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赟
【摘要】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武器”,是英語課堂上最常用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在小班教學中,因為學生的人數變少,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控制課堂提問的次數與頻率,關注提問的覆蓋面,改善提問時的情感與態(tài)度,以有意義的問題為本,注意適當的時機和時間,因材施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全面掌握英語這門交際語言。
【關鍵詞】課堂教學? 提問? 小班化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2-0080-02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武器”,是英語課堂上最常用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高層次的提問可以及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開拓學生思路,還能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使課堂教學能夠發(fā)展和諧。提問不但是師生交流的粘合劑,也是催生學生靈感的增強劑。在小班化教學中,因為學生的人數減少,相應的教師提問次數也增多了。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光要胸中有教材,眼中還要有學生,能根據情境設身處地的來設計和實施。
一、課堂提問的次數與頻率
老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次數體現了師生交流的有效性和課堂節(jié)奏的快慢。影響課堂控制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課堂節(jié)奏。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又是在非母語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外語,他們注意力不夠集中的現象會更為明顯。由此可見,英語課堂中師生交流要更明顯,把控課堂的節(jié)奏也要適中。
在小班化教學中,學生只有18~20人,與之相對應的教師提問的次數比大班教學應該增多,每位學生回答的次數也要增多,這樣才更合理。增加提問的頻率并不是讓教師頻頻的提問,而是要把握一個度,過多的提問次數、過快的節(jié)奏也會干擾學生的學習。一般來說,應當保證每位學生3~5次的發(fā)言機會。
二、提問的覆蓋面
教師的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小班化課堂中學生人數少,有些老師喜歡熱情參與、舉手積極的學生,容易忽略安靜的學生,這樣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容易被打擊。因此,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公平表達就是教師的責任之一。教師可以采用個人操練、同桌操練、小組操練,橫排、豎排操練等多種形式,擴大提問的覆蓋面,使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和表現自我。同時,提問的問題還應覆蓋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要做到問之有物。
三、教師提問時的情感與態(tài)度
如果教師能以輕松、友好的交談方式來提問,讓他們從教師的言談方式中便體會答案的合理性,學生在發(fā)言時的感覺就會愉快很多。如果孩子暫時不能回答,或者答不出來,教師也不能強迫,可以讓他們先行坐下。答不出問題,本身學生已經很緊張,如果老師再用批評的語言、責備的語調和煩躁的情緒和孩子交談,無疑會讓他們更有失敗的體驗,進而使課堂氣氛更為沉悶,不但影響了教師自己的心情,更甚者會讓學生從此懼怕發(fā)言。在這時教師應當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及時化解學生的尷尬,讓他和其他學生感覺到一個問題沒回答好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用Never mind! That’s OK!Don’t be nervous! Take it easy!這些句子,讓學生體面地坐下,從而保持學生回答問題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睂W生學習時如果心情愉悅,注意力才更為集中,接受信息也相對更容易。當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因為答對問題而被老師表揚時,他們會激動不已,整堂課都會昂著頭,更加聚精會神地認真聽課,形成課堂正循環(huán)。所以當學生回答時,老師要盡量給予學生信任的目光。當他們答不出問題時,老師應該盡可能幫助學生,給予線索提醒,使他們與正確答案接近。一旦問題答對,老師要立刻給予表揚。在這時候,老師應當不吝惜任何的贊美詞:Well done!? Perfect!Good job!Wonderful!Fantastic!這些詞可以隨時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上,讓學生看到和聽到老師給予他的肯定與贊揚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的最好方式。
如果教師的目標只是正確答案,會出現這種情況:只要有人能說出答案,便對其他學生的提問視而不見,壓住孩子舉起的手,繼續(xù)教學進程。但是仍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有時并不能完全同意別人的觀點,卻又沒有再次發(fā)言的機會,這樣一來,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還會造成負面影響:如,打消了這部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限制了他們思維的發(fā)展等。如果教師能充分意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占主體地位的,他們就會知道老師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問題的答案,而是通過讓學生自己研究,從而發(fā)現問題的解決辦法,這才是學的過程。
英語課是學習并且操練交際語言的課程。在英語課上,重要的是讓學生就某一情境進行操練,教師提出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充分展現自己的觀點,最大限度地進行語言的操練。這樣才是達到教學的目的,能將語言練習得更徹底,并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有時,學生的回答還能補充或者拓展教師的答案,形成教學相長。
四、課堂提問要以有意義的問題為本
英語課上,教師為落實教學計劃,連接課堂環(huán)節(jié),經常會說一些課堂程序性問題。如:Understand?Let’s …, OK? 等等。但這類問題不宜太多,因為這些提問主要為教師操作課堂流程服務,不管理解與否,學生只需回答“Yes”,如果大量使用,體現不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思維碰撞。教師的課堂提問最明顯的特征在于教師的提問應以教學目標為本,圍繞著師生的情感展開。這些問題必須是每單元要求掌握的用語,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使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鞏固詞匯及語法知識,并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和成就感,這樣,學生的注意力也就會更集中,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日趨濃厚,從而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學”“問”的樂趣。
五、提問要注意適當的時機
在實際課堂中,教師通常先拋出問題,大家一起思考,然后選擇單獨的學生發(fā)言。在此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留足等待學生答案的時間。有些老師為顯得課堂節(jié)奏快,一提完問題就提問,留白的時間只給1~2秒,回答的學生如果答案不對,老師要么趕緊重復提問,要么請別人回答,又或者是趕緊提問另一個問題,這樣被提問的學生會被教師打斷思路,感到失敗,或是懶于思考,這樣都會使孩子情緒低落。教師如果把這個等待時間延長到3~5秒,讓孩子思考和反應的時間多一點,這樣正確率和參與率都會提高。當然機械操練中的提問無需等待,而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則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多等一會兒,這對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散性思維也有益處。
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很多教師喜歡用突然提問的方式提醒某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如果是這種情況,最好還是先叫他的名字,然后再向他提問題。這樣既可以使他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功課上來,也避免了因為突然被提問而不知所措,愣在課堂上的尷尬場面。同樣,對于遲鈍或者靦腆的學生,也是先叫名字好些,讓他知道就要問到他了,從而有所準備。
我班上有一個成績很好的學生平常發(fā)言很積極,特別是遇到難題沒人回答時我總喜歡讓他回答,而他也總是能答的很好,使我的教學步驟能順利進行下去。時間一長我便形成了習慣。但有一次課上的一個問題,連著幾個學生都沒有答好,雖然這時他沒有舉手,但我還是習慣性把他喊起來。結果他因為沒有思考好,所以站了半天也沒說上,全班哄堂大笑。雖然我找了臺階讓他坐下,但那節(jié)課他始終很尷尬,再沒舉手,甚至延續(xù)到那一周他都很沉默。這件事讓我體會到即使是最好的學生也會有答不上的問題,作為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況,而不能為了自己的教學強制學生回答。
六、課堂提問要因材施問,體現教育的針對性
教師在提問時要照顧全體學生,更要因材施問。大班授課中,因為人數眾多,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很少,經常不足一人一次。而小班化教學中學生人數少,師生間交流的機會多,在保證人人都要回答時,更要考慮中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次數,適當照顧優(yōu)、差兩頭,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置不同的問題,分層提問,讓每一個人都有表現和提升的機會,以顯示小班化教學的優(yōu)勢。
我班上有一個學生,剛入學時特點并不明顯,對英語也沒有特別的興趣,上課更是不敢發(fā)言,不管我怎樣啟發(fā),他始終不開口。經過幾個星期的觀察,我發(fā)現他對歌曲有特別的興趣,英語兒歌他都學的不錯,還喜歡一個人悄悄地在課后自娛自樂地演唱。針對他的這一特點,在課堂上,我遇到有關于英語歌曲的問題就提問他,或是在課前輔導他唱歌,然后請他在課堂上表演,再給予表揚。這樣既激發(fā)了他的興趣,也保證了他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經過一年的努力,如今他不僅在英語歌曲的表演上有了提高,能參與到學校外語節(jié)的演出,在口語和書寫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最重要的是,經過他的事例,班上其他學生也不再畏懼在課堂上發(fā)言,整個班的發(fā)言情況有了明顯的進步。
對老師來說,提問是課堂不可或缺然而又極其平常的一部分,但對學生來說,回答不僅是學習能力的反饋,還是他們自尊心、自信心的體現,是教育公平和平等發(fā)展的權利。因此,教師不但要在思想上重視提問的意義,更要將愛心灌注在每一次提問中,不放過課堂提問中出現的任何現象,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學習,更要在提問中保護學生的心靈。當前英語小班化教學正處于起步階段,教師只有注重課堂教學中的藝術提問,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從而使他們全面掌握英語這門交際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