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愿英
◆摘 要:時下,職評,各種評優(yōu)評級,年終考核,教研活動,需要公開課。但大部分教師對公開課認識不到位,存在一些誤區(qū),筆者對此也有一些看法,如何讓公開課在新課改下有效開展,在此與大家共享。
◆關鍵詞:公開課;誤區(qū);評課;有效
公開課作為一種直觀的教研方式,自有不可低估的價值。特別對于剛走上教師崗位的年輕教師來說,更是如此。然而這種益處并未被年輕老師(甚至老教師)看重,不是因為職評,各種評優(yōu)評級等活動的需要,教師并不愿意上公開課,盡管學校加大獎勵措施,但并沒有改變現(xiàn)狀。
教師厭棄公開課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成以下幾點:耗時耗力,不屑“作秀”、憚于他人的批評,然而這種現(xiàn)象的深層原因在于大家對公開課的認識及評價標準有關,有關認識誤區(qū)如下。
(1)一味的尊重、表揚學生:公開課上聽到的是對學生各種表揚之類的話,而極少說“不”。新課程確實是倡導尊重學生,這對保護其自信心,激發(fā)其上進心,是極有益的。但在尊重人格的前提指出學生的不足才是真正尊重學生。馬丁·斯利曼在《樂觀兒童》一書中曾說過“孩子要想成功,必須要學會接受失敗,經歷痛苦”,因此,對學生大膽而合適的說“不”,與新課標精神并不相悖。
(2)重“動”輕“靜”:很多公開課,學生討論熱烈,回答爭先恐后,掌聲連連,氣氛十分活躍。評課者就認為這是好課,否則,就認為效果是差課。正如最新“對話”理論所揭示的那樣,對話不僅顯現(xiàn)在熱烈討論之中,深度思考所導致安靜也是對話,而且可達到一種高層次的教學效果。
(3)走過場的討論:公開課上,“討論”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而且有著“為討論而討論”的傾向,很明顯著這是對新課標“合作、探究學習”的誤讀。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值得討論,數著時間的討論,宣布答案的走過場。這種討論耗時無得。
(4)多媒體課件的過度使用:《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于是公開課上就都少不了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似乎不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就不是一節(jié)好課,并一味追求多用。公開課上,有些教師不停的點擊鼠標,熱熱鬧鬧,代替全部板書,視頻取代實驗,學生看不到教師的親手示范,學生不能親手操作,忽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機灌”代替了“人灌”。
(5)從上課到評課的表演化,評課即評人:公開課、觀摩課中有不少的課是“包裝”“作秀”課,對學生的提問,學生的回答竟沒有出現(xiàn)一次錯誤,評課者也都是贊揚。雖然聽課是考察一個教師教學能力和基本素質的重要形式,但評課不是評人,只用公開課評人是不公正的,偶然性很大。公開課應該允許失敗。我們上公開課有點緊張,因為要去面對很多人“做秀”,課不允許失敗,如果這課是探索,就應該允許失敗,和平時的課一樣。失敗的公開課不見得就沒有教學評論的價值??梢詾樵u論和以后的教學提供很好的素材。好的公開課應該是體現(xiàn)了某種教學理念的課,與成功與否無關。
公開課的本質是一種教研方式,重在研究,它不同于常規(guī)教學,它有著鮮明的理論要求。同時它也要求教師能在緊貼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的情況下,接受新課標的指引,從容練達,本色真實,既導且研,注重實效地做開去。同時,公開課更重要的價值還在于評課部分。只上不評,問題還是不能發(fā)現(xiàn),“評價不是手電筒,不是棍子,而是路標,為評價者和被評價者指明方向”主要從學生、教師和師生共同發(fā)展的空間去積極評價。
如何讓公開課在新課改下有效開展,應該考慮,這節(jié)課我要上什么,準備怎么上,重難點是什么,我是怎么突破重難點,最后效果是怎樣的。
而評課的評價一般步驟:①概括教學步驟。我們看到他在做什么;②陳述教學形態(tài)。我們看到他把課上成什么樣子;③分析教學內容。我們看到他在教什么,他把什么教給學生;④追問教學理念。他為什么要教這些東西;⑤確認教學目的:有教學目的嗎?教學目的明確嗎?教學目的正確嗎?他這個教學目的符合課文的特點嗎?符合學生的特點嗎?⑥確認教學內容:有教學內容嗎?教學內容完整嗎?教學內容恰當嗎?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嗎?⑦確認教學方法:有方法嗎?方法熟練嗎?方法恰當嗎?符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嗎?
如果公開課真的能做到脫離表演秀的行列,追求實實在在的教學內涵,追究的是新課標的本質,教師善于處理教學中傳授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能巧妙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與情境,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而老師也經常反思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公開課在新課改下就能有效開展了。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報,2005-11-24.
[2]馬丁·斯利曼.學習樂觀[M].新華出版社,2002.
[3]廖伯琴等.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李海林.語文教學科研十講[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