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設勞動課和勞動技術課是貫徹落實新時代下勞動教育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和必要措施,各地勞動教材形式不一,對于勞動教育教材的評價不可忽略。勞技教材應具有“安全性、科學性、可操作性、聯(lián)動性和前瞻性”的質性評價標準。本文對蘇教版《勞動與技術》(一年級上冊)教材進行了分析評價,指出其具有安全性和科學性有待增強等問題。
【關鍵詞】勞技教材;教材評價;評價標準;蘇教版教材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盵1]勞動教育再次成為教育工作者廣泛研究與討論的話題。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有新的內涵。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勞動精神成為了一種素質,貫徹勞動(技術)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精神、積極態(tài)度和良好習慣,訓練學生實操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梢哉f,勞動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互蘊互攝”的。
開設勞動(技術)課程是各級各類學校貫徹落實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教材是課程內容的載體,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和教師教學的主要參考憑借。[2]2020年7月,教育部在印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基于勞動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勞動教育課程資源要體現(xiàn)“一綱多本”,以滿足不同地區(qū)學校的多樣化需求。這就導致了勞動技術教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勞動技術教材的質量優(yōu)劣理應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對于勞動技術教材的評價工作勢在必行。本文將對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勞動與技術》(一年級上冊)教材進行相關的評價研究。
一、教材評價標準研究現(xiàn)狀
教材評價是對教材一定價值關系的可能后果的預見和推斷,教材評價的本質是評價主體對教材價值的判斷過程。[3]
評價標準是教材評價的核心之一,它規(guī)定了教材的各個方面達到什么標準才是合格的。柳葉青[4]指出現(xiàn)有三種不同的評價標準研究取向:(1)橫向標準研究取向,即各個維度之間是平行關系,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2)縱向標準研究取向,即按照時間順序,在使用教材前、中、后分別進行評價。(3)整合的標準研究取向,即將橫向標準與縱向標準結合,既評價教材的各個維度,又從時間順序上考量教材的質量。
我國的教材評價標準研究主要是橫向標準研究取向。高凌飚[5]將教材評價分為六個維度,即知識維度、思想文化內涵維度、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維度、編制水平維度、可行性維度和特色與導向性維度。他還提出在具體實施評價時,還要將各個維度學科化、具體化,形成評價指標項。丁朝蓬[6]認為評價教材要抓住教材目標、材料內容的選擇、材料內容的組織以及材料的呈現(xiàn)與表達四個維度,在此基礎上他也設計了一套具體的評價指標。方紅峰[7]認為應根據各地實際需要,從內容、語言文字、教學設計、編印設計和課堂使用5個方面及23條具體的標準對教材進行評價,另外還細化出了26條評價指標,每個指標分5個等級。
二、勞動與技術教材發(fā)展現(xiàn)狀
通過文獻檢索我們可以看出有關勞動教材或勞動技術教材的研究并不多,且多為期刊文獻,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
蔡萬耿[8]將各地勞技教材分為選取型、自編型和統(tǒng)一型三種,提出勞技教材編寫既要有“教綱”又要有“考綱”,教材必須具有地方特色。李庚煦[9]認為中小學勞動(技術)教材是以勞動素質教育為重點,以工業(yè)生產、農業(yè)生產和服務性勞動知識、技能為內容的學科體系;是一個彼此銜接又相互獨立的完整體系;教材的具體內容具有各自的系統(tǒng)性和相對獨立的完整性。鮑瓏[10]等學者指出我國勞動技術教材應具備以下六個特點:教學項目要有較好的可行性;教材要有較好的可操作性、操作技能訓練必須形成序列、教材要便于教學、教材應體現(xiàn)思想品德教育內容、教材要有適當的先進性。
除此之外,還有學者提出了勞技課教材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改進意見。岳喬和黃慕潔[11]認為80到90年代的勞技課教材存在教學內容多少和時間規(guī)劃的問題、教材的語言插圖和配套問題,以及教材中度量衡和數字的使用問題。肖雨潔[12]認為勞技教材應加強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注重勞動思想品德的滲透,凸顯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提倡創(chuàng)新意識和合作精神,貫徹青少年職業(yè)體驗理念。
三、勞技教材評價標準的確定
通過上述教材評價標準和勞動技術教材的建設情況,結合當下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筆者分析總結出以下評價勞動與技術教材的標準。
1、安全性
勞動與技術課是一門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勞動、實踐的課程,不論是小型的手工藝制作,還是大型的集體勞動等其他活動,首先必須確保的是教材中教學設計的活動及其相關配套設備的安全性。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是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必要條件,也是貫徹落實勞動精神的前提。
2、科學性
首先,教材內容的選擇和編排要符合科學,包括語言文字是否準確使用,教學內容是否符合科學精神。第二,勞技教材必須體現(xiàn)思想的科學性,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等思想教育內容。第三,勞技教材的科學性體現(xiàn)在邏輯嚴密的教材體例上,要“以基本的勞動觀點和技能系列為主線,創(chuàng)立勞動技術教材的科學體系”。[13]
3、可操作性
可操作的前提是可行性,也就是要符合學校的設施條件,符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對于小學低段學生來說,可操作性要轉化為易操作性“小學勞動教材要圖文并茂,文字要通俗易懂,生動活潑”[14],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
4、聯(lián)動性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知識、技能,是和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共同增長、唇齒相依的。勞技教材還要與實際生活聯(lián)動,教學內容要與生活息息相關,體現(xiàn)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實踐性、實用性。
5、前瞻性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在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成為教學目標的新導向。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再單一地學知識,而是更加注重如何利用知識、操作知識。勞動與技術課應該要具有前瞻性和先進性,不把學生的思維禁錮于幾十頁的課本之中,不把學生的想法囚禁在幾十分鐘的課堂上。
四、對蘇教版《勞動與技術》(一年級上冊)教材的評價
1、教材整體描述
本教材《勞動與技術》(一年級上冊)是由江蘇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于2018年審查通過的,并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本教材在廣泛征求專家和一線教師意見的基礎上,從教材內容和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修訂。
本教材分為10個單元,分別是“我們愛勞動”、“各種各樣的職業(yè)”、“家務勞動計劃”、“系鞋帶”、“疊衣服”、“理床鋪”、“十五巧板”、“動畫手翻書”、“風車”和“風鈴”。每單元所占頁面為3-4頁。教材顏色豐富,以粉色為主。另外根據每單元的教學內容還配備了所需手工材料包。
每單元的導入部分是兩個小學生的對話。各個單元分成“探究學習”、“實踐體驗”、“交流評議”和“拓展創(chuàng)新”四部分,且每部分下還有如“看一看,說一說”、“拼一拼,貼一貼”、“試一試,做一做”等各不相同的具體的學習要求。
2、具體分析評價
首先從安全性的角度來說,由于面向的學生是剛從幼兒園升學的一年級學生,教材及配套材料的安全性顯得尤為重要。在本冊教材配備的材料包中含有小鈴鐺、珠針等易被誤吞、易發(fā)生危險的物品。在動手操作的教學設計中,大部分需要學生使用剪刀,教材上會有讓學生注意安全的小提示。因此筆者認為本教材的安全性尚可,只有讓學生接觸“危險品”,才能懂得“注意安全”的道理,教師也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
第二,從科學性角度來看,本教材在內容的選擇和編排上對動手操作能力的要求呈階梯式上升趨勢,難度逐漸增強,同時又飽含趣味性。在思想的科學性上,本教材第一課就以“我們愛勞動”為主題,教育學生“勞動最光榮”的道理。由于學生年級較低,因此本教材在內容上多為生活技能的教學以及手工作品的制作,有關勞動教材的科學性體系還不太完整。
第三,本冊教材的可操作性很強,且符合一年級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如“系鞋帶”、“疊衣服”和“理床鋪”等單元的設置滿足基本生活技能的需要。與此同時在操作步驟的展示上較為詳細,且圖文并茂、語言生動活潑。在“十五巧板”、“動畫手翻書”等手工作品制作的單元中,操作步驟難易程度適中,材料包中的工具也較為充足。
第四,由于本教材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學生,因此與其他學科聯(lián)動較少。教材中圖片、圖表等輔助教學的內容較多,文字描述量適中,學生能看懂、學會。教材內容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息息相關,實踐性和實用性較強。
第五,在教材的“拓展創(chuàng)新”這一部分中,有的單元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學習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對手工作品的完成有更高的要求;有的單元要求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搜尋更多與課程內容有關的資料??梢哉f在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設計上符合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沒有將課本中的知識變成課程的全部內容,具有前瞻性和未來性。
從整體上看,蘇教版《勞動與技術》(一年級下冊)教材所選取的教學內容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探究學習”、“實踐體驗”、“交流評議”、“拓展創(chuàng)新”四個模塊相輔相成,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很好地結合生活實際并融入到家庭生活和自我服務中。但教材的安全性和豐富性還有待提高,應減少體積較小的輔助材料,在科學體系上可以更豐富一些,例如增加愛國教育等思想品質培養(yǎng)的內容,增加項目學習、小組合作等多種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更有趣,教學內容更寬泛。
參考文獻:
[1]張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01).
[2][12]肖雨潔.湖北省編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教材發(fā)展沿革與審視(1987年—至今)[D].湖北大學,2018.
[3]魏運華,李俏.我國中小學教材研究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07(08):8-13.
[4]柳葉青.活動理論視角下教材評價標準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
[5]高凌飚.教材評價維度與標準[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12):8-12.
[6]丁朝蓬.教材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課程.教材.教法,1998(07):3-5.
[7]方紅峰.論教材選用視野中的教科書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03(07):19-24.
[8]蔡萬耿.關于勞動技術課教材建設問題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1989(12):30-33.
[9][14]李庚煦.試談中小學勞動(技術)教材的體系與編寫[J].課程.教材.教法,1992(04):45-47.
[10]鮑瓏.勞動技術課教材編寫原則、方法和教材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1995(06):7-12.
[11][13]岳喬,黃慕潔.我國中小學勞動課和勞技課教材建設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02):61-66.
作者簡介:王宇欣(1996.3-),女,漢族,籍貫:黑龍江巴彥縣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方向:教學論。
5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