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璐
摘要:我從教語文學科多年,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幫助孩子識字。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
《語文新課程標準》階段目標第一學段指出:“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學習的愿望?!币髮W生“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可見,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的深厚感情和主動識字的習慣,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是小學低年級的重要任務。我從教語文學科多年,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征,淺談如何幫助孩子識字,現總結如下: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識字
陳舊的識字教學方法常采用機械、重復的手段,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毫無興趣,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提高識字效率,就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動機是需求的源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原蘇聯教育家斯卡特指出: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具體化、形象化,這樣能引起學生有興趣地觀察、思考,理解記憶起來自然就輕松多了。所以,識字教學要千方百計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使他們在活動中產生問題,引導他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得出結論,更能促進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不斷高漲。比如在教學“波浪”一詞時,我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地向學生展示了一望無際的藍藍的大海,風起時波光粼粼的情景,當畫面一出現,孩子們“刷”地一下子坐得十分端正,情不自禁地說:“哇,多美呀!”。大家都神情專注地地盯著大屏幕,陶醉在大海的美景之中。緊接著,我問:“你們可知道海風吹來的時候。海面上會有一層層的什么呢?”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地回答說:“波浪”,我將“波浪”這兩個字展示在大屏幕,情景教學,形象生動地再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一目了然。然后,讓學生畫一畫波浪,比一比誰畫得更好,在競爭與合作中學生非常認真,積極性很高。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孩子們對“波浪”一詞的音、形、義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記憶策略識字
低年級兒童的理性認知能力非常有限,對形近字他們很容易混淆不清,往往是記得模棱兩可,似是而非,因此我注重精細加工,讓學生需要識記的字詞人為地具有某種意義,促進記憶。
(一)編歌謠、口訣記憶
比如我教學生識記“燒、繞、澆”,三個形近字,根據它們的構字特點,我巧妙地編上口訣“用火燒,用水澆,絞絲彎彎才是繞?!边@樣,學生在笑聲中就記住了幾個字形復雜的漢字。
(二)將漢字拆分記憶
比如教學“丑”字時,我根椐它的筆順規(guī)則,一邊書寫一邊口述是“7”加“一”。學生跟著老師一起書空,也很容易掌握了這個字的寫法。這樣的方法學生記得快,記得牢。
(三)游戲對對碰識字
在教學“粉、鮮、咆”幾個字時,我先把 “米、魚、口”幾個部首排列在第一行,再把“分、羊、包”幾個字排列在第二行,讓學生將上行和下行字進行對對碰,組合成新的漢字,剛一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馬上開動起小腦筯,很快將這些字組合成了新的字,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四)色彩比較記憶
在相同中找出不同或者在不同中找出相同,強化記憶。比如在課堂上我應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突出漢字的不同點,通過鮮明的對比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加強記憶。如:教學漢字“因”和“困”時,將“因”字里面的“大”和“困”字里面的“木”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書寫,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先去觀察發(fā)現兩個字的不同之處。然后口頭表述出來。孩子們一邊說,我一邊板書,用紅粉筆標出“大”,用黃粉筆寫出“木”。學生很自然地加以了區(qū)分。
三、“圖文結合形象”識字
低年級學生對圖畫的興趣濃于文字,簡筆畫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而且內蘊豐富,給孩子以極大的想象空間。運用形象聯想,把學生頭腦中的栩栩如生而又奇特的形象與眼前要記憶的內容聯系在一起,可以達到增強記憶的效果。在生字字形的教學中,我不失時機地給生字配上一些簡筆畫,給予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形象地進行記憶生字。我在教學“獅子”、“老虎”、“狐貍”等幾個動物詞語的時候,除借助已有的教學掛圖以外,我還分別畫出了獅子、老虎、狐貍幾幅簡筆畫,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認識我手中所出示的圖畫,緊接著親切地問孩子們:“這是什么呢?”,學生看了就馬上說出是“獅子?!薄澳钦l又能把黑板上有‘獅子的這張字卡請到這張圖片上呢?”,老師的話音剛落,孩子們便爭先恐后要上臺展示自己,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上臺的學生選出了相應的卡片貼對了,得到同學的贊揚和鼓勵,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學習過程中就能認讀幾個動物的詞語,教師也輕松愉快的完成了教學目標。把“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落到了實處。
四、走進日常生活識字
課堂是學生認字識字的主渠道,但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而言,社會生活處處都是識字的課堂。為了拓展學生識字的時間和空間,我鼓勵學生養(yǎng)成“見字就認,不會就問”的好習慣,激發(fā)學生自主識字、自覺識字的熱情,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識字。如讓學生學會觀察,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在商標上、路標上、電視上、食品袋上或是閱讀課外讀物時,只要是遇到不認識的字就盡快記錄在卡片上,及時向老師、家長、同學請教,并把自己的卡片帶到學校與小組同學分共同分享。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識字,識更多的字,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與人交往,合作,如何尊重他人。同時,識字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又培養(yǎng)了學生留心生活、認識生活的好習慣。
總之,在低年級識字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發(fā)現,不斷地總結,采用多種方法,力求改變學生“厭學”的這種狀況 ,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樂趣,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通過教師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相信,識字教學這項工作一定會有很大的起色。
參考文獻:
[1]章志光.小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粟玉燭.如何提高小學生識字能力J/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