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冬雁
摘 要:高中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學中的經(jīng)典篇目,而議論文寫作教學是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重點,我們完全可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將文言文的話題、人物素材和哲理性的語言、論證方法與議論文寫作教學中的論點、論據(jù)、論證有效關聯(lián)。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議論文寫作;有效關聯(lián)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學習任務群6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提到:“學習表達和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jù)恰當,講究邏輯。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習反駁,能夠做到有理有據(jù),以理服人”[1]?!皣@感興趣的話題開展討論和辯論,能理性、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平等商討,有針對性、有風度、有禮貌地進行辯駁”[2]??芍?,議論文寫作要處理好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而在人教版必修課本五單元文言文和選修課本三單元文言文中,無論是記敘性的還是議論性的文言文都很經(jīng)典、也很典型,很有借鑒性,可以從內(nèi)容上關聯(lián)到議論文寫作中的論點、論據(jù),從形式上關聯(lián)到議論文寫作中的論證。
一、內(nèi)容上記敘性文言文對議論文寫作的有效關聯(lián)
(一)記敘性文言文中的話題有效關聯(lián)議論文寫作的論點
1.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出自《左傳》,講述了鄭國三朝元老燭之武在秦晉聯(lián)合大軍的合圍下,臨危受命,不計國君曾經(jīng)的冷落,毅然決然地獨自奔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他憑借幾十年積蓄的才華,并以他能言善辯的口才說服秦穆公退兵,最終瓦解了秦晉聯(lián)盟,成功解除了鄭國的危機的故事。主人公燭之武身上的“才智”“口才”“愛國”等話題可以關聯(lián)到議論文寫作中的很多論點。
“才智”——“才智因奉獻閃光”? “口才”——“口才為成功添彩”
“愛國”——“不忘國憂? 乃真君子”
2.文言文《荊軻刺秦王》出自《戰(zhàn)國策》,講述了戰(zhàn)國時期重義輕生的荊軻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來到秦國刺殺秦王失敗的歷史故事。荊軻的語言、行為、神態(tài)等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英雄身上的“誠信”“義氣”“勇氣”的可貴,并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誠信”——“言必信,行必誠?!薄傲x氣”——“舍生亦取義” “勇氣”——“勇氣為膽識,人格亦不屈 ”
(二)記敘性文言文中的素材有效關聯(lián)議論文寫作的論據(jù)
1.人物素材——事實論據(jù)
《張衡傳》出自范曄的《后漢書》,是一篇精彩的人物傳記。記述了東漢張衡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才能與成就??茖W上,他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地震儀早一千七百多年;政治上,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等職;文學上,有作品《二京賦》,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除此之外,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張衡環(huán)形山”、“張衡星”;數(shù)學方面,著作有《算罔論》;繪畫方面,是東漢六位名畫家之一;機械學方面,指南車、獨飛木雕、計里鼓車,計里鼓車早于西方1800多年;地理學方面,曾畫過一幅地形圖。張衡“博學”“鉆研”“貢獻”不愧是偉大的天才。
2.名人名言警句——理論論據(jù)
(1)《鴻門宴》中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背删痛笫拢痪行」?jié)。
(2)《游褒禪山記》中“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是思考探求的重要性;“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边@是缺少探索精神的表現(xiàn);“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是說無限風光在險峰,如何欣賞到,就要具備“志”“力”“物”這三個條件。
二、形式上議論性文言文對議論文寫作的有效關聯(lián)
議論性文言文中的論證方法有效關聯(lián)議論文寫作中的論證方法。議論文寫作中常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這些論證方法常在古人優(yōu)秀的文言文中出現(xiàn),可以為我們提供有效的借鑒。
1.舉例論證
舉例論證是用典型的事例(人物事件、歷史故事等)來證明中心論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稁熣f》中在論證分論點“圣人無常師”時,就舉了孔子的例子“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倍读婀賯餍颉分械谝欢翁岢霰疚摹笆⑺ビ捎谌耸隆边@一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之后,第二段列舉唐莊宗得天下的史事(莊宗接受父賜的三矢藏之于祖廟,出師時恭敬地請出三矢“負而前驅(qū)”,凱旋時,還三矢于先王“告以成功”。)來論證中心論點中的“盛”在于人事。
2.對比論證
是正反對比論證的簡稱,也稱比較法,是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兩方面的比較。《師說》在提出第一個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之后,用三個對比批判當時士大夫“恥學于師”的惡風氣。第一個對比,用“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作對比,從而得出結(jié)論圣人成為“圣”,愚人成為“愚”,都在于是否有“師道”;第二個對比,用士大夫“愛其子,擇師而教”與“于其身,則恥師”作對比,指出他們“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是產(chǎn)生“惑”的原因;第三個對比,用“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而“恥于相師”作對比,得出結(jié)論從師的風尚“不復”可知了。韓愈用“愚”、“惑”、“不復”指出了士大夫“恥學于師”的惡風氣,有力地論證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這一分論點。
3.引用論證
引用論證是引用名家名言或觀點分析問題、闡明道理的論證方法?!稁熣f》中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币每鬃拥脑捳撟C了“圣人無常師”這一分論點?!读鶉摗饭湃嗽疲骸耙缘厥虑?,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引用《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敝械脑捳撟C了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4.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用比喻之法論證抽象的道理的一種論證方法?!秳駥W》共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后,其余各段就緊緊圍繞此展開共用了二十個比喻句。第二段五個比喻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直木“輮以為輪,中規(guī)?!?、“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闡述了客觀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提高改變了自身,得出君子“博學”和“日參省乎己”就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結(jié)論,強調(diào)了學習的意義。第三段用五個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登高招臂非長而見者遠”、“順風呼聲非疾而聞者彰”、“假輿馬非利足而致千里”、“假舟楫非能水而絕江河”,以日常生活中借助外物而有效果的例子,得出君子的與眾不同在于能借助外物——學習,彌補不足而超越常人的結(jié)論,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第四段十個比喻句,用“積土”“積水”、“不積跬步”“不積小流”闡述學習要積累;用“騏驥”“駑馬”、“鍥而不舍”“鍥而舍之”闡述學習要堅持;用蚓和蟹兩個比喻,闡述學習要專一,強調(diào)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高中文言文教學與議論文寫作中的論點、論據(jù)、論證的有效關聯(lián),既可以感知古人的情懷,陶冶學生的情操,又可以為學生提供議論文寫作實用有效的方法,進而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考場寫作議論文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