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的課程改革著重于素質教育,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主要的教學目標,推動教育的現代化改革與教學方式的現代化創(chuàng)新。而在這其中德育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實現素質教育和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關鍵。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教師要以道德與法治為重要載體,做好德育教育的滲透,實現教學的“潤物細無聲”。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教育;時事熱點;情境教學;信息技術
道德是一個國家成長與發(fā)展的關鍵,而道德又體現在每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之上,是訴諸輿論與良心的社會規(guī)范。由此可見,道德是具有“公民性的”,更是促進人生成長和建設良好社會環(huán)境的關鍵。而對于小學教育來說,德育教育是社會與國家關注的重點,在這其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作為重要的載體,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樹立其正確三觀的關鍵。在全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之下,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地位與觀念,做好教學引導作用,并利用全新教學理念做好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以學生的情感變化和情感體驗為基礎,引導其樹立良好思道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課堂教學與學生成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時事熱點做好導入,樹立正確三觀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的,在理論知識灌輸的教學模式之下,學生對教師有著很強的依賴性,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還很難提高其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而課堂導入對課堂教學起著“定向”作用,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夠促使其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有意識地建立起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快速地進入到聽課狀態(tài)。在利用道德與法治開展德育滲透教學時,教師也要通過時事熱點做好課堂導入,既為教學開展做好鋪墊,也通過時事熱點引導樹立其正確的三觀。
以《清新空氣是個寶》為例,教師就可以結合近些年來的時事新聞做好課堂導入。例如為學生展示近些年來天氣情況的數據對比圖,或者是以霧霾為例講述近些年我國的環(huán)境狀況,并利用視頻講解霧霾以及空氣污染對環(huán)境、國家以及自身的危害。通過時事熱點既能夠讓學生了解空氣污染的嚴重性,也能激發(fā)起其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之后,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當地空氣環(huán)境的現狀以及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最后,教師要開展環(huán)保教育,讓學生以探討的方式講述如何保護環(huán)境和如何減少空氣污染。通過霧霾作為時事熱點,實現課堂的導入,并在教學中讓學生自主探究,了解環(huán)境污染對人生成長和社會發(fā)展的危害,進而形成一定的責任與環(huán)境保護意識。這不僅是德育教育滲透的重要體現,也是培養(yǎng)和提高其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重要途徑。
二、情境教學做好實踐,品味教學內涵
相對于理論教學來說,情境教學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教學內容,同時也能夠通過模擬經典的教學內容情境,使其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也加深其對學習內容的印象。若是想做到德育教育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融合,教師就要利用情境教學做好實踐,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情境中品味教學內涵,進而實現德育教育的“無痕教育”。
以《公共生活靠大家》為例,教師首先要從公共維護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我們美好的工作生活大家是有權共同享有的,也是有義務共同維護的。引導學生能夠善待身邊的公共設施,提高其公共素養(yǎng)。之后,教師要開展情境教學。如創(chuàng)設一個“廣場舞噪音擾民”的情境。教師可以挑選幾名學生開展“廣場舞活動”,因為音樂聲音較大,影響到其他居民生活。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相互探討,共同解決“廣場舞噪音擾民”的問題。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品味,使其了解公共環(huán)境不是依靠一個人就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公共生活環(huán)境。
三、信息技術做好延伸,樹立良好榜樣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能力是比較弱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有著較強的抽象性,并且枯燥的教學方式也難以激發(fā)其學習的主動性,所以導致其知識的吸收能力不強。而針對此,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多元化的教學,通過視頻、圖片、音頻等多種途徑構建一個直觀且立體的教學環(huán)境。同時,也利用信息技術做好教學知識的延伸,通過名人事例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以此促進其良好思道品質的形成。
以《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為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直觀性這一特點,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近代我國所遭受列強的侵略以及中華民族的歷史。然后通過網絡搜集教學資源,為學生展示一些民族英雄,例如林則徐。以此為榜樣,引導學生感悟林則徐等民族英雄的愛國情懷和抗爭精神。之后,教師要著重于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講解,并以劉胡蘭、董存瑞、張自忠等民族英雄為榜樣,讓學生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輩,并樹立奮發(fā)圖強的愛國志向。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感悟,培養(yǎng)和提高企業(yè)愛國主義精神。
總而言之,要想體現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性,教師就必須從教學的客觀環(huán)境出發(fā),利用情境教學和課堂導入營造一個和諧且自由討論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能夠在和諧且自由的氛圍之下自主學習。在這其中,教師需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情感態(tài)度,引導其樹立良好三觀,這不僅是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還是培養(yǎng)其良好思想道德觀念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需要從時事熱點、情境教學、信息技術三個方面出發(fā),構建一個立體且完整的教學平臺,在不斷地滲透之下實現無痕教育,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玲. 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更好的落實法制教育,提高德育教育[J]. 速讀(下旬), 2017, 000(009):185.
[2]李文劍.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 成功:教育, 2017, 000(020):P.94-94.
肥城市河西小學 山東省泰安市?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