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彬
內(nèi)容摘要:神話原型批評作為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上文藝理論以及文學作品研究有很大的影響。傳入我國以來,與我國實際相結合,產(chǎn)生了本土化的原型批評理論,并被廣泛運用到文學研究,它拓寬了文學研究的視野,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成就在于《罪與罰》,由于其自身獨特的心理藝術挖掘,在我國備受重視,本文旨在從神話原型批評角度探微《罪與罰》。
關鍵詞:《罪與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 情景 形象 主題
神話原型批評是繼黑格爾“絕對理念”之后西方文論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新。弗萊認為神話是后世文學的原型,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弗雷澤在他的《金枝》認為祭祀儀式表現(xiàn)出來的無意識象征源于神話原型;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則表現(xiàn)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普遍具有的共同心理體驗。這些思想共同指向了一個主題——原型。原型就是其它事物可以仿照它來進行,在后世文學作品中總可以在它身上找到共同點。就是由于這種這一思想運用到文學研究,搭起了文學作品與神話的橋梁,搭建了文學與人類共同的意識形態(tài)、思維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純的文本的研究。神話原型批評的研究用文本作為切入點,向文學的源頭溯源。為文學研究開溝取水,給文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開拓了文學發(fā)現(xiàn)的視野。
一.原型情景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進程有其相似性,都是一個由原始到現(xiàn)代的過程;其中的文化因素的發(fā)展,也多有相似之處。如四大文明都發(fā)源于大河流域,原始先民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原始社會,先民的意識尚未開化,對世界的認識缺少理性,多屬感知狀態(tài)。在這種懵懂狀態(tài)下,由于缺少抽象思維,他們按照人自身的形象,并加以改造,創(chuàng)造了許多神話,這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回顧中國古典神話中盤古天地開辟、女媧造人、鯀、禹治水,這又何嘗不與西方的上帝創(chuàng)世、亞當夏娃、諾亞方舟的故事不謀而合。這些事件的情景都有其相似性。追根溯源我們都可以歸結為原型情景。
盡管東西方文明有很大區(qū)別,但是,在人類遠古時期所遭遇的情景是類似的,他們都經(jīng)歷了洪水泛濫,洪水給他們的內(nèi)心造成了傷害,在他們無意識中就會把洪水當成災難,這與榮格的集體無意識一致。就是由于各民族在潛意識中都有對洪水的認知,所以在他們的世界觀中就有用了對洪水相似的理念。因此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的情景也有其相似性。
情景是作品不可或缺的有機因素。不管是小說,戲劇還是詩歌,情景都是非常重要的,受到了許多研究者的關注。《罪與罰》作為描寫十九史記俄國心理小說,其中的情景描寫非常多,有現(xiàn)實的情景,也有想象中的情景,更有夢幻中的情景,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
如《罪與罰》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他沿著街走仿佛一切東西都搬走了,他悄悄地躡手躡腳的走進客廳,這幾乎一切東西都和以前一樣,一個黃沙發(fā)和幾幅裝在鏡框里的油畫,那又大又圓的紅銅色的月亮,朝著窗戶里凝視折……”[1]月亮怎么會是紅銅色?我國古典詩詞中多有對月的描述,都是皎潔、潔白、晶瑩、明亮之類的詞。這里出現(xiàn)了紅色的月亮,與生活中人們的感知有很大差別。
葉舒憲指出:“原型是人類長期的心理積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體無意識的呈現(xiàn),因而是作為潛在的無意識進入創(chuàng)作過程的。但它們又必須得到外化,最終呈現(xiàn)一種‘原始意象,在遠古的時候表現(xiàn)為神話形象,然后再不同時期通過藝術在無意識中激活轉(zhuǎn)變?yōu)樗囆g形象?!盵2]神話原型中出現(xiàn)了最初的意象,后世作品多會受它影響。這就意味著作者對紅銅色月亮情境的設置并不是獨創(chuàng)的,只不過是對先前意識的一種借鑒。是作者吸收了前人的經(jīng)驗,再結合自身心理感知,對的二次藝術構思。
《圣經(jīng)》就是它的源頭。《啟示錄》介紹:“揭開第六印的時候,我又看見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盵3]《圣經(jīng)》作為西方世界的文化支柱,一直滲透在西方人的骨髓。他們都相信《圣經(jīng)》是一切事物的真理,基督教、猶太教都把《圣經(jīng)》奉為自己的骨血。在西方世界流傳了幾千年經(jīng)久不衰。也成為西方文學延續(xù)最久的文學源頭之一。它與西方文學作品也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圣經(jīng)·啟示錄》是圣經(jīng)的尾篇,里面有許多未來的預示,特別是對災難的預示。里面所提到的五星墜落等災難性的情景。這些都在人的潛意識中成了對災難的暗示。因此這里的“月亮變紅”被作者寄寓了一種暗示,暗示著災難的發(fā)生,主人公阿斯科爾尼科夫在下意識的情況下看到了紅月亮,無疑是對自己命運的闡釋??吹搅俗约何磥淼拿\走向。作者對這一情景的闡釋就是要告訴讀者阿斯科爾尼科夫的厄運。
此外《圣經(jīng)·舊約》第七章第一節(jié)上也說:“末日前嗜血紅月……”[4]這是對世界末日到來前的描寫,同樣的,在世界末日即將來時有紅月出現(xiàn)。這同樣是人們對于紅月的印象。聯(lián)想到“集體無意識”就是各民族都把紅月作為災難發(fā)生前的預示。美國英語文學教授利蘭·萊肯在他的《圣經(jīng)文學導論》中說:“我們看到了一個宇宙毀滅的異象,處處充滿著毀滅世界的強大原型:大地震、黑太陽、血紅的月亮、墜落的星辰?!盵5]很顯然,圣經(jīng)中提到這些大地震、紅月亮、墜落的星辰在美國文學中都是災難發(fā)生前的征兆。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借助了《圣經(jīng)》中的這個情景。用紅銅色的月亮來再現(xiàn)阿斯科爾尼科夫的災難。阿斯科爾尼科夫在這里看到了這樣的紅月,也看到了命運的擺弄,與小說中的“罪”“罰”融洽的結合在一起。這里的“罪”和“罰”都是一種災難。
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告訴我們不同地域的人們會有相似的意識。對于紅月亮的記載不僅在西方世界,在東方也有相似的情況。中國是東方文明的代表,同樣將紅月亮作為表達災難的原型。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載:“佛言:‘大王!吾今所化大千世界,百億須彌,百億日月,一一須彌有四天下。此贍部洲,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是諸國中若七難起。一者,日月失度。日色改變——白色、赤色、黃色、黑色,或二三四五日并照;月色改變——赤色、黃色”[6]它展示了佛和王的對話,告訴世人不管哪個國家,若出現(xiàn)日月失色、日月并照、月色變赤等七個現(xiàn)象,預示著國家將要有大難,將面臨滅亡的危險。文中特別提到了世界諸國,可見這種情景普遍存在于不同民族。
世界各地人民的民俗中也都要對紅月的看法,都認為紅月是不詳之兆,將會給人帶來災難。這是世界各地人都有的一種普遍的意識,被稱之為“集體無意識”。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個情境的描寫能多數(shù)人所接受,主人公看到紅月,也就聯(lián)想到他未來的悲慘命運。
無獨有偶,我國唐代的另外一部佛經(jīng)《開元占經(jīng)》也有所提及。瞿曇悉達在他的《開元占經(jīng)》表示了“‘紅月亮代表爭與兵,又有國死大人”[7]。換句話說就是紅月出現(xiàn)將會改朝換代,國家滅亡,臣子死于非命。同樣也是將紅月看做災難的預兆。這與我國有句諺語:“月有輝煌,暗色矢光,天災降旨?!笔且恢碌摹C袼资且粋€相對保守的文化,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能夠較完整的保持他本來的面目。民俗中對紅月也是持這樣的觀點,因此,在傳統(tǒng)觀念中紅月作為災禍的預兆就更加明顯。
不僅是《圣經(jīng)》還是《佛經(jīng)》還是諺語,都給紅月賦予了災難的形象?!蹲锱c罰》中沒有大量的敘述,僅用了個“紅月”就將小說境界全然升華,讓所有人都明白阿斯科爾尼科夫的命運,小說以最簡練的情景,用幾個字傳達出了一個貫穿整個小說的線索——阿斯科爾尼科夫正一步步走向災難。
二.原型形象
《罪與罰》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很多,尤其是女性形象特別多。有他的妹妹杜妮亞、繼女索菲亞、放貸者阿謬娜……這些人物形象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圣經(jīng)》以及古希臘神話中找到相應的原型。這里以索菲亞和阿謬娜為例進行原型闡釋。
說到放貸者阿謬娜太太,我們總是能在文中看到阿斯科爾尼科夫稱她為“虱子”而且就算是阿斯科爾尼科夫殺了她之后,內(nèi)心承受著精神折磨和靈魂的拷打,也經(jīng)常認為自己沒有錯。他總會想到阿謬娜是個虱子,我沒有殺人,只不過是踩死一個毒害社會的虱子。沒錯,從文章中不難看出阿謬娜的劣跡。她對其親妹妹如此苛刻,甚至可以說是折磨,同時又是一個剝削他的資本家。至于為什么稱她為虱子,這就需要探究。
《圣經(jīng)》中記載了神讓摩西、亞倫對埃及法老王實施血水災、青蛙災、虱子災、蒼蠅災等十大災難懲治法老王,十種災害。其中虱子榮列其中,神使塵土變成虱子,天性喜好潔凈的埃及人苦受虱子之苦,埃及法老受到了上帝的懲罰。后來在西方世界中虱子就成了一些不好事物的代名詞。當然這也與我們?nèi)粘I钪械牧晳T是一致的,虱子不管在何種場合都是令人討厭的小生物。
文中阿斯科爾尼科夫想起自己殺死阿謬娜太太有時,有時不會覺得自己有罪過,甚至覺得自己是拿破侖式的英雄,因為他為為社會出掉了這個“虱子”。此時作者將阿謬娜塑造成虱子形象,而且借助阿斯科爾尼科夫之口說出,在文中有十多處提及??此菩≌f主題“罪”“罰”無關,但也展示出他的自信、高傲以及對社會的探知。他一直有一個想法,成為“拿破侖式的英雄”。這類英雄會在成功之前不得已而殺人,但是成功后就是偉人。也表現(xiàn)了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變革不合理社會制度的思想傾向。
弗萊在他的《偉大的代碼——圣經(jīng)與文學》中提出了“新娘形象”[8]《圣經(jīng)》關于女性故事有很多,有處女被犧牲、有出局的母親,有強奸父親的女人。文中所描寫的索菲亞他被生活所迫,成了妓女,但是她并不沉淪,它是一個忠貞的基督教捍衛(wèi)者。他的內(nèi)心時刻在懺悔,當她得知阿斯科爾尼科夫殺人時,是她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是她一點一點的感染,使得阿斯科爾尼科夫決定自首,解放壓抑的內(nèi)心。此時的索菲亞形象與《創(chuàng)世紀》中的夏甲極為相似,夏甲遭受了很多苦難,但是從不抱怨,總是默默忍受。他的內(nèi)心充斥著堅定地基督教救贖思想。同時索菲亞對阿斯科爾尼科夫的精神救贖也是她成了上帝與人類直接的使者。成了《圣經(jīng)》中為數(shù)不多好的女性形象的化身。
三.原型主題
看到《罪與罰》這個名字自然就會想到《圣經(jīng)》中的救贖主題,這與作品內(nèi)容十分貼切。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起名“罪”和“罰”。但是筆者更傾向于于試探性的主題。
國英語文學教授利蘭·萊肯在他的《圣經(jīng)文學導論》中說:“原型情節(jié)主題分為尋求主題、死而復生主題、成長主題、犯罪與刑法主題、關于試探性主題等十二個主題”[9]阿斯科爾尼科夫在酒場喝酒時多次提到以拿破侖為代表的那些前期殺人但是后來有所成就的人,并在不經(jīng)意間表露出自己也想成為那樣的人。這是對社會的一種探索,他不惜以犯罪來抵觸現(xiàn)行社會不合理的原則。勇敢的探索新的價值觀念。他將自己殺死阿謬娜的行為當做踩死虱子的行為。他努力去改變現(xiàn)行社會思維。鏟除社會中不合理的存在。正是對社會不合理因素的拷問,努力探求新的社會秩序。
另一方面,阿斯科爾尼科夫在殺人之后受到心靈的拷問,他十多次提及是有魔鬼在引誘他,并不是他殺人,而是魔鬼。這恰恰與圣經(jīng)中引誘亞當偷吃禁果的蛇、圣經(jīng)中的撒旦相一致。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或多或少的涉及到這種引誘者形象。就是在“魔鬼”的引誘下,阿斯科爾尼科夫把殺害阿謬娜的事當做對現(xiàn)實社會的探討。不管是從阿斯科爾尼科夫殺人來看,還是從魔鬼引誘他犯罪這都和《圣經(jīng)》中的撒旦、托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的惡魔引誘同源。
四.結語
神話原型批評視野是新型的視野,它與傳統(tǒng)的文學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視野的文學研究研究主題,原型批評不僅研究主題,還可以聯(lián)系到母題的研究,將主題像縱深發(fā)展,將文學研究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追尋;一般視野的文學研究研究人物形象,而原型批評不僅研究各種形象,還研究形象的來源,尤其是建立起與古典神話、《圣經(jīng)》中的聯(lián)系,讓人物在文學發(fā)展中探源,溝通不同時期文學作品中的相關性聯(lián)系;一般視野的文學研究只研究文本中獨特的情節(jié)情景,而原型批評不僅研究各種情景,也會研究典型情景和典型中的共同點,尤其是《圣經(jīng)》故事,對后世文學作品影響很大,后世文學作品中總能找到《圣經(jīng)》中的影子。
注 釋
[1]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非琴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2]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3]圣經(jīng).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 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1996.
[4]圣經(jīng).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 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1996.
[5](美)利蘭·萊肯.圣經(jīng)文學導論.黃宗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92.
[6]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ee90340100zj tf.html.
[7]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e e90340100zjtf.html.
[8]弗萊.偉大的代碼——圣經(jīng)與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9](美)利蘭·萊肯.圣經(jīng)文學導論.黃宗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