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十分重視幼兒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在長久的實踐中建立了“職前教育——入職培訓——在職進修”一體化的師資培訓體系:在不同的階段,需求不同,教育內容和側重點不同;與此同時重視將三個階段的教育銜接起來,并放入“入職與發(fā)展檔案”以記錄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狀況。英國的經驗對我國幼兒教師師資培訓有一定的啟示,我國要在充分了解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借鑒英國的經驗,建立適合國情的幼兒教師師資培訓體系,促進幼兒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關鍵詞:師資培訓;幼兒教師;英國;啟示
中圖分類號:G61?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2-016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153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開始廣泛關注幼兒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不少國家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策略。在這一背景下,英國通過不斷調整教師教育的政策,逐步建立了以幼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導向的師資培訓體系:“職前教育——入職培訓——在職進修”一體化的模式[1],針對每個階段制定具體的培訓方式,力圖使每個階段的教育都能夠適合該階段的教師,有效推動了幼兒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
一、英國幼兒教師師資培訓體系
(一)職前教育
1.培養(yǎng)模式
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英國教師職前教育存在著嚴重脫離實踐的問題,針對這一弊端,英國開始不斷的變革,逐步建立了大學與幼兒教育機構的合作關系,并作為一項政策在1992年被確定。合作模式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合作式伙伴關系模式:大學與幼兒教育機構各自執(zhí)行各自的任務,雙方的教育內容分離且沒有交流。大學負責制定培養(yǎng)計劃,幼兒教育機構負責教學、管理等。這實際上是一種無伙伴關系的合作,只是為受教育者提供全面的教育。第二種是互補式伙伴關系模式,它提倡的是大學與幼兒教育機構的交流合作,即雙方針對教師教育中需要制定的計劃共同協商,共同執(zhí)行。這種模式便于促進受教育者將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同時也有利于大學和幼兒教育機構各自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在英國,第二種合作模式更受歡迎,大多數學校都采取的是互補式伙伴關系模式。
2.課程
英國的職前培養(yǎng)課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幼兒教師為教育對象的教育學院四年制教育學士學位課程(簡稱BEd課程);另一種是培養(yǎng)幼兒教師的研究生教育證書課程(簡稱PGCE課程)。其中BEd課程按照年限的不同劃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二、三、四年制。在課程內容方面分為四大模塊:模塊一是核心課程,主要涉及學科基礎知識;模塊二是職業(yè)發(fā)展教育課程,主要是涉及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模塊三是專業(yè)課程;模塊四是教學實踐。而PGCE課程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運用到幼兒教育領域,并逐漸成為主要課程。此課程多為已經獲得幼兒教育學士學位并一直從事幼兒教育事業(yè)的教師提供培訓。特點是培訓時間較短,為期38周。兩類課程的相同點在于重視教學實踐。在BEd課程中,教學實踐的時間不能少于一年;在PGCE課程中,有50%的教育內容是貫穿在教學實踐中的。
(二)入職培訓
入職培訓主要針對的是通過職前培養(yǎng)獲得教師資格身份(Qualified Teacher Status,簡稱QTS)并作為一名專業(yè)的幼兒教師被錄取,即將開始幼兒教育工作的新教師。[2]根據英國教師培訓署(簡稱TTA)頒布的政策規(guī)定,新任教師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前必須參加入職的培訓學習方可在幼教機構任教。為期三個學期,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但必須在上任五年之內全部完成。培訓由該幼兒教師所在的入職培訓學校和職前的學習機構合作組織實施,培訓過程中的資料及最終鑒定結果放入“入職與發(fā)展檔案”。[3]在入職培訓開始之前,首先要為幼兒教師確定指導教師,由指導教師為新教師制定培訓目標和計劃,依據是:該教師職前教育的情況和目前培訓的幼兒教育機構的實際。培訓結束時,指導教師與新教師要共同總結培訓過程,并制定下一階段的目標。整個培訓結束時,新教師必須達到入職統一標準的要求,符合《合格教師資格標準》方可獲得入職培訓合格。
(三)在職進修
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教師在職進修的內容逐步完善,形成了幼兒教師在職進修課程體系。具體分為:高級學位課程(Higher Degree Course)、教育學士榮譽學位課程(BEd Honours Degree Course)和短期課程(Short Course)等。其中高級學位課程是為經驗豐富的幼兒教師提供的,幫助這類教師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成為專家型的幼兒教師。該課程一般由高等院校組織開設,課程要求嚴格。教育學士榮譽學位課程主要是為非本科畢業(yè)的幼兒教師提供的,幫助此類教師獲得專業(yè)學位。短期課程是為其他教師所提供的,也是目前英國參加教師人數最多的在職進修課程。主要是通過提供最前沿的教育理論和問題,實現豐富幼兒教師的視野的目的。一般此類課程是與大學合作,由大學的專門部分來組織實施。
在進修的形式方面,英國也實現了以大學教育學院為主導的培訓向以幼兒園或者小學為主導的培訓的轉變,教師會、園際交流和固定培訓日等形式都是經常采用的形式[4]。
除了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培訓內容和形式以外,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興趣,也是英國政府關注的重點。通常會采用兩種途徑來調動幼兒教師參加在職進修的積極性,一種是為教師提供資金支持,用以參加在職進修,另一種是將在職進修與教師的晉升和加薪相聯系,來確保教師自主、自愿、積極地參加教師培訓。
二、對我國幼兒教師師資培訓的啟示
(一)注重各個階段的銜接,建立“三位一體”的培訓體系
目前我國的幼兒教師師資培訓的階段劃分與英國基本一致,但不同之處在于,這三方面處于分離狀態(tài)。英國的師資培訓重視各個階段的銜接:職前教育采用大學與幼教機構合作的模式,便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入職培訓則由職前教育機構和入職培訓學校共同承擔,根據入職前的受教育情況確定入職培訓的計劃目標;而在職進修則是針對不同的群體確定不同的課程,課程形式均采用與高校合作的形式。由此可見,在整個師資培訓的過程中,高校和幼教機構始終參與其中,不同的階段教育目的不同,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但卻能最大限度地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保證學習的系統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整個教育的過程通過教師個人的“入職與發(fā)展檔案”呈現,在這里面記錄了教師職前教育、在職和職后教育的情況,是每個教師的法定文件,也是記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文件。這一做法體現了英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重視教師發(fā)展的過程。基于英國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出建立系統的、銜接的師資培訓體系對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價值。我們國家可以借鑒英國的經驗,結合自身現有的狀況,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三位一體”的教師教育培訓體系。將職前教育、入職培訓和在職進修納入一個整體,根據教師的每個階段的發(fā)展狀況,確定下一階段的發(fā)展目標,使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形成一個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體系,這種方式既能了解教師培訓的全過程以及教師在過程中的發(fā)展變化,也有效地激勵了幼兒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意愿,更符合當代發(fā)展性教師評價的理念。
(二)規(guī)范入職培訓,確保入職培訓發(fā)揮其作用
對于幼兒教師的入職培訓,我們國家雖然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并沒有系統的課程要求,也沒有明確的標準。大部分幼兒園會針對新教師組織自己的園本入職培訓或是采用“老帶新”的形式,這種入職教育多是流于形式。幼兒園不了解新教師在職前教育階段的表現,不能根據其具體情況安排合適的培訓,這種培訓使得許多新教師不能很快地適應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在此,我們可以借鑒英國的經驗,首先,要將入職培訓制度化,把它作為教師入職及專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明確提出;其次,培訓內容參考職前教育的情況,將職前教育與入職培訓銜接起來;最后,明確入職培訓的結果,即有明確的能反映入職培訓成果的展示或是像英國一樣有明確的考核標準,通過標準的考核方可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三)加大財政投入,確實保證教師的培訓機會
目前我們國家幼兒教師在職培訓呈現兩個極端的問題,一方面,部分教師的學習積極性低,對培訓學習不感興趣;另一方面,部分教師沒有進修機會,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低。這些問題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財政的支持。因此,加大財政投入,給予教師在職進修的經費支持,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農村的幼兒教師,讓他們最大限度上獲得均等的教育機會。除此之外,還可以借鑒英國的經驗,為教師提供在職進修的資金支持,將在職進修作為教師晉升、績效的參考依據,以此來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3]侯艷.當代英國幼兒教師教育改革研究——側重于教師專業(yè)化的角度[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宋紅娟.英國“入職與發(fā)展檔案”制度對我國幼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07(5):56.
[4]凌靜思,邵小佩.美、英、日幼兒教師在職培訓的比較及啟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5):40.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周軒(1986.5— ),女,漢族,河北衡水人,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