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
摘?要:所謂“微專題”,是指立足于學情、教情、考情,選擇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針對性強的微型復習專題。“微專題”能夠瞄準復習內(nèi)容的重點以及難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以專題訓練的方式解決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采用“微專題”復習的形式,可以將課本里的知識內(nèi)容以章節(jié)的形式進行復習,可以使學生結合自己所掌握的相關化學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wǎng)絡體系。
關鍵詞:微專題;初三化學;復習;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5-126-1
初三化學學習的內(nèi)容比較多,復習時間又很緊張,這對于剛剛接觸化學的學生而言,面對茫茫化學題海往往找不到正確的切入點,同時也比較難以構建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微專題”的創(chuàng)設,有利于激起學生的復習動力,有利于知識理解的整理性,從而學生提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微專題”概述
提高學生在初三復習課上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一直是困擾著教師的難題。
在以往的初三復習時,筆者按照一個個傳統(tǒng)的專題組織復習,由于復習時間跨度大、學習材料缺乏新穎性,很多知識點盲目、機械地重復,從而導致學生產(chǎn)生“審美疲勞”,出現(xiàn)高耗低效。
運用“微專題”可以及時解決化學教學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設置“微專題”可以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化學問題。教師在吃透教材和課程目標后,根據(jù)學生的能力、知識水平等情況對癥下藥,采取隨堂“微專題”的形式進行“穿插練習”或“集中練習”做好化學復習的查漏補缺。
運用“微專題”,有助于學生化學知識體系的構建?!拔n}”設計的原則是把握知識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尋求找到一條主線,把零散繁瑣的化學知識串起,把各個知識要素整合成一個整體,通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促進學生學習技能的“遷移”,避免了學習的“碎片化”,因此,通過選擇高頻考點作為“知識節(jié)點”,圍繞節(jié)點橫向聯(lián)系,設置有效、典型的“微專題”,把零散的化學知識化整為零,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把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如在化學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對基本的操作已經(jīng)了解,接觸了裝置氣密性檢查的知識,隨著所學儀器知識的增加,接觸到的氣密性檢查方法日趨多樣,所用裝置越來越復雜,因而有必要進行一次“裝置氣密性檢查”的“微專題”學習。
二、選擇科學的“微專題”主題內(nèi)容
選擇怎樣的主題,以怎樣的角度,解決怎樣的問題,這是“微專題”實施前教師必須深思的問題,也是決定復習效益的關鍵所在?!拔n}”的主題確定,要充分考慮以下兩點:
1.“微專題”切入口要小,角度要新穎。復習“微專題”是在兩次或多次之間的復習中穿插進行,其主要是彌補傳統(tǒng)模式的大專題在復習的時候不能將一些小知識的知識結構體系構建起來的缺陷。例如在復習講解酸堿鹽的時候發(fā)現(xiàn)對于離子的檢驗和鑒別中主要是在離子的選擇基本思路把握不準確,還有并不清楚離子形成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所以應當精心設計“微專題”對溶液中離子進行鑒別,精選了常見鹽的溶解性作為研究對象,同時還整合復習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和離子共存及鑒別,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獲得極大的提升,同時讓學生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換一種方式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引導學生生發(fā)感悟,以小見大。
2.“微專題”要有針對性和層次性?!拔n}”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學生在復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切實增強復習的針對性。由于不同班級的學生存在的有關問題具有一定的個性和共性,因此在選擇主題時一定要有針對性。例如有關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與化學方程式的綜合計算,就是學生在共性思維上存在的難點問題,因此,就要設計有關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與化學方程式的綜合計算的“微專題”,在“微專題”中設計不同層次的難度,每一個“微專題”都緊扣近幾年的中考考點,使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有的放矢,提高自己的復習效率。
三、“微專題”策略在初三化學復習中的有效應用
1.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和點撥并且查漏補缺。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平時的練習來確定學生的薄弱的知識點以及欠缺的知識,將學生當中所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作為“微專題”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設題。不同班級的“微專題”的設計內(nèi)容不一定要相同,但是教師在“微專題”的教學活動當中要關注學生的問題,都應該將學生作為主要解決問題的對象,注重自我、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進行復習,教師要做好解決問題的引領。通過“微專題”的有效復習之后,有沒有實際性的解決問題,教師應當查缺補漏,力求將學生的知識體系的構建逐步完善起來。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模式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當中的參與度高低與教學模式是否成功有著直接關系。在設計“微專題”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教師的引導示范,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復習當中的主體性,特別是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從而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問的習慣,提高學生在復習課堂中的參與效率。
3.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內(nèi)容。對“微專題”知識內(nèi)容的及時鞏固直接決定了復習效果是否得到有效提高,每復習完一個“微專題”過后,教師應當編擬幾道課后的鞏固練習題,要求學生在進行練習過后對微型的專題進行歸納、總結并自我評價,也可以讓中等偏下水平的學生在黑板上進行演練的方式,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內(nèi)容。
總而言之,“微專題”的實施,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專題否定和顛覆,而是有機穿插,見縫插針。因此,教師可以進行“微專題”教學嘗試,引導學生進行“微專題”的復習,使學生逐漸學會自我復習,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qū)青云中學,江蘇 蘇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