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歡
摘 要: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雖然承擔著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重要職能,但由于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仍然習慣于以知識灌輸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很容易導致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生活,因此其實際教學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而對于生活案例的靈活、合理應用,則恰恰能有效解決這一教學問題,使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诖耍疚膶χ袑W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案例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進行了分析,同時結合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相關實踐經驗,為生活案例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為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升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生活案例;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素材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持續(xù)推進的背景下,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程標準曾明確提出,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同時以“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進行課程建設及相關教學工作。這意味著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要與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建立密切聯系,而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的情況下,將各種生活案例應用到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案例的基本原則
(一)主體性
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案例的主要目的是將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各種理論知識。然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很多教師都習慣于將理論講解作為核心教學內容,學生通常都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tài),即便能夠將生活案例引入課堂,也同樣很難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因此要想實現對生活案例的有效應用,就必須要遵循主體性原則,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在引入生活案例后,鼓勵學生展開自由討論、探究,使其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結合熟悉的生活案例來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并在課堂活動中獲得良好學習體驗[1]。
(二)開放性
面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生活案例,學生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知、看法與觀點,如果教師完全以教材內容或相關理論知識為“標準答案”,對生活案例進行統一的解讀,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受到很大限制,對于理論知識的認同度也會隨之大大下降。因此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對于生活案例的應用同樣還需遵循開放性原則,在引入課程內容相關生活案例后,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身的觀點與看法,同時通過邏輯推理、數據引用等方式,證明自身觀點的正確性。即便有些學生提出的觀點并不正確,與課程內容中理論知識存在較大偏差,教師也同樣不可直接否定其觀點,而是要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錯誤觀點展開反思,使其能夠深刻認識到錯誤觀點的錯誤之處,改變自身對生活素材的觀點、認知,最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良好的思想品質,實現多方面能力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三)差異性
受認知水平、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差異因素的影響,中學生往往都存在著十分顯著的個性特征,個體間差異也比較強,如果教師所選生活案例與學生實際發(fā)展需求或個性特征不符,那么,在將生活案例引入課堂后,實際教學效果的提升就會比較有限。因此,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于生活素材的應用還需遵循差異性原則,充分尊重中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同時根據各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認知水平等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生活素材作為案例,以提高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個性特征間的契合,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2]。另外,生活案例應用的差異性原則通常還可以體現在教師與學生間差異上,教師在選擇適合作為教學案例的生活素材時,還需正確認識到成年人與中學生間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同時盡可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選擇合適的生活素材,以保證生活案例應用的合理性。
(四)發(fā)展性
對于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來說,由于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tài)、認知水平、思想觀念往往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因此在對生活案例的應用中,教師必須要遵循發(fā)展性原則,準確把握中學生在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的各方面變化,同時面向不同階段學生采取不同的生活案例應用策略。例如:在初一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尚未發(fā)展起來,生活經驗、知識視野也都比較有限,這時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簡單且常見的生活素材作為教學案例;而在初三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經逐漸發(fā)展起來,生活經驗及知識視野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這時的生活案例選擇,自然也就需要考慮代表性、內容深刻性等其他因素,同時適當選擇一些內容相對抽象、復雜的生活素材,以實現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有效鍛煉。
(五)互動性
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單純的生活案例引入,實際上并不能夠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fā)揮出太大作用,只有借助生活案例來引發(fā)學生對案例背后問題的思考,并通過思考探究來得出正確結論,或是對相關理論知識形成深層次認知,才能夠真正實現有效的生活化教學,將生活案例的育人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因此,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對于生活案例的應用同樣需要遵循互動性原則,鼓勵學生圍繞生活案例展開互動討論,同時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學生互動中來,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營造和諧、活躍、民主的課堂氛圍,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以生活案例為核心的互動討論之中,并通過觀點的碰撞交流,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
二、生活案例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
(一)設立明確教學目標
對于教師來說,由于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就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且高度重視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形成與正確思想觀念樹立,因此要想將生活案例有效應用到實際教學中來,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持,就必須要將教學目標與生活目標聯系起來,結合每節(jié)課的課程內容來設定合理的生活化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能夠更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3]。例如:在進行“深深淺淺話友誼”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從中學生的人際交往特征出發(fā),設立“結合自己與朋友間的關系,理解友誼的含義”“根據身邊朋友的變化,理解友誼并非一成不變的特點”等知識目標,同時以知識目標為基礎,設定“結合具體情境,學會正確處理競爭與友誼的關系”“打開心扉,主動與新同學交往”等能力及價值態(tài)度目標,使課程教學目標能夠與學生人際交往的實際情況相契合,為生活案例的引入與有效應用創(chuàng)造良好基礎條件。
(二)合理選擇教學素材
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覆蓋范圍非常廣,如友情、生命、情緒管理、集體生活、民族團結、國家制度等主題,都被納入了課程內容中來。這樣的教學內容設置雖然為教師的生活案例選擇提供了廣闊空間,但由于中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視野、認知水平都比較有限,很多在成年人看來十分熟悉的生活案例,對中學生來說卻往往顯得比較陌生,因此在選擇生活案例時,教師還需充分考慮到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在每節(jié)課課前主動與學生展開深入交流,了解其生活經驗、思想狀況、興趣愛好,為生活案例的具體選擇提供明確范圍與方向,進而保證生活案例選擇的合理性[4]。例如:在進行“延續(xù)文化血脈”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需要先圍繞“神話故事”“歷史典故”“古詩詞”“文物遺跡”等主題與學生展開平等交流,了解其對于各方面?zhèn)鹘y文化的興趣愛好,如發(fā)現學生對古典神話故事比較感興趣,那么就可以選擇《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以古典神話為題材且學生比較熟悉的影視作品作為生活案例,同時結合這些影視作品上映后廣受歡迎的現象,對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弘揚中華文化的必要性等理論知識進行解讀。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會對生活案例產生更大的興趣,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同時還能夠結合熟悉的生活案例,準確理解教師引入的理論知識,這對于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顯然是很有幫助的。
(三)靈活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內容的吸引力,但單純依靠語言講述或相關文字資料來引入生活案例,卻很難將生活案例生動、直觀、真實等優(yōu)勢特點發(fā)揮出來,一旦學生失去了最初的新鮮感,其學習積極性及課堂參與度仍然會明顯下降。面對這一問題,教師完全可以將生活化教學與情境教學法融合起來,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方式,將合適的生活案例引入教學內容中來,以凸顯生活案例的真實性、生動性,并在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同時,對其思想、情感施加潛移默化影響[5]。例如:在進行“參與民主生活”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校園門口攤位較多、馬路口車輛擁堵、學校周邊娛樂場所過多等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創(chuàng)設相關生活化情境,鼓勵思考如何才能夠有效解決問題,待學生沉浸到相關生活問題情境中后,再適時提出參與民主生活的解決問題思路,并引出課程內容。這樣一來,學生還能夠迅速將注意力從生活案例轉移到課程內容上,進入良好學習狀態(tài),而在了解課程內容后,則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將課程內容與之前的生活案例聯系起來,實現對課程內容的深層次理解。
(四)適時提出探究問題
為引發(fā)學生對生活案例的思考探究,并保證其在思考過程中能夠保持正確的探究思路,理解課程內容中的理論知識,教師還需在引入生活案例的同時,適時向學生提出各種探究問題,以實現有效的思維引導。例如:在學習“謀求互利共贏”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入學生時常聽說的“一帶一路”倡議作為生活案例,并對“一帶一路”倡議及“一帶一路”建設的進展進行簡單介紹,待學生對“一帶一路”倡議擁有基本了解后,再適時提出“為什么中國要提出‘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一帶一路’戰(zhàn)略為什么能夠得到各國認同?”等問題,使學生能夠從國家利益、國際合作的角度出發(fā),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內涵展開思考,最終深刻認識到“互利共贏”這一“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宗旨。
(五)調整課后作業(yè)形式
在圍繞生活案例展開的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由于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觀念很容易在生活案例影響下發(fā)生變化,因此為滿足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求,幫助其實現對所學理論知識的內化,教師同樣還需調整課后作業(yè)形式,將簡單的理論知識理解、認知轉變?yōu)楦鞣N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擁有更多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并在實踐中實現思想道德素養(yǎng)、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提升。例如:在進行“讓家更美好”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放學后主動做家務”“為爸爸媽媽按摩放松”等課后實踐任務,使其能夠將構建和諧家庭的“責任意識”真正貫徹落實到實際生活中來。
結束語
總而言之,生活案例的應用雖然能夠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fā)揮出重要作用,但對于教師來說,要想將生活案例真正應用到實際教學中來,并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仍然需要遵循主體性、發(fā)展性、互動性等基本原則,同時在教學目標設置、教學素材選擇、生活化情境創(chuàng)設等方面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白弘杰.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1(6):55.
[2]代清華.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以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J].新課程,2021(11):31.
[3]林凌.中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J].亞太教育,2020(18):98-99.
[4]樊明亮.道德貫穿生活法治融入身邊:中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20(35):66-67.
[5]鄭勇宏.中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考試周刊,2020(73):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