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思
摘要: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所以,可以這么理解,語文學習的四大目標就是:會傾聽、會說話、會閱讀、會寫作。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關注文本,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閱讀;練筆;讀寫結合
在語文教材編排中,一單元僅有一次習作訓練,偶爾在課后習題里設有小練筆。所以,大多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側重講解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根據教材編排進行習作教學。但這樣也隨之產生問題,學生的練筆次數(shù)達不到,根本無從下筆。
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當注重讀寫結合:以讀帶寫,以寫促讀,這樣的讀寫互促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容和思想內涵的理解,更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以“讀”促“寫”
1.細讀品味,練習句式仿寫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具有典范性,文筆優(yōu)美、語言生動,且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教師應讓學生細讀品味,通過多種方式朗讀感知、細讀品味,在讀中積累優(yōu)美詞句,豐富語言;在讀中想象畫面,受到美的熏陶。細讀品味是引領學生親近文本、走進文本、深入文本的對話形式。如《三月桃花水》一文,語言非常優(yōu)美,引人入勝,美不勝收,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描寫了三月桃花水的美麗,表達了作者對三月桃花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在讓學生運用多種朗讀方式感知了三月桃花水的美麗后,再發(fā)揮想象:春天還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聲音呢?它在和三月桃花水的相互配合下又會產生什么奇妙的變化呢?這樣的訓練,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春天和三月桃花水的美麗,更練習了修辭手法的運用,收獲頗豐。
2.整體感知,練習文章結構
語文學習中,我們要除了要細觀細節(jié)外,還要學會放眼全局、整體把握。因為文章的行文結構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立意、思路和謀篇布局?!睹利惖男∨d安嶺》一文中,文章按照“總—分—總”的結構行為,且分寫部分按照“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順序來分別寫出不同季節(jié)小興安嶺的美麗迷人。文章思路、結構都非常清晰,很有借鑒意義。所以我先引導學生細讀品味,再整體感知,在朗讀時我還采用分小組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接著我鼓勵學生從整體上模仿范文,介紹你喜歡的一個景點。讓學生在誦讀中品味,在品味中遷移模仿,在模仿中理解文章思路、提升寫作興趣和能力。
3.人物場景深化,練習細描能力
教材中的很多文本在描寫手法上很值得學習借鑒,在《“諾曼底號”遇難記》一文中,作者對環(huán)境進行細致描繪,渲染情境;對哈爾威船長及其他人的神情、動作進行精心刻畫,把他們的性格、面對事件的不同態(tài)度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了。所以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精讀品味、感知把握人物形象,引導學生通過動作、神態(tài)、心理、語言的描寫來表達人物的特點。我們需要注意,無論是哪種仿寫,都要注重指導學生在模仿中尋求變化,模仿中尋求創(chuàng)新,要注意表達真情實感,且確實寫有所得。
二、以“寫”促“讀”
1.創(chuàng)設情境,巧用文章“空白”
因作者表達的需要和文本篇幅的限制,所以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部分內容寫得非常簡略,甚至在行文中出現(xiàn)了跳躍的形式,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維想象、拓展延伸的空間。所以在學習這類文本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巧用文章“空白”,運用生活經驗,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合理而豐富的想象,將文章的簡略處寫得具體詳細,對文章的省略處進行補充或者再創(chuàng)造。
因為現(xiàn)在的孩子們生活中充斥著各種玩具,一些孩子無法理解一扇窗戶怎么會有如此魔力,成為孩子唯一的慰藉。所以我創(chuàng)設情境:拉上窗簾、關上燈。且用語言描述:現(xiàn)在教室一片漆黑,我們既不能出去玩耍,手邊又沒有有趣的玩具,碰上陰雨連綿的天氣時一連要呆上很多天,陪伴你的只有黑暗,此時給你一扇天窗,你有何感受?你還可能透過天窗看到寫什么?想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呢?將其寫下來。通過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巧用文章“空白”,孩子們對天窗在作者童年時帶給他的快樂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好地體悟文章內涵和情感,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2.抓住文眼,從中突破
文本中常常有提綱挈領的句子(中心句),我們可以以中心句為教學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作為主線整體把握。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中,我的小練筆這樣設計:以“西沙群島的風景多么優(yōu)美啊”和“西沙群島的物產多么豐富啊”為總起句,讓學生找出有關內容,再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讓學生觀看西沙群島的美麗視頻,最后練習寫話。
3.體裁改編,大膽創(chuàng)作
古詩教學中,如何讓孩子理解詩意、品物詩情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古詩的語言的高度凝煉、句式結構復雜,所以學生無法真正領悟詩歌所描繪的情境、創(chuàng)設的意境、表達的心境。如何讓學生穿越千年體悟文本中作者的思想呢?這僅僅只是靠譯文是不夠的。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可以先通過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構成一幅畫,然后將自己帶入其中,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古詩想要表達的內容?;蚴菍⒆约簬肭榫?,假如你就是當事人,你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境嗎?在教學《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我就采用這種方式,學生的練筆讓我非常驚喜:學生們有的寫成了現(xiàn)代詩歌;有的改編成古詩,且用優(yōu)美的語句寫出了譯文;有的寫出了一篇記敘文;有的寫出了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共進互促”。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力,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構思、謀篇布局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這些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點滴積累,探索如何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這條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吳亞西.《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和對策》.
[2] 于漪、劉遠主編《余映潮講語文》,語文出版社.
[3] 范梅花撰寫的《淺談隨文練筆》,《學周刊》2011年第28期.
(鶴城區(qū)河西小學?湖南?懷化?4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