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春
摘要:東巴文學與宗教的關系從根源上受阿里藏區(qū)苯教影響深重,但又融合了佛教、道教、巫術等宗教因素。這種文學作品極具納西族獨特的色彩。
關鍵詞:東巴文字;祭祀教職人員;殉情
納西族文學的發(fā)展和其他民族的文學發(fā)展一樣,經歷了口傳文學、祭祀人員記錄和作家文學三個階段。這種發(fā)展軌跡是所有民族文學發(fā)展的三階段歷程。但納西族文學在明朝以前一直是口傳文學和祭祀人員記錄為主,幾乎沒有作家創(chuàng)作文學的成果;明清以來才陸續(xù)出現作家文學,至今形成了以作家創(chuàng)作為主、東巴祭祀文學為輔的文學發(fā)展現狀。
納西族的東巴文學作品主要有反映原始社會先民生活和世界觀的神話、歌謠和史詩,還有反映奴隸社會初期和封建社會生活的傳說、詩歌。這些作品,以東巴經文的形式流傳于世,它們的作用不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讀書需求,而是為了納西族民眾生活中各種宗教、生老病死活動而服務的祭祀作品。主要的讀書人群是世代沿襲的東巴教教職人員。東巴文學作品有些特殊的地方:創(chuàng)作者特殊,內容特殊,用途特殊,文字特殊(用東巴文字這種象形文字寫作)。
納西族從更遠的歷史來源上講,不是真正的麗江原住居民,和普米族一樣都是古代羌族從北方遷徙過來。口傳文學必然有對自然災害、人的起源、戰(zhàn)爭的思考。一、從民族交流角度而言,因為地域靠近藏區(qū),東巴文學和東巴教義深受藏文化的影響。二、東巴文學與宗教的關系從根源上受阿里藏區(qū)苯教影響深重,但又融合了佛教、道教、巫術等宗教因素。這種文學作品極具納西族獨特的色彩。三、東巴文學作品用東巴文字書寫時,表述了人類起源、人的繁衍、戰(zhàn)爭、遠古洪水等一般意義的神話傳說題材。這些作品具有特殊的用途:闡釋東巴教教義,完善教典,讓東巴法事生動形象,吸引教徒,傳播東巴教。四、東巴文學的發(fā)展和傳承必須以民俗為載體。在特定的習俗場合來演唱或吟詠。它的程序規(guī)則:活動儀式結合演唱、舞蹈,祭天要吟誦東巴經;結婚誦讀《?;楦琛贰ⅰ墩埧驼{》;喪禮上東巴吟唱《挽歌》。
前人說過,地靈人杰。玉龍雪山、金沙江、瀘沽湖是納西文化的地理孕育之地,“相會調”、《殉情調》中都有玉龍雪山的身影。永寧傳說中的故事一定會講到瀘沽湖。這類東巴文學作品有麗江局域特色。通常把山川擬人化,神靈化,人在故事情節(jié)中和自然抗爭。但殉情調里的思想既有對愛情不懈追求和對愛情的贊美,也有消極避世、輕生的不好傾向。任何一種文學都有它的獨特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當麗江土司木泰學習漢字和漢族文學的時候,納西文學迎來了真正的兼收并蓄的歷史浪潮。用漢字來創(chuàng)作納西文學。一方面擴大了創(chuàng)作群體,不再局限于祭祀教職人員;另一方面保留納西族本色,還能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納西文學的本色包括喜與悲的主旋律,以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敘事次之。《祭天歌》從頭到尾都重視人的情感表露。再舉《哀歌》的唱詞如下。“昨晚我做了一場大夢/夢見暴雨傾盆/今早起來一看/那不是大雨滂沱/是孝男孝女們涕淚交加啊/人世變成了汪洋”。
納西文學的風格含蓄、深沉、渾厚,粗獷而不乏堅韌?!杜稛釤帷返臐h譯文如下?!芭稛釤?唱起來/哦熱熱/唱起來/哦熱熱……”整首歌有11句,“唱起來”出現兩次,其余都是“哦熱熱”。這首歌的內容粗獷而含蓄,簡單的曲調中能夠蘊含多種意義。守靈的夜晚,來吊唁的人們圍著篝火邊唱邊跳。如今每年一度的玉龍縣文化藝術節(jié),各鄉(xiāng)各村的傳統(tǒng)節(jié)目表演必然會有幾個表演隊出演《哦熱熱》。《祭天神》歌詞是這樣的。“最大的美戛拉蔥保節(jié)節(jié)/有八只眼睛/住在三十三層天上/這里祭你了/請來這里享受祭品/請來保佑人們無病無痛/順順遂遂長命百歲”。
麗江本土作家蔡曉玲的《黑白戰(zhàn)爭》和現在的麗江市作協(xié)主席和曉梅的《東巴妹妹吉佩兒》都以漢字形式出版,文中的宗教色彩和意象,體現了納西族文學的風格特點。
參考文獻:
[1]和鐘華,楊世光 主編.納西族文學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2]邢莉 著.新編民俗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