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娟
(山西旅游職業(yè)學院 旅游外語系,山西 太原 030031)
在社會關(guān)系中,語言表達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主要工具。通過語言表達,人們能夠進行各種精神上的交流,在交流中與其他人建立一段新的社會關(guān)系,使自己脫離于獨自存在,融入于社會。因此,語言表達是人們社會化的重要工具。[1]為了更好地融入社會,人們就會特別重視語言表達的技巧。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影響下的民眾思想不同,語言表達特征就會呈現(xiàn)出多樣的風格。日本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一些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在這些文化的影響下,日本民眾的社交思想也不免受到文化影響,對語言表達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最終形成了日語具有鮮明特點的委婉的語言表達方式。
日本民族又叫做“大和民族”,日本的民族服裝叫做“和服”。在日本文化中,“以和為貴”的“和”文化備受推崇。在此文化影響下,日本人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關(guān)系的和諧。這種和諧思想已經(jīng)融入了日本民眾的生活,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2]日本在發(fā)展過程中,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有許多日本文化都可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源頭。同樣,“以和為貴”的文化也可以從我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找到相似之處。在“以和為貴”文化影響下,為了構(gòu)建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日本人就會重視語言表達的技巧。因此,“和”文化也融入到了日語的語言表達之中。
區(qū)別于我國的多民族國家,日本民族結(jié)構(gòu)比較單一,除了少數(shù)的阿伊努族之外,基本上都是大和族人,因此,不存在不同民族思想和文化上的差異性。所以,日本人遵循著同樣的思想和文化,在交流方面,日本人非常重視精神上的交流,也就是以心傳心的方式,語言表達變得較為委婉。[3]在日本人看來,這種交流方式更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減少無謂的矛盾和爭吵。在這種以心傳心文化影響下,日本人的語言表達更重視言外之意,語言表達的委婉性也成為日語表達的一個重要特征。
每個民族對于“美”的認知都不盡相同,所產(chǎn)生的審美文化也會有所差異,這種審美文化的差異性,也會造成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日語獨特的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審美文化的影響。民族審美文化的產(chǎn)生會受到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人文風情、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文化。日本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霧氣彌漫的景象。這也讓日本人對于朦朧美產(chǎn)生了追求,這種朦朧美也成為了日本審美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4]朦朧美也影響到語言表達,語言表達也就變得委婉朦朧。在日本人看來,君子品行之一就是在語言表達上要含蓄委婉,避諱大吵大鬧,這種共性的語言認同,也讓日語的表達凸顯了委婉朦朧性。
內(nèi)外意識,在日本民族中突顯得較為明顯。這種內(nèi)外意識影響到了日本語言的表達。由于有內(nèi)外之分,所以分析日本語言的詞匯可以發(fā)現(xiàn),日語并不像中國語言一樣,經(jīng)常使用你、我、他(她)這樣的詞匯。因為在他們看來,這種表達不利于構(gòu)建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所以,為了劃分在交流中彼此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內(nèi)外之分,日語中內(nèi)外分明的詞匯比較多,比如敬語中的尊他詞匯和自謙詞匯。除了詞匯上存在明顯的內(nèi)外之分,在表達句型上,日語也重視內(nèi)外之分,授受關(guān)系的句型在日語中的使用是相當普遍的。而且,為了強化這種內(nèi)外之分,也就是區(qū)分人與人之間輩分、年齡、職位等的差異,在一些慶祝性的節(jié)日,朋友之間、長輩和晚輩之間、上司和員工之間會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寒暄話語。日語中突出的內(nèi)外意識使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分明,盡管有利于構(gòu)建和諧的關(guān)系,但是也容易產(chǎn)生社會的等級性和人情的冷漠,沒有辦法實現(xiàn)人情味濃厚的人情社會。
在日語的表達特征中,委婉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之一。日本的許多文化融匯在一起,使日語中的委婉性異常突出。
因為尊崇“以和為貴”的文化,重視和諧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構(gòu)建和維護,所以日語中的許多表達都很委婉,避免傷及到他人,體現(xiàn)出鮮明的“和”文化特點。這種“和”,在日語表達中,主要體現(xiàn)在語氣溫和與詞匯溫和兩方面。在語氣上,日本人在交流過程中,對于一些語氣的表達都很委婉,盡量避免語氣過于強硬所給人帶來的不快。[5]在中國語言表達中,為了強迫別人做某件事情,語氣有時會非常強硬。但是,這樣會讓人產(chǎn)生逆反心理,反而偏離表達者的初衷。在日語中,同樣的意思,表達時使用“~をしないと...” “~をしなければ……” 等表達方式,這樣表達就給別人留下了一定的空間,緩和了強硬語氣,更容易讓別人接受。同樣的表達,還有在委婉表達轉(zhuǎn)折時使用“~が、~けど”等接續(xù)詞。請求別人幫忙做某事時使用“~てもらえませんか” “~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等補助動詞。這些都是語氣上委婉表達的體現(xiàn),這種語氣的溫和,也是“和”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
在詞匯上,受“和”文化的影響,日語在表達時會避免使用一些容易讓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矛盾的詞匯。在漢語中,人們在表達憤怒和不滿時,會使用一些粗俗的語匯,語言中的戾氣很重,這樣就容易導致人與人之間矛盾的產(chǎn)生。但是日本人在表達憤怒和不滿時會使用これはどうすればいいでしょうか、いい加減にしてください、今後気をつけてください等詞匯??梢钥闯?,盡管表達者心中非常不滿,但還是會用“請”這樣的字眼,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心情。這也是日本人不想讓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過于僵硬,維持一個和諧關(guān)系的表現(xiàn)。
除了受“以和為貴”文化的影響,日語的委婉表達同樣會受到“以心傳心”文化的影響。日本人在語言表達時表面的語言交流很簡練,但是內(nèi)含的言外之意卻很多。這種言外之意的使用,在日語委婉表達中非常普遍。比如在候車廳,一個人想要休息,但是旁邊有人大聲喧嘩,影響到這個人休息。在中國語言體系里,我們很多人都會上去直接說:“請你安靜點,太吵了!” 這樣的表達雖然效果會很明顯,但是對于一些脾氣不好的人,可能會因為你對他的指責而產(chǎn)生爭吵,所以,并不利于關(guān)系的和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同樣場景下,日語的表達就會有所不同,這個人就會上前對喧嘩的人說:“長い車に乗りたいので、お願いします……” 日本人并不會直接說“你閉嘴,不要再吵”這些話,而是借助“我要坐很長時間的車”這樣的話來委婉表達“我想要安靜休息”的言外之意。這樣,對方通過思考就會理解話語中的言外之意,因為對方的語氣客氣而對自己的不當行為產(chǎn)生羞愧,從而立馬保持安靜。這就減少了爭吵的發(fā)生,也是委婉表達的生動體現(xiàn)。這種言外之意的委婉表達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會非常不習慣。但是,在日本語言文化里,這種委婉表達使用非常普遍。
日語的委婉表達,同樣會受到審美文化的影響。其中,就包括對一些禁忌用語的委婉表達。因為崇尚“朦朧美”,所以對于一些會傷及到他人感情的禁忌語,日本人在表達時會很委婉,會盡量讓表達朦朧一些,以消減其中的沉重色彩。[6]這種對于禁忌的委婉表達,也體現(xiàn)出日本人在使用語言表達時對他人的尊重,各種不同的禁忌內(nèi)容,也會有不同的委婉表達。比如在表達“身體殘疾”方面,日語中有諸如“體が不自由、目が不自由、足が不自由な人”等委婉表達。在“疾病”方面,對于一些具體的疾病,表達時也會委婉,比如ハンセン病(麻風病)、出血(腦溢血)等,不會直接用一些疾病的學名來表達,以減少當事人對于疾病的恐懼??傊?,對一些比較敏感的內(nèi)容,日語中的表達會趨向于朦朧和委婉,這也體現(xiàn)了日本的審美文化。
在禁忌語的委婉表達中,“死”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死”方面的委婉表達在受到審美文化影響的同時,還與諸多因素有關(guān)?!皩τ凇馈毡救硕紩浅1苤M,再加上大多數(shù)日本人受宗教信仰影響,相信靈魂和靈氣之說。”[6]在他們看來,“死”只是另一種存在的方式。所以,在日語表達中并不會直接說“死”,而是使用諸如“世を去る、命を失う、なくなってしまう”等委婉的表達詞匯。而且,對于一些與“死”存在諧音的詞,日語中也會盡量避免使用,比如“四”和“死”。這一點與我國民眾對于“死”的避諱存在相似性。
上文在講述內(nèi)外意識時,對于敬語有了簡單的論述,在此對日語中敬語的表達做具體的分析。在中國古代,存在有大量的敬語,并成為了人們?nèi)粘S谜Z的一部分。但是發(fā)展至今,這些繁瑣的、復雜的敬語已經(jīng)被簡化或丟棄。但是,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的日本,在內(nèi)外意識影響下,敬語的使用習慣保存了下來,而且在日語表達中非常普遍。[7]這種敬語表達,體現(xiàn)出了濃厚的等級性。比如みなさま、みなさん、貴社、弊社、わたくし等,因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不同在語言中所表示的尊敬程度也會有所不同。這種敬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日本等級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
在一些社交場合,對于別人的邀請,在拒絕時如果用語過于嚴肅,就會影響到彼此的關(guān)系。所以,在日語表達中,為了追求人際關(guān)系的“和”,日本人在拒絕時會省略一些內(nèi)容。[8]比如日本人被別人邀請做什么時,想要拒絕時就會說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等語言,省略了拒絕的原因,避免讓對方尷尬。還有,我們在與他人第一次打招呼時,會說“我叫……,第一次見面,以后多多關(guān)照”。日本人在表達具體時間會簡單的說一句“始めまして”,省略了其它內(nèi)容。這些就是“和”文化影響下的日本語言表達時的省略習慣。
類似于日語表達的模糊性,日語中許多詞匯的表達具有很多的意思,這也與我國漢語言中多意詞的用法相似。日語中的同一詞匯,在不同場景和情況中具有不同的意思。[9]這種多意詞匯的用法跟日語表達的模糊性一樣,受到日本審美文化的影響,注重言外之意的傳達。盡管日本人在使用這些多意詞匯時的初衷是避免語言表達過于直接,讓表達更加委婉,給對方留下一定的空間。但是,這種表達方式也可能會因為語意不清而引起他人的誤會,增加交流的難度。[10]不過,不論表達效果如何,這都是日本人習慣換位思考、體諒他人的表現(xiàn),以及“和”文化的體現(xiàn),也是日語表達的獨特之處。
儒家的文化思想對日本語言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和”思想與“禮”思想的影響兩個方面。日本人把中國儒家文化思想的“和為貴”直接照搬使用,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最為重要的,非常重視與身邊人的和睦相處?!昂汀彼枷雽θ毡镜挠绊懸彩沟萌照Z語言在表達上有著委婉性的特點,在與人交流時為了維持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經(jīng)常使用~う、ようと思います、~たいと思います、~ましょうか、~ませんか等委婉表達。
儒家文化思想非常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禮節(jié)和禮儀,這一點在日語語言表達中更是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日本人非常注重禮節(jié),對尊長要使用尊敬語,自謙語的敬語來表達,對關(guān)系不是很密切的人要使用敬體來表達,對關(guān)系密切的人和家庭成員之間使用簡體形式。同樣的一句話因?qū)ο蟛煌?,語言表達則不同,這種根據(jù)尊卑關(guān)系、上下級關(guān)系而選用不同方式的表達已成為日本人常用語的一部分。
中國的禪宗文化在奈良時期傳入日本,與日本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經(jīng)過不斷地努力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為適應(yīng)自己國家的“日本禪”,很快就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成為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的支柱,對日本語言文化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1]日本的禪宗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和、敬”?!昂汀迸c“敬”代表人和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日語語言表達深受這種禪宗思想的影響,以和為貴,對長輩上級使用敬語,即使是平輩之間語言表達也很委婉含蓄,習慣省略用法,不直接拒絕別人,彼此之間心平氣和,這與禪宗“不立文字” “以心傳心”的宗旨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在中國儒教思想和禪宗文化的影響下,在以和為貴、以心傳心、朦朧審美以及內(nèi)外意識的影響下,日本的語言文化表達呈現(xiàn)出多樣獨特的特征,包括語言表達委婉、語言表達模糊、普遍使用敬語、表達習慣省略、表達方式多意。這些語言特征,體現(xiàn)了日本文化影響下日語委婉表達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