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周
摘 要: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持續(xù)推進的背景下,音樂已經成為初中教育的重要學科,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重要任務,民歌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民族風情,是增添學生審美情趣和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良好載體?;诖?,本文將簡要闡述民歌的概念與審美特征,就如何在民歌教學中提煉審美體驗提出自己的見解,希望為廣大初中音樂老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提升初中生的審美體驗能力。
關鍵詞:初中音樂;民歌教學;審美體驗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各學校和教師應結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營造良好的校內外音樂環(huán)境,豐富具有區(qū)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教學領域課程內容的彈性尺度?!泵窀枋且环N來源于民間且具有民族特色與地域濃厚色彩的民間藝術形式,是各個民族民間生產和生活的真實寫照,展現著各民族勞動人民的情感和夙愿,初中音樂老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不僅需要重視樂譜、音符等基礎知識的教學,而且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促使其具備感受美、鑒賞美和表達美的能力,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
1 民歌的概念與審美特征概述
所謂民歌,即是起源于或者流傳于一個區(qū)域且成為廣大群眾獨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是屬于民間文學的范疇,是表達勞動人民思想情感、意志品質和要求愿望的歌曲,有著強烈的現實性特征。民歌產生于民間與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一些民歌的內容直接指向勞動方式和勞動內容,如打夯歌、號子等,也有些民歌直接指向實用功能,如常見的搖籃曲、婚禮歌等等,這些民歌都承載著人民群眾的自然情感,凝結著人們的偉大智慧,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根源與基礎。筆者認為民歌的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民歌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毋庸置疑,優(yōu)秀的民歌總是讓人品味,歷經長期的發(fā)展不斷得以傳承,具有給予人美感享受的藝術品格,在勞動人民揮汗勞作之余聆聽美妙的歌聲,歌聲不斷地在山野間回蕩;在傳統節(jié)日,歌王歌后在村民間縱情歌唱;孩子們歡快地唱民歌的場面,這正是民歌的審美價值所在。其二,民歌的內容美。內容美是民歌的第一要素,如常見的陜北民歌,從高處下滑的聲調宛如長歌當哭,高亢直通云天的歌聲就像是黃土地漢子向蒼天發(fā)出的長問,尤其是蒼涼的音調促使聽者潸然淚下,聽者都可以直接體味其中蘊含的情感與美的意味。其三,民歌的形式美。民歌的形式結構總是寓深刻于簡單,有著以小見大的特點,同時不同的結構因素展現出不同的功能與特性,并構成完成的藝術形式,表現出豐富多彩的風格特征,需要聽者的仔細品味。其四,民歌的自然屬性強烈。通常情況下,民歌有著質樸的情感色彩,反映著現實的生活特征,同時也涵蓋著對大自然的描繪,一般平原區(qū)域的音樂優(yōu)美流暢,蒙古族的長調就像茫茫的草原開闊而舒展,山區(qū)的民歌則有著高亢激昂的顯著特點。所以,作為新時期的初中音樂教師,要準確把握民歌這一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有效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
2 初中民歌教學中提煉審美體驗的實踐策略
2.1 學會聆聽,培養(yǎng)學生民歌鑒賞能力
實質上,審美體驗的提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音樂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民歌聆聽與欣賞能力,促使其懂得如何欣賞好的民歌,在學習民歌的初期,學生通常樂于聽淺顯易懂的歌詞和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體驗民歌的外在美與形式美,卻不能體會到實質的韻味,此時音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深入地聆聽民歌,進一步感受民歌帶來的思想情感,適當地放慢民歌欣賞的節(jié)奏,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體驗民歌所要表達的意境與思想,促使學生由淺入深地體驗民歌、欣賞民歌,提升自身的民歌鑒賞能力。如在教學人民音樂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牧歌》這一樂曲時,這首長調民歌由上句和下句構成,具有曲調悠長、連綿起伏和節(jié)奏舒展的顯著特點,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音樂老師要利用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欣賞《牧歌》這首樂曲,并鼓勵學生跟著樂曲的節(jié)奏來哼唱旋律,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意境美,在樂曲剛剛響起來時宛如從遠景拉到了近景,但是在樂曲的尾聲卻慢慢地弱了下來,且有一種尚未結束的感受,給予人們一種意猶未盡的遐想,這樣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欣賞,促使其切身地感受到民歌的旋律和情感,也可以與音樂老師一起聆聽音樂,在增強學生參與音樂教學興趣的同時,顯著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能力。
2.2 注重想象,增強學生審美體驗能力
學生的想象與聯想是提煉審美體驗的關鍵要素之一,一般而言,民歌都有著美妙的旋律,而且旋律與歌詞意象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音樂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審美聯想和想象,在突破時間與空間制約的同時,促使其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與聯想力,他們還能夠理解民歌中蘊含著的意蘊和地域風土人情,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體會民歌歌詞中蘊含的情感與意蘊。如在教學人民音樂出版社八年級下冊《打支山歌過橫排》這一樂曲時,這首樂曲是江西民歌的代表之一,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需要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切實感受山歌的顯著特點,待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這一歌曲的基本內容后,音樂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聽完這首歌曲有什么感覺,這首歌又讓你想到了什么?促使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與聯想力,有的學生回答:雖然路途艱險,但是人民群眾走路走的很高興,足以證明江西人民群眾有著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有的學生回答:人們一邊唱著山歌、一邊走著山路,可以看出大家的心情還是很愉悅的。音樂老師根據學生的聯想和想象進行最終的總結,這首民歌凸顯了江西人民不怕困難和努力堅持的心態(tài),同時也展現了江西獨好的風景,這樣通過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很容易把握民歌的主題和情感基調。
2.3 引導體驗,全面提升審美教育效果
在實際的民歌教學活動中,不僅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提煉審美體驗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去體驗民歌,方能獲得事半功倍的音樂審美教育效果。旋律是培養(yǎng)學會音樂審美體驗能力的基礎,讓學生體驗民歌優(yōu)美的旋律,感知不同民歌的特別之處,那么將加深學生對于民歌這一音樂藝術的理解,若是說旋律是音樂的靈魂,那么音調則是音樂的根基,所以在音樂教學中,音樂老師需要引導學生體驗民歌的音調,增強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如在教學人民音樂出版社九年級上冊《茉莉花》這一樂曲時,茉莉花的曲調流傳極廣,其中河北民歌和講述民歌最具有代表性,音樂老師可以播放江蘇版《茉莉花》和河北版《茉莉花》,讓學生體驗賞花人對于茉莉花的贊美之情,有的學生總結出了江蘇版《茉莉花》的曲調更加柔美、細膩;有的學生總結出了河北版《茉莉花》更具有剛直、爽朗的音樂風格,這樣引導學生體驗音樂的曲調,全面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教育效果。
3 結論
總而言之,民歌從創(chuàng)作、傳承和演唱都融合了人的靈性與大自然的性格,體現著人民群眾的思想情感,其形式美、內容美和優(yōu)美的旋律深受人們的喜愛,初中音樂教師在實際教學的工作中,需要準確民歌的概念與審美特征,并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提煉民歌中的審美體驗,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與藝術修養(yǎng)水平。
參考文獻:
[1] 徐曉敏.淺析民歌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模式[J].北方音樂,2018,38(13):130.
[2] 王娟.關于西北民歌“花兒”的審美文化闡釋[J].北方音樂,2018,38(09):195.
[3] 徐欣,楊洋.談中國民歌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演唱特點的審美價值[J].北方音樂,2018,38(07):61.
[4] 劉曙艷.初中音樂課堂中民歌藝術的傳承與教學探討[J].北方音樂,2018,38(06):193.
[5] 趙曉花.初中音樂課中民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J].北方音樂,2017,37(21):98+100.
[6] 顧萍.淺析初中音樂課堂民歌教學優(yōu)化策略[J].北方音樂,2017,37(1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