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摘要:在語文學習中,古詩詞教學既是其中一種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彰顯著中華文化的絢爛、奇特和雄偉。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詞審美能力,能夠讓學生在欣賞古詩詞的過程中,深刻體會詩人的情感,讀懂詩詞的語言,讓學生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提高學生對美的意識,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xiàn)小學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就成為當前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審美能力;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8-364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以及我國大力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讓更多的人開始注重學生綜合能力以及傳統(tǒng)意識的培養(yǎng)。學習古詩詞學生詩詞鑒賞能力、分析能力、語言審美能力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就說明,培養(yǎng)小學生古詩詞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但是,就當前的教學方式中,教學問題依舊突出,學生對詩詞不感興趣、師生互動交流少,學生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沒有得到重視,課堂不活躍,學生的學習效果低下。對此,為了改善這種教學情況,本文就對小學生古詩詞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進行探討。
一、以境激趣,增強古詩詞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學習的過程是一件枯燥的過程,對于背誦古詩詞來說,也是如此。相比較白話文,古詩詞的歷史悠久,其文本很短,小學階段的古詩詞以五言和七言絕句為主。并且,語言含蓄精煉,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小學生的抽象理解能力比較低,無法在頭腦中產(chǎn)生畫面感,學習動力不高,也就不能培養(yǎng)審美能力。所以,需要教師找到學生的興趣點,用興趣推動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情境是生動的學習方式,可以給學生帶來直觀的體驗,有效發(fā)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中,品味詩句的美以及詩人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學習《村居》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用直觀景象給學生帶來美的體驗。在視頻的欣賞中,學生看到了楊柳、村莊等景色,以及“草長鶯飛”的圖片,讓學生跟隨詩人的視角,去觀看、去體會當時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的意境,進而感受到詩人想表達的情感。接著,將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講解給學生,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去解讀古詩詞。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學生見景生情,對事物具有更直觀的了解,對春天的景物和詩人喜愛春天的心情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也會更加積極,為有效教學打造基礎。
二、合作探究,感悟古詩詞的情感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師落實好生本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而小組合作教學是教師按照一定的認識比例,通過組建學習小組,分配小組成員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探究、合作、思考,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在古詩詞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把握古詩詞的含義,以及作者的文化內(nèi)涵,感悟詩詞情感。
例如,在學習《早發(fā)白帝城》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先將學生進行小組分配,由于是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小組成員的分配中,需要教師在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之后,進行分配。如,小組人數(shù)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從多方面的考查中選舉小組長、布置的問題難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等。當小組組建完成后,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合作中進行交流。任務為:詩人李白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中寫出這首詩的?白帝城和江陵是中國的哪里?能從地圖上找到嗎?說說當?shù)氐那闆r,可以從人文、環(huán)境、地理方面進行思考等問題。然后,在接下來的合作探究中,教師給出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由活動,讓學生進行資料收集、分析、整理,再經(jīng)過小組分享、融合,最終說出相應的答案。通過小組合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更愿意加入到學習活動中,感悟詩句情感,從而培養(yǎng)古詩詞審美能力。
三、詩詞實踐,提升古詩詞的審美
對古詩詞的審美鑒賞,不能只通過對詩詞文本的理解,了解古詩詞的含義,同時,需要與詩人的心理產(chǎn)生共鳴,結(jié)合自己的情感進行古詩詞朗誦,將情感進行抒發(fā)。這就說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需要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提升。而古詩詞朗讀活動、詩詞表演等活動就是最好的抒發(fā)載體。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古詩詞活動,讓學生加入到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不僅學習了知識,也發(fā)展了審美能力。
例如,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的時候,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前三分鐘”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任務,如,詩歌朗誦、講故事等,并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展示。當一位學生誦讀完這首詩之后,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情感、詩詞韻律上進行點評。如,教師先示范朗讀古詩,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老師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同?對,有節(jié)奏、停頓。在古代,很多詩人在讀書的時候,會遵循平仄的規(guī)律,用它來讀詩,會有一種韻味?!比缓?,教師把相應的讀法講解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體會,使學生感受到詩句的韻律,對古詩詞審美能力有了更深一步的體會。通過為學生組織古詩詞誦讀活動,讓學生在古詩詞誦讀中體會作者當時創(chuàng)作的思想感情,并且還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品質(zhì)。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使自己形成優(yōu)秀的品質(zhì),實現(xiàn)未來的全面發(fā)展。
總而言之,有效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的審美能力,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運用正確的教學方式,如,以境激趣、合作探究以及詩詞實踐等方式,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這樣,既可以帶動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動力,還能讓學生體會到詩人對詩詞賦予的精神,充分理解當時詩人的情感,從而培養(yǎng)相應的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孫芳芳,安晶.論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02):154-155.
[2]魏圣霞.如何激發(fā)起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J].語數(shù)外學習(高中版上旬),2013(12).
(重慶市武隆區(qū)第二實驗小學渝港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