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林
【關鍵詞】閱讀;語文;教學
以往的閱讀教學是注入式是教學,單憑教師一人講課,學生在下邊像木頭人似的聽課,教師問學生答,形成一種固定模式,很公式化。這種固話的教學方式在當前課堂教學中依然延用。究其原因,有的是長期遺留下來的問題,也有現(xiàn)在原因。從過去來看,閱讀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方式依然是傳道解惑,停留在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中。這種格式化的過時的教學理念,必須改革,在不斷探索中摸索出適應老師教學生學的方法。因此,要從閱讀對話中做起。閱讀對話是解決閱讀難題的最好辦法。從現(xiàn)在的閱讀教學觀來看,固話格式閱讀教學仍然影響現(xiàn)在閱讀教學,由于長久受到該教育教學方式的影響,閱讀教育教學走進了怪圈。一上課閱讀課就把這種模式搬出來,很多老師高喊向閱讀要分數(shù),老師把閱讀知識機械的灌輸給學生。背解詞,背好的句子,背有關題的答案,一切為了分數(shù),結果,教師很累,學生聽課沒有了精神,精力不集中,左耳聽右耳出。
從歷史來看這種灌輸式閱讀教學簡單易行,老師通過閱讀內(nèi)容和資料,提出一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作出答案,然后在課堂上采用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v觀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和學生有些對話,可是,老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學生按著老師的指揮棒走,主動權在老師手里,學生是被動的機械的。
這樣學生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吃現(xiàn)成飯的習老師一言堂式教學不能啟發(fā)學生,調(diào)動不了學生積極姓。教條主義和單邊教學使閱讀教學活動沒有了升級,就是灌輸知識。這種教學方法,是應付目前考試的辦法,是短平快。但從長遠培養(yǎng)學生方向看,學生的敏捷思維受到了限制,學生活躍的思想受到了控制。由此可見,灌輸式閱讀教學從根本上失去個性化,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閱讀教學偏離了正確軌道。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做主人,老師點撥。在閱讀教學中對話就是很好的教育模式。
通過對話,學生當家做主,找出問題向老師提出問題,這樣學生主導了課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發(fā)言,踴躍提出問題,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共同對整個成長過程負責。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特權沒有了,這里沒有誰教誰,也沒有自己教自己,只有從頭至尾在相互地教。把灌輸式教學變成教學為對話式教學。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話可以分為學生和閱讀內(nèi)容對話,老師也和閱讀內(nèi)容對話;同時,學生和老師對話,老師和學生對話。對話的內(nèi)容可以是閱讀內(nèi)容,也可以是其他內(nèi)容。老師不要把學生當學生,學生不要把老師當老師,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只有在心目中確立了這種平等關系,才可能在對話當中師生互動中時形成默契、探究的氛圍,這是不可缺少的要件。因此,在對話教學中,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對話,不能讓一部分學生成為主角,一部分旁觀,都要參與對話不當聽眾,要多鼓勵少批評,調(diào)動一切可以調(diào)動因素。教師要吃透教材,對于閱讀材料知識點熟記于心。這樣會更好的靈活對話。
教師針對每一名學生都要公平,不能有偏見,好的學生多對話,差的學生少對話,這樣的現(xiàn)象絕對不能有。要一碗水端平,讓班級每個學生都參與對話,可以按著閱讀材料中的內(nèi)容分角色去對話,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話題,同學和同學對話,對于在對話中表現(xiàn)好的學生教師要鼓勵表揚,激發(fā)學生閱讀積極性,這樣學生在快樂中閱讀,在快樂中掌握知識,享受學習樂趣!
從而促進他們積極對話,逐漸形成了在閱讀中主動對話習慣。這樣整個課堂特別活躍,學生正真成了學習的主人,掌握了學習主動權。
老師學生共同學習閱讀內(nèi)容,是進行有效對話教學的基礎,閱讀教學中的對話,一般是圍繞閱讀內(nèi)容的話題來進行的,都是從閱讀內(nèi)容產(chǎn)生的有關話題,由此,才能展開對話。這樣我們老師和學生對閱讀材料內(nèi)容要相當熟悉,走進文章內(nèi)容里去,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找出話題,根據(jù)話題展開對話。如果對閱讀內(nèi)容一無所知哪里去找話題,哪里去對話?
閱讀教學過程證明,教師和學生雙方與閱讀內(nèi)容理解程度越深,老師和學生的對話就會越精彩。因此,教師專研閱讀文章內(nèi)容就是關鍵。只有把閱讀內(nèi)容理解消化好了才是具備對話的基礎。閱讀對話是解決閱讀教學難題的一把鑰匙,只要掌握了這把鑰匙,我相信閱讀教學就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總之,閱讀對話教學是能夠更好的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成為閱讀對話教學的主人,不是單邊的,是相互的,閱讀對話會給閱讀教學帶來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黃蓉.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教學[J].考試周刊,2019(66):33.
[2]笪慧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對話的策略探討[J].小學生(下旬刊),2019(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