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秋月
摘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由此說明語文教學的本質應該是語言的學習與運用。但在真實的語文課堂中,存在別的學科表面或五花八門的活動中大作文章的現(xiàn)象,偏離了語文教學的的軌道,缺失了“語文味”。
關鍵詞:語言教學、語言學習、語言運用
語文課程的核心是語言的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課堂應該是學習語言的課堂,在于引導和幫助學生格根據(jù)自我經(jīng)驗有選擇性地吸收和積累語言,又支持鼓勵學生運用個性化的語言進行自我輸出,表達自我的感悟和思想,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正如倪文錦先生所說:語言教學才是語文教學的正道。[]
一、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語言的學習與運用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無不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罢Z文教學第一位的根本任務是學習語言,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民族語言的能力”。[]葉圣陶先生說過:“每一部經(jīng)典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旨趣的表達。”[]在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意義基礎上,只有繼續(xù)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才稱得上鑒賞分析,對字、詞、句、段、篇的品味,推敲作品語言的表達,剖析作者用什么語言以及怎么樣表達這個內容,方能體會作者的用意所在。也如朱光潛先生說:“表達總是獨一無二的,一種思想只能用一種方式精確表達出來?!盵]作者總是將其寫作意圖通過獨一無二的內容與形式完美融合表達出來,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與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同樣重要。“寫什么”的語言表達內容作為一種靜態(tài)的語言材料,由學生積累吸收,擴充其語料知識庫,而“怎么寫”的語言表達形式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操作程序,如何表達,從而掌握表達的能力,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語言文字的表達內容如果說上述的閱讀與鑒賞側重在理解獲得語言這個層面,主要涉及聽和讀兩個方面,那么表達與交流就側重在語言運用層面,涉及說和寫兩個方面。語文:“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谡Z表達亦即在不同的交際場合根據(jù)不同的交流目的,通過嘴巴將頭腦內經(jīng)過加工處理的內部語言并伴隨著相應的語氣聲調說出來,而這說“說出來的語言信息”是表達者根據(jù)已有的對語言文字音、形、意的理解,經(jīng)過理性思辨與藝術創(chuàng)造,表露為語音的輕重、抑揚、緩急等語言質態(tài)變化,從而成為口頭語言。書面表達同樣是如此,根據(jù)創(chuàng)造表達的需要,將其輸出表達,形之于文。因此在表達與交流這樣的語言運用的學習活動中,語言的建構是為了運用,語言的運用又促進語言的進一步建構。
二、語言對于語文教學重要性的分析
(1)語言教學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真實途徑
語文學科是一門既基礎又特別的一門學科。說其具有基礎性,只有學習好基本的語言語言文字表達,才能讀懂其他學科的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語文學科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說其具有特殊性,語文學科的內容就是學習語言文字。語言文字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考察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可以很好的確證學生是否提高了素養(yǎng)能力。學生在閱讀語言文字材料之時,學生是否對語言的精要之處、亮點之處保持有審美鑒賞的敏感度,以及運用各種不同審美鑒賞分析方法而得到的感悟,還有其所感受到文本內容深度與廣度,以及學生將這些感悟經(jīng)由口頭或書面表達出來的語言所體現(xiàn)的思維水平等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定學生是處在一種大致的水平,從而明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達到怎么樣的一種水平。因此要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必須從語言文字的學習入手,在真實的在語言情境中綜合提升。
(2)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文化意蘊有利于立德樹人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學科所承擔的立德樹人的任務就退而求其次隱藏在語言文字的學習過程中?!皩W生讀什么樣的文章,就會從中吸取什么樣的知識,受到什么樣的思想情感的感染”。[]入選語文教材的也是經(jīng)典的語言文字材料,不僅是學生學的語文知識的憑借,同樣也是學生學習為人處世的良好資源。經(jīng)典的作品,其所蘊含的意蘊并非一目了然,因此需要推敲,而恰恰學生在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越是深入鑒賞,越能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越是為語言文字著迷,并為此動容,就越能產(chǎn)生情感共鳴。因此語言文字在該語境中所帶有的文化意蘊、作者的精神氣度、人格高度、人生態(tài)度,在學生耳濡目染過程中,悄無聲息受這種正向的精神的引領,這就是語文學科的獨特的語言文字學習帶來的“潤物細無聲”的人文教育效果。
三、語言的學習與運用的具體落實
(1)語言的內化過程就是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需要積累建構語言經(jīng)驗。
語文教學就是引導學生以教材為依托、課外資源為鏈接點,去感受語言、領悟語言、積累語言,在長期的訓練中養(yǎng)成一種帶有濃厚經(jīng)驗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語感能力。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學中,要基于學生在反復閱讀、誦讀獲得自己的感受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覺得文中最美、或是最有特色的表達,即尋找語言的亮點。不少學生會認為“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群。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又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熱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一段的表達很美,很有意境。這是學生在自主接觸語言材料憑借感性經(jīng)驗認為很美的句段所在,學生會發(fā)現(xiàn)該句段運用了疊詞、運用美的意象,如:美人、星星、花、微風等,也運用了代表顏色狀態(tài)很美的詞,如:亭亭的、裊娜、羞澀、碧天、白色清香。于是,學生頭腦會自覺將這些美的語言材料內化吸收。但是美在何處?為什么美?學生需要對句段語言的繼續(xù)反復研讀,才能明白作者將所見之美景通過藝術化的手法形之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往日的這個荷塘月色不美?偏偏就是今晚的月色很很美,學生更需要綜合仔細研讀全文的語言材料,尋找語言的細節(jié)點。比如:“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薄斑@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學生就可以從這些細節(jié)的語言語言描些繼續(xù)深入分析探討,再輔之以作者背景等因素,然后才能分析得出作者的該句段描寫四融入了他的思想情感,而思想情感上的愉悅才能描述出生動形象的景象。學生不僅從直覺上感受到句段美的所在,豐富擴充自己的語言資料庫,同時也能通過綜合分析,明白為什么美,從而使得語言材料多了一層義理分析的工序,更加記憶深刻,并最終獲得獲得語感能力。
(二)學生經(jīng)由接觸語言材料內化獲得的語言材料并非就已經(jīng)完成對語言 的學習,建構語言經(jīng)驗只是一個層面,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的正確運用才能真正獲得語言能力,就是語言的外化輸出過程。
語言經(jīng)驗就好比如是建筑材料,而語言運用就是用這些建筑材料去構筑房子。而對這些語言材料的整合運用具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模仿到仿中有創(chuàng),再有獨自創(chuàng)作的階段。比如在學習完《中國建筑的特征》這篇課文之后,布置學生寫一篇關于自己家鄉(xiāng)的建筑特征的作文,學生面對這樣的寫作的寫作任務,除了結合自己家鄉(xiāng)的建筑特征來展開描寫之外,學生也會在較大程度上模仿課文的語言表達。首先,家鄉(xiāng)的建筑同樣為建筑,那么在課文里學生會多留意那些具體寫建筑的現(xiàn)成的語言表達;其次,學生頭腦也會有關于家鄉(xiāng)建筑的特點,但要形之于文,學生還缺乏將其用成熟的書面語言表達的能力;再而,學生并非建筑家,對于建筑額的構造及特征,難以用專業(yè)的術語表達。同樣在學習了《故都的秋》之后,同樣布置學生寫一小片段自己心目中的秋天,在這篇習作的些寫作過程,根據(jù)語感的直覺能力,學生會不經(jīng)驗間運用到課文的的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來充實自己的文章,仍然也會有些許的模仿痕跡,這應該是從模仿像創(chuàng)作的過渡階段,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結合自身的經(jīng)驗來進行的創(chuàng)作,是學生個性化語言經(jīng)驗的表達。學生容易以自己的語言經(jīng)驗,將頭腦中的關于秋的描寫、秋的況味、秋的感情外化為有形的語言文字表達,更易于創(chuàng)作出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況且經(jīng)由作者對課文中的秋的細膩的描寫,學生對這些語言文字的揣摩與玩味,從而明白作者選取這樣的語言文字表達的效果,這些細膩的文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啟發(fā)學生選取何種意象、使用什么樣的語言文字、從哪些角度入手等等,學生由得到的感悟脫胎于課文的語言表達。
參考文獻
[1] 倪文錦. 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正道[N]. 光明日報,2015-10-20(015).
[2] 蔣祖慰.語文教學的根本是學習語言——《林黛玉進賈府》教學案例[J].語文建設,2007(Z1):33-39.
[3] 和淑英.讓語言文字獲得靈性——追求語文教學的本真性[J].語文建設,2013(18):11-12.
[4] 李曉奎.語文教學要抓住語言的“韁繩”[J].語文教學通訊,2014(05):18-20.
[5] 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