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圓
【摘要】《湯姆歷險記》是一部十分經(jīng)典的兒童讀物,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語言風(fēng)趣幽默,在中國獲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小說主人公湯姆可愛天真又活潑,喜歡幻想且熱衷于冒險,不堪受世俗束縛,時刻想創(chuàng)出一片天地。小說通過對湯姆的冒險經(jīng)歷的描寫,批判和諷刺了美國社會的庸俗,以及偽善的宗教信仰。本文將以陳宏淑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原則為根據(jù),對張友松和王幼慈版本《湯姆歷險記》進行對比分析。
【關(guān)鍵詞】兒童文學(xué)翻譯;語言風(fēng)格;直譯;意譯
臺北市立大寫英語教學(xué)系副教授陳宏淑關(guān)于兒童文學(xué)翻譯提出了七大原則,他在《兒童圖畫故事書翻譯原則之探討與應(yīng)用》醫(yī)術(shù)中分別闡述了這七個翻譯原則。分別是使用淺語、語言精準(zhǔn)、意譯為主、保持原味、敘述活潑、朗朗上口、圖文融合。本文主要從“使用淺語”、“保持原味”和敘述活潑三方面對張友松和王幼慈的翻譯版本進行分析。
1.原文中提到戴眼鏡的老太太戴著眼鏡觀察房屋的狀態(tài)時,作者先是用 “pull down”這個詞來形容老太太對用手調(diào)整眼鏡的動作,然后用 “l(fā)ook over”一詞來形容觀察房屋的動作。對于這兩個動作描寫,王幼慈將“pull down”譯為“挪低”,“l(fā)ook over”譯為“瞧”,頗具文學(xué)美感。相比之下,張友松的譯文則更加簡單且直接,他譯為“拉到”、“四處張望”。這兩個動詞的畫面感強,敘述活潑。
2.同樣在描述老太太的眼鏡時,原文提到這幅眼鏡是老太太的“state pair”,是她內(nèi)心的驕傲,是她買來做裝飾用的(for “style”),而不是因為眼鏡的實際用途而佩戴它(not service)。
對這樣的原文進行處理時,王幼慈的譯文簡短精煉,“只是個…所以”使得他的譯文邏輯性很強。而張友松的譯文字?jǐn)?shù)較多,敘述更詳細。他把“state”處理為“講究”,“the pride of”譯為“得意的東西”,注重原文的結(jié)構(gòu)特征,把“for style, not service”處理為相似的結(jié)構(gòu)“是為了派頭,不是為了實用”。這樣的處理方法簡單直接,保留了原味。
3.原文中在描述林中小鳥的一系列動作時,首先交代小鳥的位置“far away in the woods”,其中一只鳥叫是“called”這個詞,另一只鳥叫用“answered”這個詞。
在這里,張友松把“far away in the woods”這一短語按照原文結(jié)構(gòu)順序譯了出來:“在樹林的遠處”。王幼慈則采取了意譯的方法:“遠在森林的那端”,使得空間想象感加強了。此外在描述鳥叫時,張友松把“call”和“answer”兩個詞分別譯為“叫起來”和“也發(fā)出聲音”。王幼慈則譯為“(鳥)鳴”和“做了回應(yīng)”。兩種譯法都準(zhǔn)確還原原文的意思。除此之外,王幼慈在開頭加了一句“喬和哈克還在睡”,將本段和前文很好的銜接了起來,使上下文連貫起來,起到承上啟下,畫龍點睛的作用。
4.原文中講到大家誤認(rèn)為湯姆和他的一個小伙伴已經(jīng)死了的片段時,所有的孩子關(guān)于誰是在這兩個小孩死前最后一個見到的人時展開了激烈而諷刺的討論,原文中用“dispute”一詞來形容爭論這個事情。
對這個事件的翻譯,張友松選擇分段來譯:“然后他們開始爭論,誰是那兩個孩子生前最后見到的人”。這樣的斷句符合我們?nèi)粘1磉_,簡單清晰。是“使用淺語”的運用。王幼慈的譯文對原句做了整合分析,“問題”一詞前面的定語十分長,定語中還包含著定語。譯為:“然后關(guān)于這兩個死了的孩子在世的時候究竟是誰最后看到他們這個問題”,個人覺得“問題”一詞前面的定語太過冗長,閱讀起來略顯吃力。
5.當(dāng)所有孩子爭論誰是最后一個見到湯姆和另一個小伙伴的人時,都希望最后贏的那個人是自己,都希望自己能獲得“dismal distinction”。
關(guān)于“dismal distinction”一詞的翻譯,譯者不得不譯出原文中英文單詞的諷刺意味。而張友松譯為“憂郁的勛章”,王幼慈處理為“悲慘的榮譽”,都十分具有諷刺意味。也體現(xiàn)了原著的寫作風(fēng)格。達到了意義和效果上的功能對等。
6.上文中爭論的最終勝利者被原文作者形容為“l(fā)ucky parties”,并且他們還展示出(took upon)一股十分得意的樣子(a sort of sacred importance)。
這里“l(fā)ucky parties”張友松譯為“幸運的孩子”,十分貼近現(xiàn)場的氛圍?!皌ook upon”王幼慈譯為“擺出”,“a sort of sacred importance”則譯為“一副了不起的與眾不同的神氣”,把孩子的傲嬌心理生動的呈現(xiàn)出來,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同樣具備諷刺效果。
總而言之,兒童文學(xué)翻譯不同于其他文學(xué)翻譯,除了要盡可能的保留原文的寫作風(fēng)格之外,還要盡可能考慮兒童的理解和想象能力,翻譯過程中不能用太復(fù)雜的詞語和句子,防止譯文不被兒童所領(lǐng)悟和理解。盡可能做到“使用簡語”,便于兒童理解。并且關(guān)注原文寫作風(fēng)格,做到譯文要“保持原味”。還要 “敘述活潑”勾起孩子閱讀興趣,更好將文學(xué)作品廣泛傳播到中國。
參考文獻:
[1]陳宏淑.兒童圖畫故事書翻譯原則之探討與應(yīng)用[J].兒童文學(xué)學(xué)刊,2003(10):127-152.
[2]黃慶斌.從《湯姆·索亞歷險記》看馬克·吐溫的幽默語言藝術(shù)[J].蘭州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7,33(01):42-43.
[3]黃玉霞.淺析馬克·吐溫兒童文學(xué)作品在中國的翻譯——以張友松《湯姆·索亞歷險記》漢譯本第一章為例[J].樂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4,29(1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