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堅
[摘? ?要]文章嘗試基于智慧課堂,為學生建構歷史解釋進行引導示范、追溯本源、傳授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史料、解讀歷史信息的方法,訓練學生建構歷史解釋的初步能力,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高度。
[關鍵詞]智慧課堂;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16-0072-02
一、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建構歷史解釋的新思考
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實踐中卻不易落實。師生在建構歷史解釋時,要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注意教材的合理運用和史料的甄別,用心獲取、研讀、理解史家的相關著作及解釋。
這里的智慧課堂是指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創(chuàng)新融合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在云平臺的智慧教室環(huán)境下,教師可時而打開電子書包,現場獲取網絡上或自備的視頻、圖文等素材;時而采用移動終端即時診斷,實現大數據反饋或實時上傳互評;時而通過白板、遮幕、搶答等交互式功能,將科技注入歷史課堂,提升歷史學習的可視性、趣味性、診斷反饋性。
借此,教師要注重積累、挖掘、開發(fā)有效的課程資源,將歷史解釋培育與智慧課堂有機結合,借其即時反饋診斷性、資源共享性、教學交互性等優(yōu)勢,為幫助學生建構歷史解釋開啟新模式與實施路徑。下文是將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三中的《碰撞與沖突》與智慧課堂相結合的一節(jié)電子書包新授課。從歷史維度看,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歷經工業(yè)時代的浪漫情懷之后,發(fā)生了多元的碰撞與沖突,開始了破冰之旅,逐漸形成了與時俱進的文學,學習這一時期的文藝作品,能提升學生的藝術價值鑒賞能力,增強課堂藝術美感;從現實角度看,“藝術是沒有國界的”,理解這一時期文藝作品的時代性、多樣性和民族性,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提升歷史解釋建構能力。
二、問題的嘗試——引導學生建構歷史解釋的巧實踐
(一)基于智慧課堂的靈魂追求,為學生建構歷史解釋作引導示范
中學歷史課堂普遍存在“一節(jié)好課前提要有自己的靈魂”的認同?!罢n魂”通常貫穿于教學目標的確立、實施與達成環(huán)節(jié),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并感悟史學,并為學生建構歷史解釋進行引導示范。
《碰撞與沖突》一課由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民族樂派音樂、現實主義與印象主義繪畫三個子目錄構成,構設的課魂是“以珍珠為喻”,將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作品比喻為珍珠,聯系貝(蚌)在不斷的摩擦、碰撞與沖突中將外來異物包裹起來,漸變成珍珠的過程,理解教學重難點,即文學藝術作品在不斷的碰撞與沖突中所反映的時代性、多樣性和民族性,并且重構教學流程,實現知識遷移(見下圖)。
“了解珍珠”環(huán)節(jié),借助智慧課堂云平臺的圖片、音樂,引導學生分享網絡作品的具體內容,梳理本課的主干知識;“理解珍珠”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理解這些作品的內涵即“靈魂”及作者豐富的情感;“升華珍珠”環(huán)節(jié),借助智慧課堂移動端推送功能,聯系現實,使學生加深對現代一些“珍珠”的認識,形成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和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良品質,區(qū)別文學藝術的現象與本質并內化為方法歸納;“精品珍珠”環(huán)節(jié),以一顆珍珠為主線,在智慧課堂電子書包里布置課后作業(yè):從沖突、碰撞、趨同的視角擬寫一篇“弘揚傳統(tǒng)文化,厚植文化自信”的歷史小論文。
基于智慧課堂的課魂立意,使這節(jié)課的科技性、縱深度、人文性呼之欲出,啟迪學生思考歷史、建構歷史解釋。藝術沒有邊界,古今中外傳承下來的大量文化因子是歷史教學的寶貴資源。因此,教師要善于結合智慧課堂對歷史追根溯源,自覺地挖掘、利用世界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把歷史教學與世界傳統(tǒng)文化藝術進行整合立意、建構解釋,使學生從歷史回歸現實,以史為鑒。這就驗證了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以珍珠為比喻的課魂的精彩追求,為學生建構歷史解釋具有引導示范的作用。
(二)基于智慧課堂提升學生史料收集協同能力,為學生建構歷史解釋追溯本源
培育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前提是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獲取、提煉和理解。傳統(tǒng)史料教學,通常是教師收集幾段史料引導學生解讀,既難以提供充分的史料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協同作用,更難以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推理、批判,談不上真正意義的史料教學。
在智慧課堂,教師在電子書包里布置了一個學習任務“找出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文學藝術的相關史料,認識當時兩對最突出矛盾”,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完成。各學習小組依據學習任務單,對收集的史料初步整理篩選,然后發(fā)布在云平臺。其中幾個學習小組通過搜索工具迅速收集整理了四則頗有價值的材料:
材料一? ? 工業(yè)革命帶來了物質力量的極大發(fā)展,也帶來了物質力量相伴著的無窮機遇。……然而,這次變革并沒有能建立起一個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會,相反,工業(yè)革命使千百萬群眾身價倍落,而迅速發(fā)展出一種一切都為利潤犧牲的城市生活方式。
材料二? ? 在社會上,“邁達斯的禍害”到處彌漫,就好像古希臘寓言中的國王邁達斯一樣,人們貪婪的企圖把一切都變成黃金;在閃閃發(fā)光的金錢面前,花朵、詩歌、友誼、愛情,一切都黯然……
材料三? ? 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進文明中來了。
——《共產黨宣言》
材料四? ? 《近代工業(yè)的興起》一書的封面圖片,韋國棟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
在智慧課堂,教師整合學生收集的材料一、二、三,引導小組討論:掌握19世紀社會背景,認識當時兩對最突出的矛盾,分析為什么把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作品比喻為一顆珍珠。各小組成員通過交流、合作使學習變得更為深入,教師借助移動終端拍攝學生成果并完成推送,師生、生生之間即時互動、互批互改,使學生理解了這一時期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殖民地半殖民地與殖民國家之間兩對最突出矛盾的摩擦與沖突,明白了這些文學藝術作品為何猶如璀璨的珍珠,從而掌握了課魂。這種學生探求原生態(tài)史料的嘗試,遠比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更高效。
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的史料浩如煙海,真假難辨,因此史料的真實性往往有待考證。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一起來進行考證,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生之間進行分享、想象、推理、辨析,有利于探索收集史料、解讀歷史信息的方法,同時提升建構歷史解釋的初步能力。
(三)基于智慧課堂指引學生善用歷史比較的方法,為學生建構歷史解釋傳授方法
中學歷史教學主張史料精簡,因此教師要不時提點學生,善于“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同類事物找差異,不同事物找共性”,分辨歷史事物、細節(jié)的異同,運用和挖掘史料來實現目標達成,深化對歷史的認知。
分析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文學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時,筆者以為經過之前的教學互動,沒有必要提供史料,于是直接設問:“這顆珍珠對當時的人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該問題難度不大,但遺憾的是全班沉默。面對如此窘境,筆者借助智慧課堂的隨機抽人功能抽選了一個學生,追問:“你最熟悉哪國的國歌,與大家分享一下好嗎?”驚嘆的是,該生迅速拿起學生移動端,利用搜索功能搜尋《義勇軍進行曲》視頻并點擊播放,有點緊張地跟唱起來。難以想象的是全班學生先后起立,唱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把課堂氛圍推向高潮。
《義勇軍進行曲》是在中國最黑暗的時候創(chuàng)作的,起到了激勵國人反抗、奮進、爭取民族榮光的作用,通過鮮明的比較使學生明白中國國歌與當時的世界文學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何其相似。盡管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國度和環(huán)境,學生仍然能理解這些文學藝術作品具有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的價值,引起了他們對世界歷史、文化更多的思考。這一過程性教學不僅給學生傳遞了歷史學科家國情懷價值和世界意識視野,傳授了學生建構歷史解釋的方法,還使學生史識、史鑒的高度有所提升。
三、問題的省思——引導學生建構歷史解釋的真落實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將新媒體新技術與歷史核心素養(yǎng)相結合,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由于各種原因,目前還難以真正落實于日常教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器”, 不僅是各類智慧云平臺或設備,更應該是教師緊跟時代步伐,學習更多先進的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將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的理念落實于日常教學中。追尋創(chuàng)新意識,尋求多元手段,整合智慧資源,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更好地體現智慧課堂的功能和課堂中“人”的智慧。讓新媒體真正成為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和效益的工具,讓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成為歷史教學的目標與方向,這樣,歷史課程才能不斷發(fā)掘教育潛能,提升教育價值,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哈孟德夫婦.近代工業(yè)的興起[M].韋國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8.
[2]? 張衛(wèi)良.“商業(yè)社會”英國近代早期的一種新觀念[J]. 浙江學刊, 2008.
(責任編輯? ?袁? 妮)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教育學院2017年基礎教育研究課題項目《基于智慧課堂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JYYB-201704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