老”之一,其藝術有著書法和色墨交融的特征。從早期的寫實表現(xiàn)到后期的潑彩大寫意,將抽象滲入具象,重視畫面意境,善于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間,對畫面進行詩化的處理,色調濃重飽滿,有鮮明的視覺吸引力,給觀畫者滿眼皆是燦爛流動的色彩之感,這是他后期所呈現(xiàn)出來的總體風格面貌特點。
1 時代背景
20世紀60年代末,伴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美術已然成為政治斗爭的手段,現(xiàn)實人物畫在社會政治主題的表達中得到了重視,并得到了完整的發(fā)展。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主題的選擇主要是圍繞謳歌領導、人民與祖國山川河流,工農兵題材是這一時期的主力軍。對新事物的贊美。為了更加突出作品鮮明的政治性與濃厚的思想性,對人物進行“紅、光、亮”、“高、大、滿”夸張塑造的表現(xiàn)。在這種特殊歷史條件下的中國畫并不符合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則,在備受推崇的同時也隱藏著危機。
周昌谷自四十年代末被冠以“新派畫小集團”罪名后便持續(xù)遭受政治運動的迫害,含冤三十年,直至文革結束以后這莫須有的罪名才得以平反。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在文革時期無休止的政治迫害與積勞成疾的打擊下被迫停止,卻也因此得以沉淀,潛心醞釀的藝術思想噴薄而出領悟到書法運筆的道理,在詩書印方面各有突破。70年代初他創(chuàng)造了“蚓書”體,用筆技法上的變化加之文革結束后政治文藝氛圍的寬松使他心情變得愉悅,如此厚積薄發(fā)他的繪畫藝術開始轉向明顯的唯美風格。
2 師承影響
周昌谷早期將任伯年人物肖像畫技法吸收運用到了他的寫實人像畫中,為其日后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后期則運用了任伯年“撞粉”特色以及張書旗繪畫中對白粉使用,常以紅綠原色調和白色成粉彩在畫面成對比使得畫面艷而不俗,別開生面。在國立藝專時期,周昌谷十分有幸得到過林風眠、潘天壽、黃賓虹三位藝術大師的親聆教誨。因新中國成立時期美術界對林風眠的認可來的較遲,當時推行新的教育和文藝方針,認為革命現(xiàn)實主義是唯一正確的創(chuàng)作方法,而西方的繪畫至印象派以來,都是反現(xiàn)實主義的腐朽的資產階級藝術觀的反映,是毒害人民的,包括周昌谷在內的對印象派色彩有興趣的學生都被扣上“新派畫小集團”的帽子。限于時局,周昌谷早期未能直接發(fā)揚林風眠的藝術觀,直至后期文藝政治氛圍寬松以后,林風眠的影響才明顯出現(xiàn)在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在六十年代初他不斷地采用黃賓虹的技法加上自己的感悟用于創(chuàng)作,在技巧上有突飛猛進的進步,他還重新組合了黃賓虹的八種墨法,分類的簡潔明了。他的藝術思想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潘天壽繪畫觀在人物畫領域的一種闡釋,始終貫穿于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生涯之中,堅守著繪畫的中國氣派。在諸位優(yōu)秀教師帶領下的國立藝專以其獨特的藝術教育傳統(tǒng)與氛圍,為周昌谷一生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后期藝術成熟后畫風得以轉變。
黃賓虹和潘天壽的指引,使周昌谷領悟了深厚的民族傳統(tǒng)中筆墨氣韻的魅力,而林風眠讓周昌谷盡力去表現(xiàn)傳統(tǒng)藝術的抒情優(yōu)美。即使林風眠和潘天壽兩者持有截然不同的藝術觀,但是他們都共同促使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以振興中國藝術為最終目標。在以潘天壽先生為主的一批具有現(xiàn)代創(chuàng)新意識的傳統(tǒng)藝術大家的直接關懷和人文熏陶下,融貫發(fā)展了他們的繪畫技法,懷著對民族藝術的大愛,雖歷經磨難而始終堅持不懈地進行研究和創(chuàng)新,加之周昌谷先生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使他成為兩種文化的交叉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學者型藝術教育家。在尋求中國畫新的制高點過程中,他逐漸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方法:學貫古今中外,創(chuàng)造新時期國畫新風格。
3 個人審美追求
故鄉(xiāng)雁蕩山水的靈秀潛移默化的在周昌谷心里埋下純情唯美的種子,并在他日后即使遭遇到誤判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仍然能頑強長出單純抒情的蓓蕾。在新中國成立后為響應新的教學思想參加的土改工作隊就像是個濃縮的黑暗社會,周昌谷看到了人性的復雜和丑陋:“昌谷開始洞察人生,透視身邊形形色色的道貌岸然,同時激起對真善美的強烈向往。他決心一頭扎進藝術,去追尋純凈之美?!蓖ㄟ^考察寫生找到并積累了唯美表現(xiàn)意象的素材,民族風情題材的創(chuàng)作是他通過這種形式的作品實現(xiàn)內心美好的愿望,亦或是他逃避政治性權力話語的憩身之處。在紅色革命的浪潮中,周昌谷沒有完全迎合時代潮流,他走出了不同于樣板化革命美術的有著強烈個人風格色彩的繪畫藝術道路。這種真善美藝術的追求在那個時期顯得格外格格不入。
周昌谷認為:“有人說,畫到一定水平,以后的提高倒在畫以外,卻不在畫以內了。這很有道理,如果意境不提高,最好的技術也只能處于巧匠的地位而已。”可見周昌谷個人對繪畫藝術規(guī)律有著清晰的認知及明確的審美追求,結合他的藝術道路,可得出他對自身踐履行的藝術語言有著充分的自信與堅守,不會因外界因素而隨意變幻。但是如何在服從藝術本身發(fā)展規(guī)律下尋求風格的創(chuàng)新,既能反映時代又超越時代,他也是在不斷的探索,逐漸領悟出其中的創(chuàng)作方法的。
結語:師承關系潛移默化的在周昌谷的學習成長中形成個人審美追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他所處的時代以及藝術生涯的輝煌與磨難則影響著他的求藝之路,周昌谷藝術風格的轉變不僅是個人審美追求與時代之間所做的斗爭與妥協(xié),亦是他為實現(xiàn)自己心中藝術制高點所做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陳朗. 何以藝為 周昌谷評傳. 朗素園畫局.2016
[2]陳清狂. 周昌谷談藝錄 .福建美術出版社.2013
[3]盧炘. 雁蕩之子 .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4]周昌谷. 周昌谷詩文集 .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