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卓玲
【摘要】教師專業(yè)水平無疑是決定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要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水平,而課堂觀察是促進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作為一種研究活動,它架起了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之間的橋梁;作為一個反饋和獲取教學情況平臺,英語教師增強了對課堂教學的了解,積累了更多教學經驗與感悟,教學思路、能力得到大大地提升與發(fā)展。本文側重通過課堂中如何對教師的觀察來促進英語教師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
【關鍵詞】課堂觀察;英語教師;專業(yè)水平發(fā)展
課堂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主陣地,通過課堂進行教學是教師最基本的專業(yè)活動,要想改進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課堂觀察是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什么是課堂觀察?傳統(tǒng)對課堂觀察的認識,主要是一種建立于教學行為的基礎,對聽評課的有效匯總和升華,應該來說,是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的。但是,隨著現代高發(fā)達技術的交互運用,對課堂觀察科學概念或定義的認識有了較大的拓展,課堂觀察儼然不再是單一的教學互動,更是一種深刻的納入了教育學、心理學的教學理論。教師有效利用課堂觀察來進行教學敦促、教學改進或教學反思,既是對自身專業(yè)技能的發(fā)展渴望的滿足,也是對教師素養(yǎng)的內在升華,課堂觀察中觀察教師對觀課者和被觀察者啟發(fā)影響最大。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其教學方式、處理教材的能力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觀察中,觀察教師教學這一維度主要關注的是教師怎樣教以及教學效果如何,它包括教學過程、師生對話、教師指導、教學機智四個視角,每個視角下,有多個觀察點。觀察者做好記錄,課后通過反饋相應的信息幫助教師更好地改正教學中的不足,完善并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從中反思自己教學,從此可以起到對雙方的專業(yè)發(fā)展促進作用。
一、 觀察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指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規(guī)劃和思考,是一節(jié)課教師思路的呈現,教學重點是否突出,教學情境如何創(chuàng)設,教學氛圍的營造,這些都在課前設計好了。設計越細致,有教學預設,教學效果就越明顯。
觀察者可以圍繞以下幾個觀察點展開:
1.由哪些環(huán)節(jié)構成?是否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2.不同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如何?
3.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如何?
案例1:在2018年廣州市海珠區(qū)明珠杯教學競賽活動中,英語科決賽話題是動物保護,而課型要求是詞匯課,對于高二的學生來說,要在短時間內引起他們的興趣,以及在課堂過程中也有趣味性不容易,一等獎獲得者王老師,在一開課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景:第 88 屆奧斯卡正在頒獎,獲得最佳動畫短片是《熊的故事》。故事設定在一個充滿“熊”的世界,主角利用一臺街頭藝人的賣藝機械裝置,帶出一個機械熊被人類抓走、妻離子散的曲折故事。 故事包括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這也成為串聯課堂的主要線索。
開端部分,通過對熊以及家人的介紹,復習了保護方式、棲息地、生活方式等詞匯,動畫中家人不知所蹤引起情節(jié)上的推動,設置懸念,讓學生去探究其發(fā)展。故事的發(fā)展中,通過組詞成句,組句成篇的方式,再放影片,讓學生驗證情節(jié),故事發(fā)展達到高潮。高潮部分,五個野生動物分別被偷獵者帶走,他們究竟發(fā)生了生么?學生通過詞匯提示完成了句子,了解到了人類獵殺動物的原因。小熊深陷馬戲團,呼吁學生傳播它的故事以揭露偷獵者的罪行。學生需要利用所學詞匯來續(xù)寫故事。
整節(jié)課,都是在一個大的情境中進行,動人心弦的故事,有趣的動畫片,幾次暫停影片,留下的懸念,都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熱情。教學目標得到了很好的達成,不同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恰當,學生練習得充分,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還體會動物也像人類一樣有自己的家庭。我們需要關愛野生動物,與之和諧相處。
通過課堂觀察,老師們更意識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語言運用的最佳陣地,這些優(yōu)秀案例的參考和學習,對提升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很有幫助。
二、 觀察師生對話
師生對話,指的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民主、平等、互動的對話,通過各種觀點的碰撞,給學生啟迪,引發(fā)學生做深入思考,從而完成知識的建構。有效的師生對話可以營造更為活躍、更具個性的課堂氛圍,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案例2:教師A:“看到你們的記錄,我才發(fā)現,一節(jié)課里我都沒有很好的與學生對話交流,基本都是一言堂,從頭講到尾,教學任務看似是完成了,但是學生學到多少就真是不清楚了。”
案例3:在高一課外閱讀課上,這節(jié)課閱讀的材料是The Boy Who Could Fly, 在讀到Then he began to feel a bit dizzy. 學生提問:“What does dizzy mean?”教師回答:“Read the former sentence and guess the meaning of it. He moved his wings a little faster and rose higher.”
遇到這個生詞,學生提問,老師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導學生去讀上文找答案, 當學生回看課文,關注男孩因為飛得太高,而引發(fā)了不適,“dizzy”這個單詞表示“眩暈的”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卮鸪錾~意思后,老師給予及時的肯定,學生收獲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也感悟到學習生詞,有些是可以通過上下文去推斷意思的。
教師在教學后,很難記得整節(jié)課的師生對話,通過聽課者對課堂師生對話的記錄,執(zhí)教者更好地反思了教學行為,是否堂上與學生交流太少?有效提問多還是無效提問多?師生對話有沒有引導學生深層思考?
觀察者針對此項展開觀察,收集有關對話的信息,分析師生對話方面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被觀察的教師可以通過記錄,反思教學行為更好地促進專業(yè)的發(fā)展。
三、 觀察教師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學習在很多方面需要教師的指導,而教師的指導往往是要教給學生方法,讓他們懂得如何學習,自覺、主動、積極地去探索新知識,這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
案例4: 在一節(jié)初中英語課堂的觀課中,記錄到:
教師A:“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表達節(jié)日的詞匯,現在讓我們來復習一下?!?/p>
教師B:“有位外國朋友來中國,他很想知道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讓我們一起告訴他?!?/p>
教師A:“讀對了,我們給他掌聲鼓勵。”
教師B:“讀對了,讓我們一起跟他讀一遍?!?/p>
看似差不多的課堂步驟里,老師引導的語言不同,效果就有著明顯的差異。第一組教學語言里,教師B所采用的是情境的創(chuàng)設,而教師A的語言是毫無趣味的。第二組語言在課堂效度上有很大區(qū)別,教師A 只訓練到了一個學生,其他學生只聽到了表達,而教師B讓大家跟讀,不僅檢查了個體,還借此讓大家都復習了一遍。
在新課標的理念下,很多英語課堂都引入了“活動”,而“Group discussion”就是活動的一種常見形式,對學生的聽力和口語都有訓練,通過課堂觀察,了解到老師要深入到學生的討論中,給予學生引導,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思想體系。任課老師在巡視過程中,及時反饋小組活動的進程和小組成員在活動中的參與度,也能及時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
四、觀察教學機智
觀察教師對突如其來的教學意外是否做到了因勢利導?面對突發(fā)的“變”,教師若能夠以高度的智慧,抓住“變”,巧妙處理,促進教學進入新情境,有效化解“教學危機”,那他就是具有教學機智的。觀察者觀察執(zhí)教者如何處理教學偶發(fā)事件,最能促進教學反思,進而幫助教師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案例5:在一節(jié)英語課上,開展了debate, 辯論的話題Should mobile phone be allowed to use by students in school?由于雙方辯論激烈,有兩個學生甚至指著對方“吵”起來,情況有點混亂,這時,老師“噓”地一聲,然后大喊:The headteacher is coming!然后跑到門口,假裝成校長,走進來。學生哄堂大笑,緩和了課堂教學氣氛,這一動作,迅速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老師發(fā)表看法,告知辯論時應注意的禮儀和觀點表達,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了老師觀點,接下來的課堂就進行得順利多了。
教學機智促進并激活課堂氣氛(Classroom climate)。和諧、進步的班級氛圍有利于學生的課堂參與并建立積極向上的課堂規(guī)則,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課堂觀察教師的教學機智,能從中獲得啟發(fā),從而令到自己的教學遇到意外情況時,生動有趣,課堂氛圍融洽愉悅。
五、結語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闭n堂觀察對教師來說就是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教師可以了解自己在課堂教學上的得與失。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教學工作的發(fā)展,教師僅憑狹隘的個人經驗和感受難以勝任新時代教師工作的要求,“僵化”的教學模式也已經對付不了教學中千變萬化的各種情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僅是實踐者,更是決策者,而科學的決策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的。在課堂觀察教師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發(fā)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的過程,觀察者提供記錄筆記,被觀察者反思課堂管理技能、提問技能、講解技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對學生的引導是否有效和到位。尤其對于一線工作任務負擔已經不輕的老師來說,課堂觀察不需要教師再額外花過多的時間進行研究,基于日常的課堂觀察,尤其是對教師的觀察,使得教師教學不再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而是獲取了大量的經驗和方法,,積累了更多教學經驗與感悟,提升了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率,并最終專業(yè)能力得到提升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穎.中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
[2]王棟,王妍.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多元取向的內涵及其實施[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1(02): 83-87.
[3]袁春艷.當代國際外語教學法發(fā)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4]綦勝聯.英語教師在職培訓現狀分析與培訓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10.
[5]文巧平.反思性教學與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