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妍
摘? 要: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靈魂,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統(tǒng)率著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準確合理地定位教學目標,并把教學目標有效地落實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達成;教學目標;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在語文教學中,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靈魂,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統(tǒng)率著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準確合理地定位教學目標,并把教學目標有效地落實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精準定位教學目標,打造高效課堂
蘇聯(lián)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實現(xiàn)教學最優(yōu)化的第一方法或第一工作就是制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苯虒W目標定位是否準確,是關系到課堂教學能否落實新課程目標的關鍵。只有準確合理地定位教學目標,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瞻前顧后,準確定位
教學目標的設定需要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清晰的認識,對如何利用教材一步步培養(yǎng)學語文素養(yǎng)有著精心的計劃。因此,在設定某一課的教學目標時,不能割裂地來看待,需要將這一課置于語文長期培養(yǎng)的大鏈條中,系統(tǒng)有序地進行整體思考。同時又要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立中落實每一步的教學計劃。
(二)主次分明,合理梳理
當教師熟讀教材,了解了學生的起點后,準備要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學會整合篩選,把一切目標定位歸結到學生實際水平和發(fā)展需要上來,分清“教學目標”的主次輕重,即使目標有二至三項,也忌平均用力;對于重點、難點要“重錘敲打”,對次要、一般則“輕輕叩擊”,防止面面俱到。核心的教學目標完成了,那么其他的附屬目標會在實現(xiàn)核心目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實。每一堂語文課都應該有明確而集中的教學目標,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能有所獲有所長進。
二、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一旦經準確定位合理梳理,教學目標被制定下來以后,教師就要考慮怎樣把語文教學的目標有效地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有效地提問
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fā)學生思考,開發(fā)學生智能,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雙向交流。
如:在教學《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時,學生略讀課文后提問:“文中有一句話最能表達季羨林老先生的感受?”問題具體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非經過閱讀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讀全文,整體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學都能比較好地回答。老師又問:“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名族!文中哪些句子能體現(xiàn)這奇麗、奇特呢?”
(二)有效地朗讀
有效的朗讀,要求學生在不斷的對話中調動個人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從不同的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的解讀,讀懂了字詞句,才能收獲朗讀的碩果。
例如:在教學《夸父追日》時,讀句子“于是夸父拿著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像風似的奔跑,向著西斜的太陽追去,一眨眼就跑了兩千里”,引導學生讀“像風似的奔跑,一眨眼就跑了兩千里”。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文本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表達出來。
(三)有效地“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師生共同走進文本,是進行有效對話教學的基礎。教師和文本對話就是要鉆研好教材,讀出教材中的精妙之處,讀出自己的獨到發(fā)現(xiàn),想到學生可能會遇到的疑難問題,想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學生與文本對話時,教師要發(fā)揮組織、點撥、引導的作用,促進學生的有效對話,才能構建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認認真真的把課文讀好,還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見解,才具備與同學和老師對話的“底氣”。
(四)有效地感悟
學生的閱讀實踐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做到讀悟結合。朗讀和品悟就像孿生兄弟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礎上才能讀出真情實感,才能讀出韻味,只有在朗讀的基礎上才能加深品悟。對于文本中那些該抓的詞句,還是要理直氣壯地抓;該咀嚼的地方,還是要反復玩味、細嚼慢品。如:在教學《揠苗助長》時,就抓住了關鍵詞語“巴望、天天、好像、焦急、轉來轉去”等詞來感受農夫巴望禾苗快快長高的焦急心情。
(五)有效地遷移
閱讀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上,還要憑借文本的內容引導學生去理解作者語言表達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結構特點等。也就是說,要站在寫作的角度來指導學生閱讀,在閱讀中學習寫作。事實上,我們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讓學生能說會寫。
如在教學《神話中夸張》時,請學生試著用夸張來說一說:夸父餓得(引:能吃下什么,什么動物是比較大的?)夸父累得(引:累了會怎么樣?)課文中有許多可提供學生習作的資源(小練筆),通過閱讀課文中習作資源的挖掘,讓學生模仿遷移,增加寫作實踐的機會,無疑是一條讀寫結合的有效途徑。
(六)有效地實踐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訓練思維的敏捷性。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語言實踐的訓練,這對提高教學效率,活躍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發(fā)展個性,以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
如:在教學《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時,問: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種高尚的品質嗎?引導學生以捐書、捐花、值日為例再次品味“人人為我、為我人人”的含意,使學生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總之,提高閱讀教學的課時目標達成度,是語文教師的共同追求。只有深刻理解語文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材、制定明確目標、精心設計問題、加強朗讀訓練等,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加強語文實踐能力的訓練,才能夠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魏巍.《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小學語文.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