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美
【摘要】兒童立場的核心是發(fā)現兒童和引領兒童,只有把兒童看作教育的中心和起點,給兒童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把自主權交給兒童,才能真正做到兒童立場。本文從兒童立場思想的現狀入手,分析了兒童立場思想的概念和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根據實踐中的問題提出了兒童立場思想轉化為現實實踐的途徑,以期能為兒童立場思想的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兒童立場;生態(tài)教育;理論;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485(2020)35-0187-02
Children's Position:How Far is it from"Axion"to"Reality"?
(Dongying City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China)WANG Luanmei
【Abstract】The core of children's position is to discover and guide children.Only when children are regarded as the centerand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an appropriate ecolog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created for children,and autonomy is given to children,can children's position be truly achieved.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s stand‐point thinking,analyzes the concept of childrens standpoint thought and som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practice,and pro‐poses ways to transform childrens standpoint thought into practical practice based on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in the hope that it can help children standpoint thinking Practice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Keywords】Children's position;Ecological education;Theory;Practice
一、兒童立場思想的現狀
近年來,教育專家成尚榮先生大力提倡“兒童立場”,認為“教育的大智慧是認識和發(fā)現兒童”“只有真正認識兒童和發(fā)現兒童,才能堅守兒童立場”。實際上,早在“兒童立場”這個概念提出之前,符合兒童立場的教育行為就已現實地發(fā)生著。從盧梭、杜威到陳鶴琴、陶行知等教育家,都把兒童看作教育的中心和起點,并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和實踐。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對生命主體性價值的普遍認可、肯定和追求,“兒童立場”已經成為教育界一條不言自明的公理。
教育應當是“理論+實踐”的智慧,既需要理性的思考,也需要感性的實踐。理論是實踐的“眼睛”,缺乏理論的引領和照耀,實踐可能會陷入盲目或平庸。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論的宏大論述和邏輯推演層面,而應該付諸真實的、智慧的行動。堅持“兒童立場”,除了注重“兒童立場”的重要性和正當性,我們更需要懷揣一顆純粹、純潔、純凈的心靈,真誠地把“兒童立場”落實到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中,具體到每一個充滿活力的兒童身上。是否真正地踐行“兒童立場”,不是靠我們自身的標榜去說明,而是由兒童的生命樣態(tài)去證明。
二、兒童立場轉化為現實實踐的途徑
有人認為,關鍵靠教師的教育智慧。誠然,教師和兒童朝夕相處,互動廣泛,如果教師不善于“換位思考”,不能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性,不能深切體察兒童的心境,那么“兒童立場”必然淪為一句空話。但問題在于,無論我們如何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準,也永遠不能保證每一個教師都處在同一水平線上,都是富有教育智慧的。教育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所、不同的情境中動態(tài)發(fā)生,教師和兒童也每日都在成長變化,在如此復雜的動態(tài)教育網絡中,一個教師要完全做到“換位思考”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雖然教師在踐行“兒童立場”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不能完全把希望放到教師身上。即使就發(fā)揮教師的作用而言,也要講究策略方法,教師要學會適當“退場”,管住自己的嘴和手,有意識地把舞臺交給兒童,讓他們成為舞臺的真正主人。
也有人認為,關鍵靠課程的規(guī)范。如果幼兒園基于兒童立場,發(fā)揮集體智慧,開發(fā)出規(guī)范標準的優(yōu)質課程,那么教師作為課程的執(zhí)行者、實施者,即使水平一般,但只要按照既定的流程操作,課程效果也是相對較好的。這種依靠統(tǒng)一課程而非個體教師的做法具有一定的道理,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個別教師專業(yè)化水平不足的缺陷。但問題在于,課程并非外在于教師而客觀存在的靜態(tài)文本,課程實施也并非教師忠實地傳授設計者意圖的過程。實際上,教師以及兒童本身就是課程的參與者、建構者和生成者,師生是以課程開發(fā)實踐者的身份進入課程,完成文本課程向實踐課程的轉化。所以,踐行“兒童立場”,完全把希望寄托在文本課程身上,也是對課程內涵理解不深的表現。
那么,究竟如何踐行“兒童立場”,真正讓兒童生命在場并充分展現和生長其主體性呢?踐行兒童立場,最重要的是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自由活動的“舞臺”,并把這個“舞臺”交給兒童。我們把這個舞臺搭建好,交到兒童手中,兒童自己就會生成無限的可能性,自己就會成為大千世界的發(fā)現者、探索者和創(chuàng)造者。作為教師,要退后一步,作為研究者去觀察,作為指導者去順勢點撥。教師的干涉和限制少了,兒童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多了。
那么,這個“舞臺”究竟是什么呢?其實就是適宜的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這個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不是教師、課程、環(huán)境等單一教育要素的支撐,而是統(tǒng)整校園環(huán)境、顯性隱性課程、人際關系等各種教育要素而形成的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如果兒童是一粒種子,那么這個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適宜的陽光、空氣、水分等要素的集合和融合。當我們把“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得適宜適性,播下一粒種子,不用管它,它就會自然自由地健康生長。在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中,兒童與環(huán)境自動產生充分的交流與對話,使校園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動人場景。
當我們從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的角度切入和踐行“兒童立場”,就意味著必須放棄依靠單一教育要素的思維方式,真正樹立系統(tǒng)、整體的教育觀念,讓教育成為系統(tǒng)、開放、動態(tài)的生命場,讓教育的一切要素都在這個大場中融合生長,體現教育的價值,展現教育的風采。這個生命場一定是多要素融合、具體細微、自由開放、大度包容的,能夠與生命對話交流的。置身其中,生命自然而然地受到鼓舞,感受到心靈的愉悅與能量的涌動。在這個生命場中,一棵樹、一朵花,一個人、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片安慰,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都是心靈的映射和投影。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要抵達這樣的教育本質,最重要的就是營造一個能夠解放生命、鼓舞生命的生命場或者說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讓生命與環(huán)境之間自由對話、充分交流。
近年來,我們幼兒園深入踐行“生態(tài)健康教育”,努力用“生態(tài)教育”達成“生態(tài)健康”,其核心要義就是為全體兒童創(chuàng)造適宜、適性的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出版了《生態(tài)健康教育—基于生態(tài)視角的園本實踐與研究》等著作7本,完成山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10余項,研究成果榮獲各種殊榮,其中課程資源《我的游戲我做主》入選2015年山東省幼兒園教師遠程研修課程資源,供全省近3萬名學前教育工作者遠程學習;辦園特色經驗分別在全國幼兒園游戲教學專題研討會等會議上交流推廣;培育很多優(yōu)秀人才,培育了10000余名快樂兒童,1000余名幼兒榮獲齊魯新苗、校園之星等榮譽。我想,這就是持續(xù)實施生態(tài)健康教育的結果,教師和幼兒在適性適宜的環(huán)境里自主生長,開花結果。
可以說,幼兒園近年來大力開發(fā)實施的自主游戲課程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忽然興起的,而是以生態(tài)健康教育為基本支撐,圍繞生態(tài)健康教育踐行的一個有機支脈。本質上,自主游戲課程是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背景下的一個產物,屬于生態(tài)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難能可貴的是,在開發(fā)實施自主游戲課程的過程中,幼兒園特別強調“游戲精神”,關注的是兒童的主體性是否在游戲過程中得到真正的解放和釋放,而非游戲主題、游戲流程、游戲角色等形式化、程式化的東西。游戲的過程,就像孩子們的一次旅行,在總體的框架內,具體的線路、細節(jié)和風景要靠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去豐富,孩子的奇思妙想、愉悅體驗要靠他們自己去體驗、去創(chuàng)生。在這種課程的浸潤下,兒童實現了自主自發(fā)的生長,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三、結語
“兒童立場”:從“公理”到“現實”有多遠?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我給出的答案是:當我們放棄了口號式的“公理”吶喊,全心全力地為兒童營造良好的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的時候,自然就在現實意義上把兒童放到了教育的正中央,此時兒童自己就是自己的立場,無須成人代言。
參考文獻:
[1]朱慧.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04).
[2]桑毅.淺析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0).
[3]薛妙榮.淺析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神州,2013(17).
[4]王麗梅.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識經濟,2012(16).
[5]李娟.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8(03).
[6]劉楓.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外交流,2017(28).
(責 編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