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作原則中的“關聯(lián)準則”在話語交際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也在文學作品中產(chǎn)生獨特的藝術魅力。《城南舊事》有些經(jīng)典對話故意違反了會話的“關聯(lián)準則”,卻成功地構建了獨特的兒童敘述角度,并產(chǎn)生非凡的敘事張力和藝術感染力。本文從語用學的角度,以合作原則理論解讀《城南舊事》兒童視角構建,為《城南舊事》文學研究提供一定啟示。
【關鍵詞】 關聯(lián)準則;城南舊事;兒童視角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7-0006-02
基金項目:2020年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新時代民族地區(qū)家庭語言文化機制與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2020YJJD0008)。
言語會話是涉及言語雙方的行為,在會話中,交談的雙方為了使談話得以順利進行,常常遵守一些談話的合作原則。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保羅·格賴斯把會話的合作法則歸納為以下四條標準:質(zhì)量準則、數(shù)量準則、關聯(lián)準則、方式準則。質(zhì)量準則的基本要求是說真話;數(shù)量準則要求話語信息量足夠,不過多也不過少;方式準則要求話語表達清楚、明白、有條理。而關聯(lián)準則要求雙方的對話要有相關性,要切題。避免答非所問,或離題萬里,否則就是違反了關聯(lián)準則。但是,在實際的言語交際過程中,出于表達的需要,人們常常會故意或無意違反這些準則,以造成某種特殊的表達效果。這種情況在文學作品中也經(jīng)??梢钥吹?,它成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表現(xiàn)主題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不同文本對這些準則的運用是不同的,如著名作家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中的會話常常違反關聯(lián)準則,展示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人物與世界的關系等,下面將從這個角度進行語用學解讀,以更好理解文本。
《城南舊事》選取兒童視角,以童年英子的視角,觀察體味著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北平城南一條胡同里發(fā)生的關于瘋子、小偷、蘭姨娘、宋媽、爸爸等人物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在一種說不出的天真中,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兒童視角即從兒童的角度觀察和思考、說話及行動,讓小孩子說小孩子說的話,做小孩子做的事。由此可見,兒童看待世界的眼光與成人的眼光有著明顯的反差。兩者的話語差異顯示出思維的差異。從今天來看,這類成人與孩童“自說自話、互不相干”的對話明顯違反了會話原則中的“關聯(lián)準則”,無論作者和當事人有沒有意識到或利用到,這些會話都客觀呈現(xiàn)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中的喜怒哀樂。透過話語本身,從感觀認知、思想情感、態(tài)度立場三個維度共同構建了小說獨特的兒童視角,成功刻畫出“生活在成年人的倫理世界中,卻帶著孩童的眼光觀察世界,更接近真善美”的英子形象。帶著讀者脫離世俗功利的成人眼光,以純真無邪的孩童身份,重新體驗由天真活潑、聰明可愛、無憂無慮,到懵懵懂懂、彷徨無助、恐懼害怕,再到青澀褪盡、自強自立、堅強沉穩(wěn)的兒童成長和蛻變過程;體驗新舊交替時代的時代悲劇;體驗濃濃鄉(xiāng)思和悠悠別恨??梢哉f,會話“關聯(lián)準則”的違反,有助于增強《城南舊事》的兒童視角的表現(xiàn)力,使人物會話超越了會話的表面行為意義,完成了性格塑造和命運塑造。增強了小說敘事張力和藝術感染力,造就了藝術經(jīng)典。
一、“關聯(lián)準則”的違反構建起成人與兒童
感觀認知的反差
在感觀認知層面,成人與兒童有著天然的差異。語言是思維的反映,也是感觀認知的反映,這些差異,在《城南舊事》的人物對話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而這些感觀認知差異,正是構成小說兒童視角的因素之一,折射出作品的獨特魅力。
《城南舊事》中小英子無意間看到爸爸與蘭姨娘的曖昧動作,似懂非懂地感受到了來自蘭姨娘的威脅。她直感媽媽和家人會遭到背叛拋棄,急著要跑到媽媽面前想要告訴媽媽。但看到挺著大肚子卻還要在煙霧繚繞的廚房里為家人飯食忙里忙外的媽媽,因為同情而什么也說不出,只好說:“我餓了,媽?!卑凑諆和母杏^認知,接下來媽媽應該會關心詢問她,或者應該是圍繞“餓”來展開,以求話語行為繼續(xù)。但媽媽的回答卻與關心、“餓”毫無關聯(lián):“你急什么?吃了要去赴死嗎?”還揚起鍋鏟趕我:“去去去,熱得很,別在我這兒搗亂!”接著,宋媽、蘭姨娘齊上陣,紛紛不問緣由地責怪英子不懂事,媽媽還說:“去叫她爸爸來揍她!”會話“關聯(lián)準則”被一再違反,心事一直得不到正面回應,小英子“越哭得厲害”,并且“咬起牙,恨一切在我眼前的人”,談話交際失敗,走到反面。
對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成人常常隔膜而疏離,他們不一定知道,孩子的內(nèi)心有許多說不出來或者不能說的秘密。這場違反會話“關聯(lián)準則”的對話成功地刻畫出成人與兒童感觀認知的反差,在這樣的反差中不禁令讀者體會到小英子在面對家庭危機時的敏感懵懂、彷徨失措、孤獨無助,充滿危機感卻又無力改變,甚至連說都說不出來,引起讀者對英子成長路上遇到惆悵的共鳴。
二、“關聯(lián)準則”的違反構建起成人與兒童
思想情感的反差
在講究“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等級社會,孩子是成年人的從屬,成人往往不屑關注孩童的世界,并以自己的倫理道德觀、思想感情簡單加推于孩子。觀察發(fā)現(xiàn),《城南舊事》中《惠安館》的部分對話,正是通過違反會話“關聯(lián)準則”,演繹出成人與兒童思想情感的反差,既構建起小說的兒童視角,又折射出深刻的時代烙印。
《城南舊事》在瘋子秀貞和妞兒連夜尋親喪生于火車輪下后,描寫英子聽到不幸消息的情感世界。先是媽媽“那樣慌慌忙忙地不許人問”,我卻“多么的思念她們”,而且“心里太難受,真想哭”,最終“忍不住大聲地哭起來”,并在嘴里喊:“爸爸,爸爸?!苯又鴭寢尯退螊屭s著來哄我,媽媽說:“英子想爸爸了,爸爸知道多高興,他下班就會來看你!”宋媽說:“孩子委屈嘍,孩子這回受大委屈嘍!”然而她們都不理解英子在想什么,英子的思想情感是什么。作者寫道:“她們?nèi)欢梦?,我是在想那兩個人啊!我做了什么不對的事嗎?我很怕,爸爸,爸爸,你是男人,你應當幫助我啊,我是為了這個才叫爸爸的?!?/p>
善良的英子為瘋女秀貞尋來了她的小桂子——妞兒,資助她們,讓她們一起去尋找親人,而這一對苦命人卻因此慘死于火車輪下,秀貞臨死前還被大人誤解為拐走孩童的元兇,遭到媽媽等成人的唾棄。英子在似懂非懂的年齡,因為純潔真誠的童稚行為造成了別人的悲劇,傷害甚至毀滅了她所喜愛的人,完成出乎她的意外,震撼、恐懼、哀傷交織在她小小的童心,英子不由地“我很怕”,卻不能對任何人講。然而在英子叫“爸爸,爸爸”以尋找?guī)椭鷷r,即使親如媽媽也不過問英子與此事的關系,不愿深入了解事情原委,也始料未及孩子會有純真無邪卻又波瀾壯闊的內(nèi)心世界,只是一口咬定英子只是單純因為想爸爸了。這顯然違反了會話“關聯(lián)準則”,與英子的內(nèi)心世界毫無關聯(lián),顯得格格不入,于是英子不由得感嘆:“她們?nèi)欢梦??!毙≌f正是借助這樣明顯地違反了會話“關聯(lián)準則”的對話,通過對待秀貞故事上成人與孩子思想情感的巨大反差,描寫出秀貞家破人亡、不被理解的悲慘故事,刻畫出因為成人與兒童世界的疏離而愈加凸顯的孩子的孤獨和無助,使讀者對英子的成長遭遇感同身受,也不禁對秀貞充滿哀傷和同情,從而產(chǎn)生共鳴。
三、“關聯(lián)準則”的違反構建起成人與兒童
態(tài)度立場的反差
面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成人與兒童態(tài)度立場往往不一致,其話語表述也往往形成反差。《城南舊事》中的《我們看海去》,便借助這樣的話語反差,構建了純真無邪、真性溫暖的兒童視角,使讀者在英子的生命初體驗中感受到作品的無盡魅力。
《我們看海去》在寫到“偷兒”被捕時,“我的手滿是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依在媽媽身邊,很想哭”。為什么?因為在英子的眼里,為解決弟弟前程出路而無可奈何走向不歸路的小偷是她面相忠厚的大朋友,卻因為自己無意中對密探提供了大朋友的情況以致于他被警察帶走,并在最措手不及的時候,她的大朋友被捆綁、示眾和侮辱。
面對英子的反常表現(xiàn),作為成人的媽媽沒有任何詢問和安慰,直接認定為孩子在害怕,并以成人的口吻教育孩子:“小英子,看見這個壞人了沒有?你不是喜歡做文章嗎?將來你長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兒寫一本書,說一說一個壞人怎么做了賊,又怎么落得這么個下場?!卑押⒆觾?nèi)心善良的朋友當作“賊”,還要求孩子專門寫書批判他。這樣無視孩子真實想法的對話當然違反了會話“關聯(lián)準則”,與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毫不相干,對話不但得不到正面反應,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小說寫道:“不!我反抗媽媽這么教我!”
這場違反了“關聯(lián)準則”、充滿態(tài)度立場對峙的對話,顯現(xiàn)了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截然不同——在媽媽眼里的壞人小偷,在英子眼里卻是忠厚大愛、敢于犧牲的兄長。作者的筆墨淡然,但無意中描寫了促成悲劇產(chǎn)生的懺悔之意,這種懺悔在年幼的英子心里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成人往往因戴上了有色眼鏡而無法看到人性的真善美,而林海音卻借助英子不加任何道德評判的視角,真實地呈現(xiàn)出被遮蔽了的人性美好與真實,使讀者重新感受到人性的真誠與溫暖。
總之,《城南舊事》中這些違反了“關聯(lián)準則”的經(jīng)典對話,超越了話語行為本身,從感觀認知、思想情感、態(tài)度立場三個維度成功構建了獨特的兒童視角。分析發(fā)現(xiàn),會話“關聯(lián)準則”的恰當運用,明顯有助于《城南舊事》創(chuàng)造波瀾起伏的敘事情節(jié)和動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
參考文獻:
[1]岑運強.言語行為理論和言語會話原則[J].百科知識,1994,(04):26-28.
[2]林海音.城南舊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3]吳欣航,宋國慶.兒童視角里的《城南舊事》敘事藝術分析[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7,(20):196-197.
作者簡介:
區(qū)艷霞,女,漢族,廣西容縣人,文學碩士,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