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春麗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母語運用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語言魅力的能力,激發(fā)他們思考和想象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 文學鑒賞
一、小學語文閱讀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閱讀不僅可以讀準字音,了解漢字的具體用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低年級閱讀內容是兒歌、詩詞和有趣的小短文,主要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是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讀出感情。進入中年級,閱讀要求提高,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字形,了解漢字的用法。重點是注意敘事的連貫性和邏輯性,為寫作打下基礎。
高年級語文閱讀的目標更上一層樓,不僅要注意敘事的層次,邏輯性,還要學會通過語言描敘,來理解作者隱藏在字里行間的伏線,情感。在敘事性作品中,對于人物性格的刻畫,作者并沒有正面交代,而是隱藏在人物語言和行為中,在閱讀課文時,要通過語言描述,來尋找作者蘊含的感情,判斷人物性格。還要感受作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注意文章的前后呼應、伏線。閱讀方式其實就是文學欣賞,掌握了文學欣賞的方式,方便學生在以后的文學閱讀中,通過思考,來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藝術手法。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文學鑒賞具有民族性。我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獨特的方式,含蓄、內斂是主要風格,還將中國畫的白描、意境、以黑襯白的手法運用其中。此外,還有漢字的諧音、雙關語的運用,這些手法,只有通過文學鑒賞才能獲得。
二、通過語言感受未盡之言
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通常是通過小說閱讀來完成的,分為幾個的階段逐步培養(yǎng),首先是通過人物外貌描寫,來感受作者的未盡之言;其次是通過形態(tài)動作,來理解人物性格特征;第三是通過作者的留白,來想象作者省略的情節(jié)。
(一)外貌描寫
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中,有《少年閏土》這篇課文,它是根據魯迅的《故鄉(xiāng)》節(jié)選而來,是魯迅回憶童年伙伴閏土的部分。文中描寫閏土的外貌,是紫色的圓臉,項上帶著銀項圈,頭戴一頂小氈帽。這幾句描寫,其實包含了很多意思,首先說明了閏土的籍貫是紹興鄉(xiāng)下,因為紫色的臉是海邊居民才具備的,說明閏土來自海邊,這和下文的潮來了,海灘上有各種貝殼相呼應;其次圓臉表明閏土很健康,不健康的人通常都是尖嘴猴腮,健康和閏土看瓜,刺猹的經歷相呼應;項上的銀項圈說明閏土雖然出生貧寒,但在自己父母眼里還是珍貴的,父母怕失去他,用銀項圈將他圈住;這種習俗是我國的民族傳統,因為在上世紀初,我國醫(yī)學不發(fā)達,很多家庭的孩子幼年夭折,父母為了使孩子健康成長,才會用銀項圈套住孩子;頭戴一頂小氈帽,表明了閏土來自紹興鄉(xiāng)下,氈帽是紹興鄉(xiāng)下特有的“標配”,連“閏土”這個名字也包含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就這么幾句話,包含的信息量卻如此豐富。
(二)動作描寫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中《景陽岡》,節(jié)選自古典名著《水滸》,表現的是武松景陽岡打虎的精彩瞬間。在表現武松性格時,作者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武松的行為和語言來進行刻畫。例如表現武松勇猛豪爽時,用武松一口氣喝了十八碗酒,店主好言相勸,他認為是想賺他住店錢來表現;當他行至山上,看到官府的榜文時,有點后悔,但他怕店主嘲笑,又不愿回頭。這些描述將一個死要面子,性格倔強的武松刻畫出來;在打虎過程中,武松并非是胸有成竹,立志要打死老虎的,而是被逼無奈,別無選擇下的求生本能。因為他聽到老虎撲來的聲音,酒都嚇醒了。在慌亂中,一棒打在樹枝上;在失去棒子的情況下,求生本能使他在短時間內做出反應,靈活應對,終于打死老虎。正因為通過動作描寫,將武松真實的內心做了刻畫,才讓人感受到武松的可愛。
(三)無盡的想象
小學六年級語文中的《凡卡》,是俄國作家契科夫的名篇,小說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刻畫了一個失去父母的窮孩子,在學徒時間的悲慘遭遇,他被老板打,被老板娘罵,被同伴捉弄。想逃回家,路途遙遠,只好將自己的遭遇寫在信上,請求爺爺接他回家。小說在最后,詳細描寫了凡卡寫信封,寄信等細節(jié)。寄信之后,還做了一個美夢,夢見爺爺在讀信。但其中的一個細節(jié),卻給人留下無限想象。他在信封寫的是“鄉(xiāng)下爺爺收”,五六年級的學生應該知道寫信的格式,這樣地址不詳的信,爺爺永遠收不到,因而凡卡也無法逃避痛苦的生活。就這樣一個細節(jié),卻能令人產生無限想象,這就是文字的魅力。
三、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方式
培養(yǎng)小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僅僅依靠閱讀是無法完成的,需要教師在分析課文時,與學生一同逐句分析,啟發(fā)。有些地方還需要教師進行歷史背景介紹。例如在《少年閏土》中,對于“銀項圈”,“五行”這些傳統文化,都要向學生介紹。不能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
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的魅力,要采用討論和提問的方式來啟發(fā)。在上世紀語文教材中,有篇小說《小英雄雨來》,深受學生喜愛。有位教師在教學時就采取提問式來啟發(fā)學生理解。文中提到,鬼子在雨來家里尋找李大叔,翻箱倒柜,連枕頭都挑破了。老師問學生,鬼子找李大叔為何要將枕頭挑破,難道李大叔會藏身在枕頭里?學生們不由得噗嗤一笑,終于理解鬼子其實是想在雨來家找值錢的東西,因為枕頭里所藏的都是錢和首飾。從而進一步理解鬼子侵略的用心,就是想奪取他人的財產。
在語文閱讀中學習文學鑒賞,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文學修養(yǎng),平時重視閱讀,不僅要閱讀原著,還要閱讀文學批評類文章,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教師掌握了文學鑒賞知識,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導學生。
參考文獻:
[1]楊福學.腹有詩書氣自華——試析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
[2]武鴻雁.讓興趣引領學生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方法分析[J].文教資料,2019,(18).
[3]李強.在小學語文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方法初探[J].學周刊,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