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平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的開展能夠幫助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了解,利用科學知識對身邊的現(xiàn)象進行科學的解釋,提高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有效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自主探究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思想意識都處于成長的基礎時期,打好基礎對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有著非常好的作用。小學科學課程的開展能夠非常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并理解科學知識,通過科學知識更好地認識生活,正確認識生活現(xiàn)象。教師要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對學生進行更好的培養(yǎng)。
一、激發(fā)探究欲望,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階段,學生在心理素質與個人能力的提高上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一階段是學生提高自身能力最為迅速且有效的一個時期。小學生從生活當中對各種現(xiàn)象進行觀察和總結,從結論中發(fā)現(xiàn)并改進自身所存在的問題,發(fā)現(xiàn)并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性問題。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認真回答,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再次引導,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開展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掌握。首先,教師應當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進行良好的溝通。給予學生表揚與鼓勵,強化引導,讓學生敢于在課堂教學中提出自己的問題,使學生的興趣能夠得到激發(fā),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其次,要合理設置教學情境,以問題進行引導,利用小學生性格當中的活潑好動的特點開展教學工作。預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通過積極引導,對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行刺激,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知識點的探究當中。例如,在學習鐵生銹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準備好三根鐵釘,將它們分別放入三個裝有水的瓶子當中。其中一個瓶子里的水要將鐵釘全部浸沒,一個瓶子的水位處于鐵釘?shù)闹胁?,最后一個瓶子當中不裝水。教師要讓學生每隔一段時間便觀察一下瓶子內部鐵釘?shù)膶嶋H情況,并做好記錄。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總結出一定的規(guī)律,之后便需要教師提出問題對學生進行再次引導,讓學生思考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什么?造成鐵釘生銹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要怎樣在生活中保存鐵釘,才能夠使其不生銹?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對于鐵釘生銹的問題已經(jīng)有了簡單的印象,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引導,能夠讓學生找到深入探究的方向。通過實驗觀察,學生會發(fā)現(xiàn)導致鐵釘生銹的主要因素便是空氣與水,但是為什么在空氣與水的作用下鐵釘會生銹呢?教師利用問題對學生的興趣進行激發(fā)之后,學生將會更好地集中精力到學習當中,提高教學工作有效性。教師要為學生講解其中的原理:鐵的化學性質相對活潑,在氧氣與水的作用下會被氧化,在鐵釘表面形成氧化鐵,而這層氧化鐵便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鐵銹。鐵銹非常松軟,附著性也不強,容易脫落。但鐵被銹蝕后體積會逐漸膨脹,如果沒有及時地將氧化鐵去除,那么便會對鐵釘進行繼續(xù)腐蝕,鐵釘便會逐漸破損。學生通過自主實踐和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更好地掌握問題的本質,從而提高教學工作有效性。
二、培養(yǎng)學生總結能力,提升教學有效性
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通過實驗與自主探究,在設想與印證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認知與現(xiàn)實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將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同學進行交流,通過討論在思想的碰撞中會找到更多的思路,同時也可能會產生更多的疑問。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主動進行總結,并將最終的結果或者疑問表達出來,由教師進行指導。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能夠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教學工作效率。學生在開展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要對學生的討論內容與結果給予直接的肯定或者否定,要讓學生將其判斷的依據(jù)與思路講清楚,要讓學生以實驗結果為基礎,討論自己的設想與實驗結果出現(xiàn)不同點的原因。教師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研究方向,使學生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快速掌握知識點內容。
例如,在學習通電線圈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驗證磁極是否與電磁鐵具有關系,通電線圈的磁極是否會產生變化。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想法,有些認為電磁鐵的磁極是固定的,而有些學生則認為磁極是可以改變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開展探究,在實驗當中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實驗中,教師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嘗試對線圈的纏繞方式對磁極是否存在影響進行分析。學生將先使用順時針的方向進行纏繞,再使用逆時針的方向進行纏繞,通電后觀察這兩種纏繞方式下,磁極的實際情況。通過實驗,學生會發(fā)現(xiàn),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線圈纏繞的方向,電磁鐵的磁極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教師要讓學生對于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其中所包含的物理規(guī)律。學生在自主完成的過程中將會對相關規(guī)律進行更為有效的理解和記憶,使教學效率得以提高。
三、設計有效科學實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蘊含的知識內容很豐富,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其中,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動手能力較弱,很多時候教師為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有些復雜,所以學生在自主探究能力模式開設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配合。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是扮演領路人的角色,應在各類條件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探索的機會,并盡量讓學生動手參與,教師將實驗權限交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做好實驗的操作,使得學生在動手中留有深刻印象,能在科學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對知識的來源進行探究,學生再進行知識記憶會容易很多。譬如,實驗教學活動中教師為能讓學生對季節(jié)變化有更多的了解,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個四季更替的實驗,教師先準備一個大的地球儀,然后手持移動燈,讓一個同學拿著手持燈,教師按照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方式移動,并逐步放緩移動速度,使學生能清晰地看到地球的明亮和陰影部分,這樣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地球的四季和晝夜更替。教師在實驗內容完成后,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下載一些具體的自轉公轉模擬視頻,給學生展示地球自轉和公轉,以及太陽角度變化對地球溫度氣候的影響,學生在觀看影片的時候能了解到為何同一地區(qū)會有不同的氣候變化情況。教師待課程內容完成后,可以讓學生課下自己組成學習小組完成實驗,以四人為一個小組,教師讓小組成員自己設置實驗的全過程,包括步驟的推進等。
教師已經(jīng)帶領學生完成了四季更替實驗原理探究,要求學生能探究白天和黑夜的變化狀況,通過四季的變化,那么就應讓學生能對白天和黑夜有所了解,并使用手電筒進行移動,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學習。
又如,教學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小帆船的實驗,教師需要在實驗過程中為學生準備相關的實驗材料,有帆布、繩索、膠水、紙張等,先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小帆船,學生在初期制作的時候僅知道帆船上要有帆,但是帆船帆的位置、材質、朝向都不是很了解,完全是憑借記憶或者自己的想法推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待學生制作完成后將小帆船放置到學校的花池內,教師使用扇子或者吹風機制造風,推動帆船前行,最后觀察哪位同學的帆船能堅持到最后,不但能快速前進,而且不會被風吹帆。學生制作完成,實驗完成后,教師將學生的帆船拿到講臺上一一講解,分析堅持到最后的帆船結構,以及一些學生設計的不合理帆船,然后結合空氣動力學和流體力學,為學生介紹帆船帆的位置和材質,需要如何進行帆船的框架搭建,再讓學生對自己的帆船進行改良,學生經(jīng)過一次失敗后,能了解到自己的問題,在總結問題、精細化設計的過程中,重新優(yōu)化帆船設計。
四、鼓勵學生的猜想和假說,提高教學有效性
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點,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加強培養(yǎng),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針對知識點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說,并對其加以印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時,在心中已經(jīng)對知識點有了一個大概的形象和框架。教師要對學生的想法給予一定的肯定,鼓勵學生去進行印證。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使學生敢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將自己的想法與猜想都清楚地講出來。這樣教師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才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工作效率,使學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識點。
例如,在學習植物向哪里生長時,教師便要先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讓學生思考植物是向著陽光的方向生長還是向著光照相反的方向生長?讓學生講出自己的猜想后,向學生講解這一問題相關的實驗內容。由于這一實驗需要的條件和時間限制,在課堂教學中無法及時完成,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家中嘗試開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演示實驗的全過程以及實現(xiàn)現(xiàn)象,再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結果總結出問題的答案。演示實驗中,在準備好的培養(yǎng)皿中放置好培養(yǎng)基,并將沒有長出葉子的小麥胚芽鞘幼苗放置在培養(yǎng)基中,將一根牙簽豎直放置在培養(yǎng)基中作為參照。再用一個帶有小孔的紙盒將整個培養(yǎng)皿罩住,放置在陽光下,觀察植物幼苗的生長狀況。由于植物的生長激素受到陽關的刺激會逐漸向著光照相反的方向移動,這便使得背光面的植物莖生長速度快于向光面,因此植物的生長會呈現(xiàn)出向光性。在演示實驗后,學生的假說和猜想都將得到印證,使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了教學工作效率。
教師應當以積極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以先進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張爽.淺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開展[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9):31-32.
[2]丁加華.引領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科學素養(yǎng):淺談綜合性學習在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江蘇教育,2013(6):25-27.
[3]許寧.淺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引領與調控[J].小學教學研究,2012(4):54-56.
[4]王新華.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我的雨量器”一課教學案例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8):160-161.
[5]鄭善光.淺談小學科學實驗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9):142-143.
[6]宋倩云.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策略淺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2):34-3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