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琴
[摘 要]美術是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課程之一。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過程展示、合作探究、活動篩選等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幫助學生掌握技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習慣,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fā)展美術素養(yǎng)。
[關鍵詞]美術教學;實踐操作;美術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7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6-0052-02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現(xiàn)代教學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美術教學應彰顯學生美術學習的特點,使學生在多元化的實踐體驗中形成美術學習能力和美術素養(yǎng)。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過程展示、合作探究、活動篩選等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習慣,使學生掌握美術技法,提升實踐能力,形成美術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
興趣是學生參與活動的內(nèi)驅力,也是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美術教學中,要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教師必須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觸動他們的興奮點。激趣方式眾多,如何篩選,考驗的是教師的智慧。如美術故事講述、作品展覽、多媒體應用等途徑都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而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則能夠滿足學生的視聽需求,喚醒學生對美術的熱愛之情。因此,教師在篩選美術活動主題時,要對教學因子進行綜合考量,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思維認知。
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可愛的動物》時,教師設計了一個謎語(猜一動物):“我的脖子最長,我還穿著花衣裳。”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播放相關動物的視頻,加深學生的印象。接著,教師問道:“這些動物有什么特征?它們最愛吃什么?它們的天敵是什么?”問題提出后,學生熱火朝天地進行討論,課堂氣氛活躍。教師順勢出示自己制作的動物模型,再一次點燃學生的興奮之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猜謎語、播放視頻、實物展示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調(diào)動了學生操作的積極性。
小學生對直觀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采用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學習。視頻的聲像功能能夠給學生帶來深層次的觸動,使學習熱情更容易被點燃,情感更容易被激發(fā)。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拍攝成視頻并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喚醒追求美的意識,心靈受到震撼,最后作用于實踐活動中。
二、過程展示,幫助學生掌握技法
被選入美術教材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作品,其的經(jīng)典性、藝術性都是非常顯著的。在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模仿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制作能力較低,如果直接布置制作任務,學生容易產(chǎn)生畏懼心理。同時,教師的指導、示范作用不可忽略,當制作任務相對復雜時,教師在講解制作步驟后要進行示范操作,讓學生直觀掌握操作的方法。
例如,教學《漂亮的小鐘表》時,教師先出示一些好看的鐘表,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說一說鐘表的特點、顯示的時間及制作方法。接著,教師展示鐘表的制作材料和工具,讓學生選擇。鐘表的制作過程富有趣味性,學生參與度較高。為了讓學生了解鐘表的制作步驟,教師先對鐘表的構造進行講解,然后進行實踐操作,讓學生識記操作步驟。有學生提出疑問:“在制作過程中,可不可以改變時針、分針、秒針的長度?可不可以用膠帶粘貼鐘表的零件?”學生能夠提出問題,說明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借助鐘表制作過程的展示,學生迅速掌握鐘表的制作方法。
教師的實踐操作是一種過程展示,能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所學知識。對制作相對簡單的作品,教師可以將作品進行分解,詳細講解操作步驟和所需的材料,使學生真正掌握操作步驟和技巧,并能熟練運用。
三、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動手習慣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合作探究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形成團結互助的精神,提高了學習效率。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固定,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如雙人組、四人組、六人組是常見的合作方式。在合作探究的模式上,教師可以采用互助式、協(xié)作式、探究式等,讓學生在多元化的合作中體會到美術制作的樂趣,形成良好的動手操作習慣。
例如,教學《民間面塑》時,教師先從我國面塑的起源講起,然后展示一些形態(tài)各異的面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索。在探究面塑的制作方法時,小組長先將面塑人進行分解,再分配任務:兩名同學探究面塑人的頭部,兩名同學探究面塑人的肢體。合作探究能夠從不同角度形成教育力量,給學生的心靈、思維、認知以沖擊,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充分發(fā)揮個體優(yōu)勢和團隊力量。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情進行調(diào)查,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方面,遵循“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的原則進行分組。這樣分組,小組之間的資源相對均衡,使每一個學生的價值和潛質(zhì)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與挖掘。
四、活動篩選,提升學生操作能力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實踐活動是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重要途徑。美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教師要精心篩選實踐活動,為學生動手操作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學生好奇心強,對實踐活動充滿期待,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這一心理,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具體來說,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個性化的實踐任務: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實踐任務可設計相對難一些;對動手能力差的學生,實踐任務應設計相對簡單些。這樣分層布置任務,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教學《機器人》后,教師給學生布置任務:“你能用生活中常見的予以制作一個機器人嗎?”學生抓耳撓腮,不知道該怎么做。教師予以點撥:“紙盒、牛奶盒、塑料瓶等生活物品都可以作為制作機器人的材料?!睂W生聽后豁然開朗,收集了飲料瓶、紙盒、毛線等材料,積極動手制作機器人。制作活動結束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對作品進行評價。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對機器人的構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學要采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思路流暢,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尤其要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動手操作能力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形成的基礎,教師對此要有清晰的認知,從實踐著手,發(fā)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在探究實踐中明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建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美術是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課程之一。教師要充分認識美術教學的價值,利用美術課程資源,為學生打造實踐操作的平臺,讓學生在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中體會到動手操作的樂趣;要充分利用學生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將美術作品的制作過程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快速掌握相關的技巧和方法;要組織學生合作探究,突破制作難關。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的審美意識逐漸形成,既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又構建了高效課堂。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