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亞娟
摘 要:20世紀80年代初,流行歌曲瘋狂而至、西洋樂器倍受青睞之時,古箏猶如一股清流,以其獨特的造型、優(yōu)美的音韻,顯示了民族藝術的魅力,贏得了世人的關注和贊賞。
關鍵詞:古箏藝術;音樂學習;興趣培養(yǎng)
古箏藝術,的確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受到喜愛也是無可厚非的。業(yè)余學習者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各式各樣“古箏培訓班”隨之而來,古箏也進入尋常百姓家。但是,當我們透過“古箏族”狂熱的現(xiàn)象,不難發(fā)現(xiàn):以在校中小學生為主體的青少年學箏者,大約有80%半途而廢,學習時間都很短;還有5%左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而真正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學習,不足15%。這雖然與學生負擔過重原因有關,但更關鍵的是,他們?nèi)狈Τ志玫膶W習興趣。青少年選擇古箏,不外乎有三種情形:被動者,即一切由家長作主;主動者,即一切由孩子自作主張;協(xié)商者,無論孩子或家長誰先提議,雙方商討后,共同作出決定。當他們學箏一段時間后,好奇心得到滿足,新鮮感消失后,學習興趣漸退,動力全無,自然半途而廢。
一、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學好古箏的原動力
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興趣不僅可以促進學習,還能彌補智力發(fā)展不足。拉扎勒斯曾做過一個實驗,將學生分為興趣和智能兩組,興趣組的平均智商為107,都喜歡閱讀和寫作;智能組的平均智商為120,但都不喜歡閱讀和寫作。這兩組學生都必修閱讀和寫作,一段時間后,測試結果興趣組的成績比智能組好。
不難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是存在著差異的。學習興趣的不同層次對學習的驅(qū)動力也不一樣。第一層興趣:有趣,這是興趣里的最低層次,不持久,容易消失。學習的關鍵是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剛開始學習古箏時,新鮮感十足,古箏的音色也很特別,迫切渴望去彈一彈。這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獵奇”心理,但時間一長,枯燥泛味的練習曲,后期左手按弦,會出現(xiàn)手痛,就想要放棄了。第二層興趣:樂趣,是在前一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更穩(wěn)定,這需要下功夫培養(yǎng)。進入這一層次孩子們初始的那種好奇已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對古箏藝術美的發(fā)現(xiàn),想盡快掌握古箏演奏技能。此時,他們真正把學習古箏視看作是一件快樂的事?,F(xiàn)實情況看,孩子們中從有趣進入樂趣的還是很少一部分。第三層興趣:志趣,更進一步得升華,這時古箏就成為一種事業(yè)了。
二、各方面力量對青少年學習興趣的影響
對青少年學習興趣的影響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青少年本身:
(1)理解能力不足,對古箏學習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
(2)耐心缺乏,容易沖動選擇,可三分鐘熱度拋之身后。
家長:
(1)雖分有強制型和民主型,不管什么出發(fā)點,讓孩子學習古箏,普遍要求過高,求之過切。因而,孩子沒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造成心理壓力,逼著孩子練琴,變成了精神負擔,產(chǎn)生煩躁情緒。
(2)另一種完全放手型的,對孩子學習不加過問,不加干預,使其興趣自由發(fā)展,聽之任之,這樣就失去引導使學習沒有方向。
培訓教師:
(1)生源多,而專業(yè)出身的教師緊缺?,F(xiàn)狀夸張到學古箏的有幾百人,而教古箏的教師只有幾個,所以老師一鍋端一起上大課,人多混亂,無法做到“一對一”的具體指導。
(2)再這中也不乏濫竽充數(shù)的,因為沒有系統(tǒng)學過古箏,所以沒有能力正確教授學生,基本功打不好,如同一張白紙在上面亂寫亂畫在擦起來很難了,最怕不正確的彈奏習慣養(yǎng)成,改都很難,繼續(xù)發(fā)展就更沒有可能了。
(3)還有責任心不強的教師,不注重教學方法的科學性,不鉆研內(nèi)容的更新,滿眼都是利益,只顧著一味的考級,追求進度,不注重實質(zhì)只要求形式。
三、教師在古箏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加里寧曾經(jīng)說過:“如果教師很有威信,那么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跡?!贝_實,在古箏教學中,學生跟著自己內(nèi)心敬佩的教師,才能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就會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
有一個以“你喜歡怎樣的音樂教師?不喜歡怎樣的音樂教師?”為題的中小學生調(diào)查,結果顯示,學生喜歡的音樂教師特征集中起來排在前六位的是:教學方法靈活(43.5%),幽默詼諧(39.8%),唱得好(34.6%),知識淵博(32.3%),耐心平易近人(27.4%)和活潑大方(24.9%);而學生不喜歡的音樂教師特征更為集中一些,排在前六位的是:不耐心(65.5%),打擊人(54.1%),教法少講課死(41.5%),不公平偏向(38.9%),知識面窄(26.6%),羅嗦廢話多(24.7%)。”(引自中國古箏網(wǎng))這就要求古箏教師應時刻嚴格要求自己,盡職盡責,讓學生認可并且喜歡自己。
學箏者從四、五歲的到十八、九歲的中學生都有,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情況,性格、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教學不能用一碗粥喂所有人的老方法,必須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摸清學生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制定初適宜的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如四、五歲的小孩,好玩,好動,選擇古箏往往出于新鮮有趣,注意力最多只能維持10分鐘左右。對家長強制選擇古箏者,首先要多開導,消除陌生感和逆反心理,逐漸將注意力和學習興趣遷移到古箏上來。對于教學內(nèi)容不能太難,要求太高,使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有成就感;可酌情改編一些流行歌曲作為練習曲,增強吸引力。
青少年還有一種明顯的特征——競爭心理。青少年大多數(shù)喜歡群體活動,教師在組織青少年集體練琴時,可以開展各種競賽活動,比如分組練習、分組對抗賽、淘汰賽等,激發(fā)練琴興趣,相互學習,提高青少年學琴的效率。但必須明確,競賽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專業(yè)水平,絕不能為了競賽而競賽。
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珍貴的財富,有著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的古箏又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關于青少年“古箏族”掀起的潮流,讓人值得深思。隨著民族音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古箏新生力量的培養(yǎng)任務更加重大。普及古箏藝術,弘揚民族音樂,我們?nèi)沃囟肋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