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亞萍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影響逐漸增大,越來越多的中國影片走向世界。其中記錄片是一種特殊的影視作品形式,在跨文化傳播方面,發(fā)揮著很重要的作用。與其他影視作品不同,記錄片用一種真實、不虛構的視角觀察和記錄生活。它通過展示國家自然風光或人文生活來傳播民族文化,樹立國家形象。因此,紀錄片的字幕翻譯要求準確嚴謹,應盡可能地貼近源語影片,將中國文化輸出去。本文試圖從生態(tài)翻譯學這一角度出發(fā),結合飲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字幕特點對其文化缺省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補償策略。
生態(tài)翻譯學是近十幾年翻譯學跨學科發(fā)展的突破性研究,其代表人物是胡庚申教授。該理論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結合具體的翻譯實踐理論,提出了翻譯的過程就是適應性選擇和選擇適應性相互交替、循環(huán)的過程。胡庚申教授指出,生態(tài)翻譯學就是“以譯者為主導,以文本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為宗旨,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對文本進行一致的選擇活動?!痹摾碚摰暮诵模悍g=適應+選擇。整體適應選擇程度包含三個方面:多維轉換程度、讀者反饋、譯者素質。其中,多維度轉換程度最終落實的核心,也就是要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這三個維度去適應翻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1]。
生態(tài)翻譯學主張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中心,決定“適應”和“選擇”的過程。譯者在面對兩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時候,不能生搬硬套,應協(xié)調源語與譯語在語法、語篇、語言風格等方面的平衡,也就是要求譯者在特定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做出適應性的選擇??傊鷳B(tài)翻譯學邁出了單純文本分析的世界,把考察翻譯行為提高到更宏觀的角度,從翻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出發(fā),對翻譯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行為進行分析、歸類和研究。生態(tài)翻譯學是一門新興的翻譯理論, 同時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
就紀錄片的字幕翻譯來說,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地不同于其他的文學或影視翻譯。因此,生態(tài)翻譯學對于其文化缺省的問題及補償都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字幕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視聽翻譯,不僅要意思準確,還要配合畫面有一定的音節(jié)韻律。由于字幕有其獨特的語言特點,有聆聽性、綜合性、瞬時性、通俗和無注性五大特點[2]。從表現(xiàn)形式看,字幕又受時間、空間、 任務和文化習俗多樣性的制約。字幕提供的信息是用來輔助影片的圖片與聲音,目的是幫助觀眾理解和接受影片信息。畫面結束的同時,字幕也結束。因此,字幕翻譯是不可逆的。
字幕的翻譯受三方面的制約:第一,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電視電腦屏幕的尺寸決定了字幕最多不宜超過兩行,而觀眾的閱讀速度又比聆聽解說詞的速度慢很多。第二,語言層面的制約。漢語是“意合”,句子松散,而英語是形合,句子結構嚴謹,這就導致表達同樣的意思,英文一般要比漢語句子長。第三,文化層面的制約。東西方語言存在差異,是因為文化、思維、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xiàn)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xiàn),以展現(xiàn)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fā)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紀錄片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與拍攝手法,決定了其字幕有真實性、綜合性等特點。因此,字幕翻譯中要在保留文化因素的同時,考慮表現(xiàn)形式,實現(xiàn)真正的跨文化交際。
文化缺省指在語言文化交流中,為了避免重復一些交流雙方都已經知道的信息,交際雙方都省略這些信息的行為。而這些信息多指人們在交際中,早已熟知的、共有的背景知識。在源語中,這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溝通方式。但是在翻譯活動中,由于文化差異,目的語讀者在源語語言中找不到相應的部分,從而無法理解源語作者的意思,這就產生了文化缺省的現(xiàn)象。在紀錄片字幕翻譯中,文化缺省表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歷史與人文典故、傳統(tǒng)風俗與習慣、俗語與習慣表達等。
文化缺省內容會影響觀眾的理解,導致跨文化行為失敗。因此,在翻譯實踐中,譯者需要對這些文化缺省的內容進行補償。在文化傳播類的紀錄片中,字幕中含有的文化因素會有很多,且出現(xiàn)的頻率高,同時文化缺省也容易在源語環(huán)境中被忽略。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目的語觀眾沒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譯者如何解決這個天然的文化屏障,就需要不同的翻譯策略。
胡庚申教授指出,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又指“譯境”,具體指能夠影響翻譯行為的多重要素的集合,包含翻譯主體、作者、譯者、讀者等。還有其他的外在條件,即有關的社會、自然、語言等背景。在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譯者受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如原文作者、譯文讀者或者當時的翻譯環(huán)境等。在面對各方的制約,譯者應適應環(huán)境,做出適當?shù)倪x擇[3]。
《舌尖上的中國》是2011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一部飲食類的紀錄片。從宏觀上來看,近年來中國經濟發(fā)展迅猛,經濟文化生活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想要了解這個有點神秘色彩的東方大國,同時,我們也急需要把中華文化推廣出去,擴大在海外的經濟文化影響力。該紀錄片以介紹全國各地美食的形式,旨在展示中華大地博大的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弘揚深厚的中華文明。 該紀錄片解說詞語言豐富、用詞講究、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強、內容樸實,貼近普通人的生活,涉及很多民俗和地域特色的習俗。
《舌尖》 中有大量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從語言維視角看,紀錄片的字幕語言有別于其他影視語言,是一種相對正式的書面語?!渡嗉狻返慕庹f詞中含有很多的四字成語與俗語等,語言豐富、重復而且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 如:千百年來,食物就這樣隨著人們的腳步不停遷徙,不斷流變。此句中“不停,不斷”就是相似而不同的詞組,讀起來有一種音韻美。但是在字幕翻譯中,受時空限制,譯者很難譯出源語觀眾能感受的語言美感。
從文化維視角看,紀錄片包含著大量的文化負載詞?!渡嗉狻分泻芏嗖嗣加胸S富的文化內涵,用比喻、聯(lián)想等手段把美好寓意、民俗、典故等附加于菜名上。如“百鳥歸巢”,象征吉祥、團聚。 “桃園三結義”它包含著中國人都熟知的歷史典故?!皷|坡肘子”這道菜,多數(shù)人不僅知道了它的來源,也了解其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如要把這幾道菜背后的文化也譯出來,恐怕字幕的空間和時間是肯定不夠的。
從交際維視角看,紀錄片有豐富的場景和簡單的人物來幫助譯語觀眾理解字幕,但是同時又受字幕本身所依存的技術環(huán)境的制約?!渡嗉狻分谐霈F(xiàn)的許多的菜名,如螞蟻上樹(重慶特色名菜,又名肉末粉條),一般從名字看不出來是用什么食材所做,但看到菜品之后,就會感嘆菜名取的實在是妙。在翻譯的時候,類似以寫意的方式來命名的菜名很難找到合適的翻譯方式。還有,全國各地的地名、長江中游等河流、各地著名的山川等地理名詞,在字幕翻譯中,相對應的文化缺省就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由于時空等的限制,往往就省略不譯了。
《舌尖》中出現(xiàn)的文化缺省,需要觀眾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和文化意識才能理解。由于缺乏相同的背景知識,目的語觀眾理解不了源語的文化內涵,造成理解障礙。如果對文化缺省現(xiàn)象處理不好,就會導致目的語觀眾對源語材料的錯誤解讀。因此,譯者要讓目的語觀眾理解、提高交際效率,就要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具體的翻譯方法進行文化補償。
文化補償,即用目的語手段為主,根據(jù)文本類型和翻譯目的,輔之以符合目的語規(guī)范的其他語言手段,對翻譯過程中潛在或發(fā)生的損失進行修復或彌補[4]68-70。
為了目的語觀眾能夠有效地解讀源語語篇,譯者在生態(tài)翻譯學的指導下,進行文化補償,即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進行整體文化的適應與選擇,應靈活地、自覺地選擇翻譯策略。常用的翻譯策略有:文化替換、文化保留、文化注釋和文化省略等方法。
文化替換指在譯語中找不到源語中的文化對等項,用譯語中有相同功能的詞來替代該文化負載詞。如肉夾饃-Chinese hamburger,酒神-god of wine。例如“桑拿天里,人們很難控制豆腐發(fā)酵的走向”。桑拿天特指三伏天又悶又熱,讓人渾身汗水外浸的天氣。本身這個詞就是外來詞,在這里直接回譯,后面再加days。譯語觀眾很快就能清楚明了這是個什么樣的氣候中做出來的食物。因此,這句解說詞譯做了We can’t control the fermentation of tofu in sauna days.
文化保留指當有些文化負載詞包含有傳統(tǒng)習俗等,可以把其文化含義的中心內容翻譯出來,加以保留,幫助譯語觀眾理解。如,彩禮-the betrothal gifts which are prepared by the bridegroom.
文化注解是提供文化信息很重要的方式,即通過加注解的方式,把要解釋的文化負載詞融合到譯文中去?!渡嗉狻飞辖榻B的菜名很多有極具中國傳統(tǒng)色彩或地方特色。如何在譯語環(huán)境中充分傳遞其字面意思,同時也傳播中國文化,就不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例如,中國傳統(tǒng)食物鍋貼、餛飩、 驢打滾等。如果采取音譯,就會讓目的語觀眾不知所云,也達不到傳遞中國文化的目的??梢圆扇∥幕⒔猓礉h語拼音在前,再加以英語解釋的策略。漢語拼音,簡單好記,有中國特色,而英語解釋能補充一定的信息,幫助目的語讀者了解這道菜的原材料、烹飪方法、口味等相關的中國文化。例如《主食的故事》中,黃饃饃的翻譯方法就是yellow momo 后又加了yellow steamed bun,是為了讓目的語觀眾知道這個黃饃饃,其實是一種發(fā)酵而成的有中國特色的主食。類似的還有很多。如,斤, jin, 加注1/2kilogram,肉粽子rouzongzi 加注 which i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and wrapped in reed leaves.
文化省略是源語文化詞語在影片中不占重要地位,可以省略不譯。 如 《舌尖》中解說詞“藕去皮,切成薄的連刀片,用筷子夾肉餡塞入藕內……”一句中, 筷子可以不譯。直接將用動詞“夾”譯出即可。 《舌尖》上, 還有這樣一句“才下舌尖,又上心間?!?這句解說詞套用了李清照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把美味縈繞在舌尖和心間的感覺描繪得淋漓盡致。在缺乏文化背景、無法獲得心理共鳴的情況下,為了讓目的語觀眾能理解,用deep in heart(內心深處)來解釋,也很恰當。
通過以上四種策略,在減少了由文化差異帶來理解障礙的同時,也使源語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播。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國文化也會繼續(xù)快速地走出去。作為文化交流橋梁的紀錄片,其字幕翻譯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省確實應得到足夠的重視。譯者應靈活地使用生態(tài)翻譯學的“整體適應性”理論,從三維出發(fā)最大程度對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進行補償, 促進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的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