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杏娜
【摘? ? 要】信息技術是服務于教育事業(yè)的一項重要技術,能多渠道地開發(fā)利用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效融合,培養(yǎng)小學高段學生的探究能力。為此,筆者通過研究,創(chuàng)設了“課前導學+課堂探究+課后拓展”的課堂模式,并在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探索了不同的教學策略。這樣的課堂模式和教學策略凸顯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融合的優(yōu)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高段? 探究能力?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2.134
信息技術是服務于教育事業(yè)的一項重要技術。信息技術有助于教學手段的改革,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使教育向學習者全面開放并實現(xiàn)資源共享。教師要將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構建適合培養(yǎng)小學生探究能力的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力求學生具有基本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那么,如何依托信息技術培養(yǎng)小學高段學生的探究能力呢?經過研究,我們構建了“課前導學+課堂探究+課后拓展”的課堂模式,并在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探索了不同的教學策略。
一、課前導學
(一)運用信息技術落實課前導學,摸準認知起點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這種構建不是生硬的灌輸和機械的記憶所能形成的。因此,教師就需要對學生原始的生活經驗、內在的認知起點進行精準的摸查。教師可以通過導學單、微視頻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的自主探究,并借助信息手段對學生的預學狀態(tài)和效果進行檢查,從而為后續(xù)精準的教學提供第一手的反饋資料。
以《迢迢牽牛星》這首詩為例,教師可以借助技術手段為學生推送預學單:1.將古詩讀三遍,并進行一次錄音,發(fā)送給老師。2.圈畫出疊詞,理解其意思,體會其作用。3.借助注釋,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
教師在教學之前對學生完成這三項的情況進行了充分的收集、調查和分析,并精準地設計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首先,基于學生的朗讀錄音,指導學生讀好停頓,讀好疊詞,試著讀出詩歌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其次,基于導學單2中的要求,理解疊詞的意思,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其作用。第三,基于導學單3中的要求,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描述想象到的畫面。結合牛郎織女的故事,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二)利用信息技術拓寬路徑,明確探究方向
信息技術對于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適合信息時代對探究性學習的要求。多媒體和網絡信息量大、傳輸快,用來搜集信息、擴展知識、開闊視野,有著極大的優(yōu)勢。課前利用這一優(yōu)勢,對探究內容做一些適當?shù)难a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課文內容涉及的相關資料等,既能讓學生在充分涉獵的基礎上自主學習提升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時,信息技術進入語文閱讀教學,能使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提升探究的深度。
以“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為例,由于課文所寫的事件和人物年代久遠,為了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對人物的認知,教師在導學單中布置了以下任務:1.搜集李大釗的資料。2.了解李大釗犧牲的背景。
上課開始,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了一些革命烈士的事跡,播放了李大釗的一段視頻。之后讓學生結合搜集的資料介紹一下李大釗。通過交流課前同學們搜集的資料,學生對李大釗不再陌生,對人物形象的認知有了明確的方向。為進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礎。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推送導學單,讓學生明確了自主探究的任務,同時教師摸清了學生的認知起點,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路徑。
二、課堂探究
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程資源,提升探究深度。為了提升學生探究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出重點問題,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有時學生和作者生活的時代不同,僅僅通過對課文的理解無法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難以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拓展資料,增加探究的深度。
比如在“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補充資料,增強了學生對李大釗的深入感知。在交流句子“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看出李大釗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英勇無畏。
這一句對感悟李大釗的人物形象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如果不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無法透徹而深入地體會到李大釗忠于革命,為了革命工作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無畏的崇高品質。于是在學生們談完自己的感悟后,教師繼續(xù)追問:“李大釗是在什么局勢下仍不肯離開北京的?請同學們結合你收集到的資料來說一說當時局勢有多緊張?”學生聯(lián)系課前搜集的資料和教師自己找到的資料,深化了學生的理解。最后老師又補充了一些資料:作為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1926年3月18日,李大釗領導并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北洋軍閥段祺瑞執(zhí)政府向由李大釗同志領導的游行請愿的學生開槍,打死47人,傷200余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整個北京城都處于白色恐怖之下,反動軍閥大肆搜捕、殘害革命同志,地下黨組織岌岌可危。軍閥張作霖還下令通緝在北京堅持革命斗爭的共產黨領導人李大釗同志。通過補充資料,學生們從內心深處感悟到了李大釗對于革命的忠誠。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補充資料,增加了探究的深度。
三、課后拓展
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不應該局限于課堂。信息技術為課后的拓展探究提供了便利,學生還可以自己上網查資料,自主探究。
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推廣課外閱讀,在課下利用社交媒體向學生推送適合學生的書籍,以多種形式進行書籍推薦。在學生學完“草船借箭”后,教師可以布置作業(yè):閱讀《三國演義》第42至46回,了解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形勢以及周瑜妒忌諸葛亮的原因。也可以引導學生在網上看《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進行拓展閱讀。
這樣借助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能讓學生主動進行拓展閱讀,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同時依托信息技術,課堂不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學習的又一個起點,將課堂引向了課外。【本文系2020年度保定市教育技術研究立項課題《信息技術支持下,依托我校語文課程培養(yǎng)小學高段學生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ddj20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