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英
【摘要】本文通過對一名有厭學情緒的小學六年級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以及對其輔導過程進行敘述,反思青少年產生厭學情緒和行為的原因,并通過科學的分析尋找根源,找出最好的輔導方法。其中,著重介紹輔導過程中運用到的家校積極共育,引導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輔助以積極激勵的引導方法,最終成功地幫助個案對象改掉厭學情緒和行為。
【關鍵詞】厭學情緒;焦慮;積極共育;激勵
一、個案基本情況
(一)輔導對象
小利,性別:男,年齡:12歲,年級:六年級。
(二)家庭情況
小利來自普通家庭。父親對小利管教十分嚴厲,有時會打罵孩子,小利十分害怕父親發(fā)怒。其父母的管教經常是不得法的,經常表達對于現(xiàn)時的教學內容有許多不懂的地方,一味地只關心小利的成績,父親常因孩子成績不理想而開口責罵。父親要求小利回家后負責做全家人的午餐和晚餐,說目的是要鍛煉他的獨立能力。小利不愿被留下進行學業(yè)輔導,原因是急著回家煮飯給家人吃。家長還反映,小利在家十分沉迷于看電視,有時也會偷偷地拿家人的手機玩,常常因此遲遲不肯動手寫作業(yè),不但寫不好,還經常因此不能保證睡眠時間。
(三)案例描述
小利上數(shù)學課時,基本上是處于完全沉默的狀態(tài),從來不會舉手發(fā)言,也不喧嘩吵鬧,就像是一個“局外人”;其學習成績不理想;與同學相處時,沒有大的矛盾,也不會惹事,思想品德上沒有出格的問題。但他對學習提不起任何的興趣,多次在教師面前表示自己不喜歡學習,不想上學。
教了小利三年,筆者極少看見他發(fā)怒或者失控,但剛上六年級時的一件事,打破這個狀態(tài)。那天中午,筆者抽時間留下小利輔導,不料他竟表現(xiàn)得十分焦急,根本聽不進筆者的講解,發(fā)脾氣,說“不讓他走,他就不能按時煮好午餐,要被爸爸打死”,激動時一手錘在課桌上。筆者被他的行為著實嚇了一跳,無奈之下讓他回家。筆者馬上找其他任課教師談小利近來的情況,聽英語教師說,上周也試過留他補寫作業(yè),誰料小利卻極不情愿,還說“要是不讓他走就要撞墻死”等之類的話。當時,英語教師也只好放他回家。從這兩件事開始,我們都不敢輕易批評他。第二天,筆者故意問他:“昨天夠時間煮飯嗎?”他卻又立即笑瞇瞇地對筆者說夠的,好像什么事情也沒有發(fā)生一樣……
二、個案問題分析
小利的行為是厭學行為。厭學行為的成因是多種的,具體分析小利厭學行為的成因有三個:第一,家庭教育著力點出現(xiàn)問題:一方面,小利的父親對小利很嚴格,父親的暴力管理讓他時刻處于恐懼之中;另一方面,對于小利沉迷于看電視和刷手機父親卻不大理會,導致小利經常處于放縱的狀態(tài)。第二,是學習一直不大成功的失落感,學習成績始終處于中下游,得不到肯定,長期處于低動力狀態(tài)。第三,明確地標簽化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在小學,學習了六年,他認為自己不可能在學習上有所突破。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所有的孩子都天生具有追求卓越的內在動機?!币粋€學生產生厭學行為一定是有原因的,而小利的行為是跟他的家庭教育不當有關,需要與家長形成教育共同體,爭取小利父母在教育方法和相處方式上的改變,免除小利的焦慮感和失落感。
另一方面,要通過更優(yōu)化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出發(f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采取差別化的教學要求,根據“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習原理,有針對性地施教。
三、個案輔導過程
(一)向課任教師、家長以及同學了解小利的興趣愛好、個性品質、家庭狀況、學習水平、心理狀態(tài)等現(xiàn)狀,對其全方位地分析,尋找突破口,將他三年來的各階段學習表現(xiàn)進行梳理和分析,找出他開始產生厭學情緒的時間節(jié)點,并試著更多了解當時他所處的環(huán)境影響因素,初步制訂克服厭學情緒的輔導方案。
(二)使用談話輔導法,與小利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一開始談話,不以責備過錯、討論是非為基礎和內容,主要是了解小利的情況和對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的看法,對同學、教師、父母,還有自己學習情況的想法,等等,為開展進一步心理輔導打下基礎。
(三)家?;映B(tài)化,積極共育有效促進學習動機。與小利家長及時聯(lián)系,把他在校表現(xiàn)優(yōu)良的方面及時反饋,讓其家長及時看到他的進步;提示家長要對小利的沉迷電機和刷手機要加以管理,要對小利的學習采取更信任的態(tài)度,不隨意地用分數(shù)打擊孩子,等等。在需要留下小利個別輔導的時間,我們也及時與小利家長溝通,并且總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小利家長的改變,也促進了小利的改變,被留下輔導功課時,他不再反抗和焦慮了,能爭取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師的任務。
指導家長調整教育方式方法方面,重點建議小利父親調整管理的態(tài)度,絕不以控制為目的地打罵管教,嘗試與小利一同去開展小利喜歡的運動或活動等,只要小利能感受到家長們的關愛,才會產生積極學習的心理動機。
(四)教學中因材施教。在增進小利的信任感的基礎上,特別注重在教學中給予幫助。教學內容、進度等方面,不急于要求小利向其他同學看齊,而是根據小利的學習狀況去教學。教育策略上,以正面表揚肯定為主,注意肯定評價他的每一小步進步。如,有一天上午的第三節(jié)課,一進教室,筆者就見到小利又趴著睡。筆者敲敲他的桌面提醒他讀書,他抬起了頭看著屏幕像是默讀,卻不愿讀出聲音。筆者沒有再責備他,而是走到他旁邊豎著大拇指表揚一下他。筆者這善意的表揚,他十分敏銳地感受到了,這整節(jié)課都抬起頭認真地學習。下課后與語文教師交流,才知道他已經趴睡了兩節(jié)課,什么都不做。從這一次的小事件開始,筆者更肯定小利真正需要的是真誠的肯定和贊揚。于是,筆者對每課的設計、習題的選擇、試卷的編制都充分考慮不同學業(yè)情況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小利也從中有所收獲,上課狀態(tài)明顯好轉,測試成績也漸有進步。
四、輔導效果
通過以上教師、家庭的全方位努力,堅持以指導家長積極引導為主,家校積極共育,使小利的情況慢慢有了良性的改變,厭學行為慢慢減少,能慢慢地上好課,經常能積極參與討論,更多地舉手回答提問。沒有再因為上課睡覺、不交作業(yè)等厭學的行為而被教師批評或處分。在家里,小利還能夠繼續(xù)做好家務,認真地寫作業(yè),有時利用家長的手機來上網查閱解題方法。小利父母為此而十分欣慰。即將升上初中,近來的幾次模擬測試,小利的成績雖然不算優(yōu)秀,但有明顯的進步,每一張測試卷都用心地做完,書寫十分整潔。
五、輔導反思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既要因材施教,也要重視家?;樱餐?。古羅馬的昆體良是一位教育理論家,他非常重視家庭、學校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學校里,緊張的智力活動與游戲、休息應交替進行,對自卑、脆弱、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多加鼓勵,避免體罰學生,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健康?,F(xiàn)代教育理論提出要讓學生全面發(fā)展,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不強迫學生。這樣,學生才會學得開心,才會喜歡學習。因此,在輔導過程中,筆者既充分考慮小利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在學習中積極引導、鼓勵表揚為主。同時,筆者極力爭取家長的理解和配合,雙方共同努力,讓小利的焦慮和逆反心理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產生學習的動力,并在長期的家校合作中得到持續(xù)的促進,因此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振宇.心理學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尹艷婷.厭學兒童的心理學成因及其干預研究[J].醫(y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9).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