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彤
摘 要: 本次翻譯實踐選取的材料是盧偉編著的《渤海國歷史簡明講座》旨在為傳播中華文明,外國學者研究中國文化提供參考,并且在翻譯過程中總結出說明文文本翻譯的方法、策略和翻譯經驗,為歷史題材的文本翻譯提供借鑒。
關鍵詞: 《渤海國歷史簡明講座》 傳播中華文明 翻譯方法
1.引言
本次翻譯實踐選取的文本中從渤海國的教育和儒學、宗教和建筑等方面闡釋了渤海國的文化,對讀者了解東北地區(qū)民族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掌握中國教育發(fā)展軌跡,熟悉佛教的傳播方向,窺探唐朝時期黑龍江、吉林等東北地區(qū)的建筑特點,該文本目前尚無英文譯本,因此具有較高的學術和實踐研究價值。譯者對歷史相關領域的材料很感興趣而且有相關的閱讀經歷和相關資料,希望通過本次翻譯實踐總結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理論為歷史文化類型的說明文翻譯提供借鑒。
2.歷史題材的文本翻譯特點
本次翻譯任務為說明文《渤海國歷史簡明講座》的漢英翻譯,書中對唐朝渤海國的各方面做詳細的記錄和介紹,是一本重要的關于中國古代的文獻,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參考價值。全書體例嚴謹,脈絡清晰,內容翔實,考證精辟,見地獨到,該文本引用文言文及典故,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與實用價值的文本。本次翻譯任務節(jié)選第八章和第九章是關于渤海國的教育和儒學、宗教、建筑等,翻譯過程應更加注重語言風格的嚴謹性和準確性。本次翻譯實踐選擇的文本屬于信息性文本,側重于內容和客觀事實,描述客觀事實和事件,文本的語言是客觀的,不包含個人情感。文風嚴謹,文脈清晰,內容翔實,考證精辟,洞察原創(chuàng)性,并引用古典漢語和典故,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的著作。
3.翻譯困難
譯者對于歷史學方面的術語和專業(yè)背景知識了解不夠充分,例如:唐朝的中央機構胄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等,中國特色官僚機構等英文表述,需要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因此加大了翻譯難度。
我國對于研究東北地區(qū)和朝鮮半島地區(qū)的歷史學方面文本的翻譯研究并不多,平行文本相對稀缺。本翻譯項目的原文與中國歷史有關,包括古代政治、文化、地理、經濟、外交等方面,這些特殊的詞匯和文化概念難以理解和翻譯,譯者闡述了翻譯實踐的困難和翻譯方法。
難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言內翻譯損失和言外翻譯損失。以下是對這兩個難點的詳細描述。
3.1言內翻譯損失
言內翻譯損失主要是文化不可譯性造成的。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導致言內翻譯損失。第八章和第九章的渤海國歷史簡明講座主要介紹了社會制度、社會經濟和文化。這兩章涉及很多關于那個時期的背景、人物背景和其他含蓄信息的陳述,這些通常是中國人熟悉的,但外國人不知道。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很難控制外國讀者對中國歷史的理解,一些人甚至忽視一些需要解釋的信息。因此,譯者應盡最大努力尋找外國讀者可能理解和補償的隱藏信息,達到語義對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譯者主要采用明確的補償策略補償背景信息和文化負載詞,這些詞需要以文本注釋和腳注的形式進行詳細的解釋。
3.2言外翻譯損失
除了文化因素造成的言外翻譯損失外,兩種語言的結構差異是補償的必要原因。然而,這種翻譯補償比由兩種語言表達習慣決定的言外翻譯損失更隱蔽。漢語和英語有不同的句法結構和表達邏輯關系的方式。漢語強調“并列”,很少使用連詞,英語強調“形合”。在英語復合句中,主句和從句必須用連詞連接。必要的凝聚力在話語中是必要的。在漢語復句中,有一些修飾語和復雜的邏輯關系,英語復句中有許多長從句。因此,譯者應選擇符合英語表達習慣而非漢語句子結構的句子結構。
4.翻譯方法
對缺乏同構的補償可以作為一種準確地表達源文本意義的手段引入。關于翻譯補償,馬紅軍曾經提到,根據譯者所采用的實際補償策略,補償策略可以分為顯性補償和隱性補償。此外,夏廷德教授從語言學角度將翻譯補償策略分為詞匯補償、語法補償和話語補償。在翻譯《渤海國歷史簡明講座》的過程中,譯者選擇馬紅軍教授提出的顯性補償和隱性補償作為主要翻譯策略,并考慮到文化空缺導致的翻譯補償的必要性,同時傳遞對等的信息對源文本的操作。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使用的隱性補償多于顯性補償。
4.1顯性補償
顯性補償是指反映翻譯異化傾向的顯式注釋(包括腳注、尾注、轉置注釋、文本注釋、附錄、翻譯前言等)。在這個翻譯項目中,譯者采用的顯性補償策略是文本注釋和腳注。
4.1.1文本注釋
注釋作為一種翻譯補償手段,主要起到兩個作用:一是注釋幫助譯者更清晰地表達原文作者的意圖,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二是注釋恰當補充了讀者對文本的認識。翻譯中一般有兩種注釋。第一,源文本的作者使用注釋的形式向目標讀者解釋源文本的含義。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只傳遞源作者想要傳遞的信息。第二,源文本中沒有注釋。在源文本的上下文中,作者需要添加注釋,換句話說,源語言的目標讀者不需要解釋。然而,當語言被轉碼時,譯者應該發(fā)揮主觀性,適當進行注釋,以掃除閱讀障礙(例如,在翻譯歷史和文化文本時)。
4.1.2腳注
一些文化詞匯是中國人獨創(chuàng)的創(chuàng)造和表達,其字面意義簡單,但意義深刻。直譯只實現形式上的對等,不表達隱含意義。文本標注是文本的直譯與文化缺省內容標注的結合。其優(yōu)點是更好地反映了作者的藝術動機和原文的審美價值,并詳細介紹了原文文化。
4.2隱性補償
在翻譯過程中,除了文本內注釋和文本外注釋的顯性補償方法外,作者還采用了更多的隱性補償翻譯方法。隱性補償屬于歸化翻譯策略,即譯者通過語義補償、語法補償、語篇補償等方式調整原文。
4.2.1語義補償
在翻譯過程中,造成語義損失的因素很多。這些因素是復雜的,是相互作用的。紐馬克提出:“如果文本中的描述與某些語言領域的自然環(huán)境、風俗習慣和文化因素相混合,則語義損失是不可避免的?!庇捎诓煌Z言的語義傳遞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語義損失,因此將語義損失最小化尤為重要。
4.2.2語法補償
英語是一種形位語,其語法是明確的。它主要通過語言形式連接單詞或句子。然而,漢語強調并列,是一種分析性語言。漢語語法是隱含的,通過句子中的邏輯關系語義學反映文本的內在關系,而不借助語言形式。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形合與意合的區(qū)別是語法補償的重點。譯者需要對漢語中省略的代詞、連詞進行補充和表現,并在句法層面做出相應的補償。這個翻譯任務涉及許多非主語句的翻譯,以及過去時態(tài)和現在時態(tài)的交替。本文著重分析了非主語句的英語翻譯和時態(tài)的表現。例1:原文:大規(guī)模地興建了城鎮(zhèn)。
譯文:Cities and towns were built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Bohai Kingdom.
4.2.3語篇補償
將并列漢語翻譯成并列英語往往涉及邏輯銜接不足的問題,導致意義不連貫。漢語連載句中逗號分隔的從句具有多種連接意義,如邏輯連接和詞匯對應,這些應在中英翻譯中加以明確。例2:原文:這些人中有的難于有姓,也就成為無姓者了。
譯文:It was difficult for some of these people to have surnames, so they became unnamed ones.
5.結語
歷史相關的文獻和書籍是史學家對該民族歷史發(fā)展的重要貢獻,社會應用價值是學術價值的最終歸宿。原文通過對渤海國的歷史介紹,滿足了完善東北地區(qū)的歷史發(fā)展相關資料,對于中國人民尤其是東北地區(qū)的人民了解本地區(qū)發(fā)展進程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翻譯實踐選取的文本通過介紹關于教育和儒學、宗教、建筑等方面,讓地方政策實施者開發(fā)利用地區(qū)資源具有歷史支撐意義。同時,對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國際影響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因此,譯者翻譯該文本旨在推向中國走向世界,有助于傳播中國民族文化。通過分析原中文文本及翻譯過程,筆者總結出古代歷史、宗教、教育、儒學、文學、藝術、建筑學領域的專業(yè)術語和表達,歸納出適合該類型文本的翻譯方法和策略,總結翻譯過程出現的問題和自身的不足,為相關領域的翻譯人員提供寶貴經驗,為研究東北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的相關人員提供研究素材。
參考文獻:
[1]馬紅軍.翻譯補償手段的分類與應用——兼評Hawkes《紅樓夢》英譯本的補償策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0):37-39.
[2]馬文熙.古漢語知識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千志耿.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5.
[4]王魁喜,吳文銜,陸方,石箴,徐楓,徐鳳晨.近代東北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5]夏廷德.翻譯補償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6]葉子南.對翻譯中“詞性轉換”的新認識[J].中國翻譯,2007(6):19-21.
[7]張美芳.文本類型理論及其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中國翻譯,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