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菁
從基礎教育到學前教育,從學前教育到特殊教育,兩度轉型,面對那曲當地幼教與特教的空白狀態(tài),她躬身拓荒;為了與特殊孩子溝通,她自學手語、盲文。
8年時間,西藏自治區(qū)那曲市特殊學校校長次仁拉姆始終堅持用心教學生,用愛做教育,帶領教師團隊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為當地的特殊孩子打開了一扇窗,讓原本失學在家的孩子“看”到 、“聽”到、“觸摸”到更廣闊的世界。
穿上新校服,16歲的達瓦第一次走進校園
由于伴隨著智力障礙,聾啞孩子達瓦的攻擊行為很嚴重,不聽別人的話,沒有辦法像其他孩子一樣到特校學習。
“第一次去達瓦家里的時候,我們給他帶了一件新校服。他很開心,當場就讓母親幫他穿上。因為家住在草原上,穿上校服以后他就特別高興地往外跑,撒歡兒去,不理我們了,喊都喊不住。”次仁拉姆回憶,“他知道我們帶了禮物去,是善意的,所以肯讓教師們接近,這是一個好的開始?!?/p>
達瓦生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一邊放牧,一邊照顧他。特校的教師在上門送教之余,也不斷給達瓦母親做思想工作,邀請她到學校參觀,看聾啞學生的表演,告訴她達瓦總有一天也能像學校的孩子們一樣?!澳赣H總是不愿意放棄孩子的。從前面對孩子的問題無能為力,但經過溝通以后,她看到特校的學生,也開始有了希望,期盼自己的孩子能融入校園,可以自理,擁有自己的生活?!?/p>
從一開始不聽任何人的話,到可以慢慢聽家長的話,懂得教師的指令,經過近兩年的送教上門,達瓦的情況逐漸好轉。次仁拉姆繼續(xù)與達瓦母親溝通,希望將孩子送進學校。2020年8月,克服重重困難,16歲的達瓦終于走進了校園。
“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把他放到幾年級。因為從學籍上來講,他已經在家學習了兩年,應該進到三年級,但他的認知水平卻遠遠達不到三年級的要求。一般的聾啞孩子,即使入校的時候不會標準手語,也會打一點自然手語。但這個孩子因為有智力障礙,什么也不會,只能扯著嗓子吼,因為他聽不到,所以聲音也大,很容易影響到其他同學。我們不懂他要表達什么的時候,他就更急了,吼的聲音更大。有時候,他要帶我們去哪里,就一把抓住我們,也不懂輕重,每次都很用力,抓得人很痛?!贝稳世分v道。
作為達瓦的班主任,索朗倉決用了一周時間耐心地引導,才讓達瓦的行為問題得到改善,能在教室安靜地坐著,上課時不亂吼亂叫,也不突然站起來往外跑。在這之后,特校教師開始試著教他寫字。一開始只是簡單地從“1”到“5”,達瓦喜歡上了在紙上寫寫畫畫,也慢慢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教師不在的時候,就由班上的幾名同學輪流照顧達瓦,讓他耳濡目染,學習其他同學怎樣上課,怎樣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一步一步,達瓦從不能上課,到可以融入班級學習;從需要母親一天四趟接送,到中午可以自己在學校午休。看著他的進步,次仁拉姆感到十分欣慰,她和教師們定下一個目標,就是讓達瓦在明年實現基本生活自理,和同學們一起住校。
尋找高原上散落的星星
和普通城市不同,這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是大片的牧區(qū),人口分布非常分散,生源數量少,教育觀念也比較落后。作為當地的第一所特校,那曲市特殊教育學校剛創(chuàng)辦時,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居民和牧民對特殊教育完全沒有概念,招生十分困難,次仁拉姆就帶著副校長王付一家一家敲門入戶,宣傳特校。曾有牧民對她說:“老師,我們家孩子是盲人,上不了學的。如果能上學,國家義務教育的政策這么好,我們怎么會不讓他上學?!?/p>
遇到這種情況,次仁拉姆就耐心地為家長講解國家的特殊教育政策?!耙灿屑议L質疑,孩子能學什么,怎么去教,學得會嗎?當時拉薩已經辦了全西藏第一所特校,我們就給他們講拉薩特校學生的故事。從前,盲孩子、聾啞孩子上學是家長想都不敢想的事,但和他們解釋這些孩子也能上學、讀書以后,家長都很高興,也愿意把孩子送來?!?/p>
2015年,那曲地區(qū)(現那曲市)黨校組織鄉(xiāng)村干部培訓,次仁拉姆抓住機會,向黨校校長爭取到一節(jié)課的時間,為在場的100多名鄉(xiāng)長、村支書展示了特殊教育學校如何培養(yǎng)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如何給特殊學生教授知識。之后,次仁拉姆還帶他們參觀了學校校園。經由鄉(xiāng)長和村支書回鄉(xiāng)宣傳,學校的生源有了保障,特殊教育覆蓋到藏北草原更多的角落。
每當有新生入學,學校都會組建專門團隊,花費兩到三天時間進行學前評估,并根據評估內容制定中長期教學計劃。很多特殊學生,特別是智力障礙學生,因為自身的自卑情緒等原因,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為了幫助學生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學校成立了心理咨詢室,并建設多個康復治療室,由專業(yè)教師進行指導。在課堂教學方面,學校也針對自卑情緒和挫折心理等問題設計了相關教學活動。
“我在巡班的時候經常會遇到有情緒障礙的孩子。面對情緒不好或有攻擊性發(fā)泄行為的孩子,我們都是以教研的形式和態(tài)度,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再邀請家長和班主任、各科教師一起坐下來討論,調整教學計劃。”次仁拉姆講道。
對一些生活無法自理的重度殘疾兒童,學校教師會在特定的時間集中上門送教。在總面積超40萬平方千米的那曲市,送教團隊兵分幾路,遠的要走六七百公里,即便是最近的區(qū)域,也要跑上百公里。每次集中送教,次仁拉姆所在的小組需要完成幾十戶送教任務,由于牧區(qū)地廣人稀、氣候惡劣,通常得耗費上一兩周。
學校為每名需要送教的學生都建立了專門的檔案,包括專業(yè)的健康評估、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康復方案等。在集中送教之外,教師也會不斷和家長進行聯(lián)絡、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每個學年快要結束時,次仁拉姆會和學校教師一起對教學成果進行總結,記錄學生的點滴進步,并共同制定新一年的送教計劃。
愛則為之計深遠
由于當地特殊教育普及比較晚,特校學生的年齡參差不齊,如何讓九年義務教育發(fā)揮最大效用,成為次仁拉姆與學校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
“2013年9月,我們招進了第一批學生,這些孩子小到七八歲,大到十一二歲,甚至有18歲的學生。他們進入學校的時候幾乎都是零文化基礎,從學校畢業(yè)以后,他們能去哪里,是繼續(xù)升學還是進入社會,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很多大齡學生畢業(yè)時已經是應該工作的年紀了,面臨著融入社會的問題。為了讓他們有一技之長、謀生之力,我和副校長索朗秋吉和蔣濤到拉薩的市場上去調研,發(fā)現縫紉是最適合教學,最符合當地市場需求,能做出具有民族特色產品的職業(yè)?!贝稳世氛f,“我們希望特殊學生不僅可以學習知識,也有機會憑借自己的能力進一步深造,或通過職業(yè)教育掌握一定的技能,真正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回饋社會。”
經過前期的調研和準備,那曲市特殊學校抓緊時間把職業(yè)教育引入學校,于2013年11月開辦了學校的第一個職教班——縫紉班。隨后,烘焙、卡墊、陶藝、酒店服務等職業(yè)培訓課程也相繼開課。在學校教師的努力下,那曲特殊教育學校的特殊學生職業(yè)教育日漸成熟, “西藏聾生職業(yè)教育實踐與探索”項目獲2018年西藏自治區(qū)首屆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也有一部分已經畢業(yè)的學生實現了就業(yè)和自主創(chuàng)業(yè),完成了從“知之”到“行之”的蛻變。
次仁拉姆在學校課程建設方面非常重視結合學生的需求和特點。為了推進勞動教育,學校構建了“1+3羚羊勞動”課程體系,其中,“1”指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3”則指學校的慧融課程(培智課程)、輝融課程(視障課程)和匯融課程(聽障課程),著眼于不同障礙類型學生的需求,以提升學生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為目標,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重構和優(yōu)化。
在辦學實踐中,那曲市特殊教育學校逐漸形成“曲融”的學校文化?!扒本褪悄乔?,“那曲”在藏語里是黑河的意思,象征著水;“融”則 “融入”“共融”,包括各類學生間的融合、教師與學生間的融合、不同民族教師間的融合,以及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間的融合。教師要用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特殊孩子的多樣性,用川流不息的毅力去挖掘孩子的多樣潛能,用滴水穿石的毅力投入特教,為學生融入社會提供支持;學生也要學會像水包容萬物一樣,接納自己的缺陷,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克服困難,融入社會,做一個合格的公民,減輕家庭和社會的壓力。
特殊教育也給次仁拉姆帶來了一顆更加包容的心,在與學生的相處中,她日益感受到換位思考的重要性,決心要時時刻刻心懷感恩之心,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向外延伸,向上成長
次仁拉姆很注重特校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她認為:要以做研究的態(tài)度面對課堂上存在的問題,以課題的形式進行研討,解決問題,這是不斷提升專業(yè)理論水平素養(yǎng)的過程,也是為教學實踐提供指導的機會。
“我一直鼓勵老師們多學習,多讀書,只要有培訓的機會,都爭取讓更多老師參與。同其他特校的老師接觸、交流,看到外面的世界以后,老師們的想法也會發(fā)生變化,更有鉆研的動力。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快,變化越來越大,特校老師也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進入特校以后,由于專業(yè)領域跨度大,為了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次仁拉姆在近40歲的人生關口攻讀了在職研究生。工作之余,她也酷愛與志同道合的特教人交流、討論,并將自己獲得的啟發(fā)進行提煉、整合,融入之后的辦學規(guī)劃。
隨著教師隊伍質量的不斷提升,次仁拉姆有了更遠的目標:“讓那曲市的特殊教育更加專業(yè)化,并向兩端——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不斷延伸,為特殊孩子提供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會。同時,我們也在嘗試讓更多的特殊孩子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普校的孩子站在平等的舞臺上。”
“我們有盲孩子要考大學,也有聾啞孩子參加全國殘疾人演出,朗誦、閱讀、唱歌、跳舞……我們的學生也在特奧會上拿過獎牌。讓他們去盡情展示,在鍛煉中成長,這些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贝稳世沸牢康刂v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