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兆波
摘 要:魯迅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正是由于魯迅思想的深刻性、超時代性導致魯迅的文章難懂、難教,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學生的懵懵懂懂,語文教師自身的一知半解,遠不足以講好魯迅的文章,也無法挖掘魯迅文章的深刻內涵。作為語文教師研究文本是重要教學能力,也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現(xiàn)以部編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四課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作為切入點,進行深度文本分析,針對《故鄉(xiāng)》教學中常出現(xiàn)的教學問題提出相關教學建議。
關鍵詞:魯迅 《故鄉(xiāng)》 小說教學 部編版教材 中學語文教學 《故鄉(xiāng)》教學建議
1 引言
魯迅的作品一直以來就備受語文教材編者的關注,關于魯迅的作品是否應該編寫在語文教材里的問題也在學術界頗有爭議。錢理群教授曾說過,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xiāng)》以及《在酒樓上》、《孤獨者》等,是最富有魯迅氣氛的小說。[1]可見要讓中學生了解魯迅并體悟魯迅的小說文學風格必然要從《故鄉(xiāng)》這篇課文入手。
在日本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權威專家藤井省三表示,《故鄉(xiāng)》是被作為呼喚知識階級主導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現(xiàn)代化符號來被閱讀的。[2]也正說明了《故鄉(xiāng)》的價值并不僅僅局限于上世紀的舊中國,在如今其當代意義仍然是可以根據(jù)是時代的變化做出全新釋義的,這也正是《故鄉(xiāng)》一直存在于中學教材中的核心因素。
但是作為語文教師要如何將《故鄉(xiāng)》的深層現(xiàn)代化含義挖掘出來,并讓學生理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嘗試針對《故鄉(xiāng)》的寫作背景、小說主題、藝術特色等方面對《故鄉(xiāng)》進行深度文本分析,以便于語文教師挖掘該篇課文的核心教學價值,幫助語文教師學會更加透徹的理解魯迅小說的方法,把握好魯迅小說教學手段,助力中學語文教學,讓魯迅不再成為教師學生的共同難題。
2 《故鄉(xiāng)》文本分析
《故鄉(xiāng)》一文是魯迅在1921年1月創(chuàng)作,《故鄉(xiāng)》的首次發(fā)表是在《新青年》雜志第九卷第一號,后續(xù)收錄在《吶喊》短篇小說集中。部編版教材的課文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第一卷。魯迅被稱為“民族魂”,他的文章多有深邃的內涵與獨特的思想深度。
2.1 《故鄉(xiāng)》寫作背景
《故鄉(xiāng)》是魯迅在1919年回到紹興老家接自己的母親去到北平的這一段真實經(jīng)歷為背景的,故鄉(xiāng)日益殘破的光景以及故鄉(xiāng)的人民日漸凄苦的生活,這一系列變化,也是作者親身經(jīng)歷、親眼目睹的,面對這樣的故鄉(xiāng),昔日故鄉(xiāng)里的美好已然蹤跡全無。自古文人游子回鄉(xiāng),均是歌頌故鄉(xiāng)美好、表達思想之感,內心喜悅無以言表,但魯迅的故鄉(xiāng)卻全然不同,全文一股壓抑的氣息彌漫,凄涼之感油然而生。
最初魯迅對于《故鄉(xiāng)》最初發(fā)表的雜志《新青年》的態(tài)度并不熱情,其中緣由便是他對自己也沒有太大的期望,是處于一種悲觀主義的狀態(tài)的。魯迅在自己的文章中曾說到:《新青年》的編輯者卻一來一回的催,催幾回,我就做一篇,這里我必記得陳獨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說最著力的一個。[3]直到1917年,魯迅的師門好友錢玄同堅持對他的鼓勵和造訪才促使魯迅在五四文學革命時期全身心的投入到“戰(zhàn)斗”中去,由此在這段時間魯迅與錢玄同也結下了更為深厚的“戰(zhàn)友情”,《故鄉(xiāng)》的創(chuàng)作在魯迅投入“戰(zhàn)斗”之后,那么魯迅寫《故鄉(xiāng)》的目的是什么呢?周作人在其書中提到:“魯迅動手寫小說,其主要目的還是在要推倒封建社會與其道德,只是這回因為便利上使用了白話罷了。他對于文學革命贊成是不成問題的,只覺得這不如與思想革命結合,便無多大意義”。[4]由此可見,《故鄉(xiāng)》的創(chuàng)作目的還得將它放在“推倒封建社會與其道德”的這樣一個大框架里面去分析。
2.2 《故鄉(xiāng)》小說主題研究
《故鄉(xiāng)》是最能代表魯迅小說風格的篇目之一,在這篇小說中作者采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而沒有使用在五四時期最為流行的全知敘事視角,而第一人稱敘事恰好是最能達到清晰地表現(xiàn)小說主人公的心理變化,以及對閏土、楊二嫂等人變化的原因做模糊處理,留給讀者最大的想象空間,也將真正的思想主題隱藏起來,這也正是《故鄉(xiāng)》難懂的原因,更是魯迅難懂的根源。
《故鄉(xiāng)》自發(fā)表以來就備受矚目,對于其主題分析最具代表性的便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一是矛盾提出的“隔膜說”,二是林志浩所提出的“啟蒙主義思想”。
關于“隔膜說”是矛盾最先在其文章中提出:“我覺得這篇《故鄉(xiāng)》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與人中間的不了解——隔膜”。[5]在未見到閏土之前,魯迅心中那個童年時期的閏土形象躍然紙上,作者是多么懷念那個生機勃勃、血肉飽滿的閏土,閏土此刻便已成為作者回到家鄉(xiāng)最后的精神寄托,閏土也是作者眼前這個殘破的故鄉(xiāng)里唯一一縷希望??墒钱斪髡咭姷饺缃竦拈c土時,這個閏土卻也全然成為了這個社會、這個村子同化了的產(chǎn)物。在矛盾的提及的說法中可知,這堵障壁便可以看作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隔膜”,“隔膜說”是在人的心理學視角下進行分析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到了大部分學者的認同。
關于“啟蒙主義思想”的說法,則是在“隔膜說”提出許久并成熟后,才由林志浩提出的分析《故鄉(xiāng)》主題的另一個角度——社會論角度。林志浩提出: “《故鄉(xiāng)》的主題思想是相當豐富的、深刻的,所以用‘哀人生之隔膜一句話來概括《故鄉(xiāng)》的主題是不夠的, 也是不確切的, 它遠不足以表現(xiàn)這篇名著的全部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 也不足以充分證明魯迅‘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深意的啟蒙主義思想。[6]根據(jù)當時魯迅棄醫(yī)從文的自述,以及根據(jù)后人的大部分研究來看,魯迅的《故鄉(xiāng)》的主題思想的確應當是先包括啟蒙主義思想而后才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一說,魯迅提出的拯救國民性,在《故鄉(xiāng)》中也有所體現(xiàn),在故鄉(xiāng)中所見到的一個個麻木的人,作者正是要通過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喚醒當時奴性、麻木、封建的人民。
而《故鄉(xiāng)》的主題也應當隨《吶喊》小說集的大致主題具有一致性,正如周作人所說的魯迅作小說的目的即是“推倒封建社會與其道德”[7]一致。
2.3 《故鄉(xiāng)》小說藝術特色分析
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鼻祖,加上《故鄉(xiāng)》的經(jīng)典性,自《故鄉(xiāng)》發(fā)表以來,對故鄉(xiāng)進行分析、解讀的文章不勝枚舉,但對于藝術特色的分析則是相對籠統(tǒng)集中的分析魯迅的小說藝術特色。對于《故鄉(xiāng)》的藝術特色可以著重從人物形象、語言結構、寫作手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在人物的塑造上,魯迅采用典型化人物塑造手法,塑造出閏土、楊二嫂兩個經(jīng)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閏土的形象,深入人心。作者通過回憶往事展開對少年時候的閏土進行描述,那時候的閏土會罩鳥、撿貝殼、刺猹,是一個有著無窮無盡新鮮事的少年形象。成年閏土一聲“老爺”,更是將所有讀者對閏土的幻想和希望拍碎。然而閏土不僅僅是閏土,閏土的悲劇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閏土是廣大農(nóng)民階層的代表,閏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也是當時舊中國的悲劇。
在文章的語言結構方面,《故鄉(xiāng)》是典型的圓圈結構,魯迅巧妙穿插故事,使小說情節(jié)此起彼伏,使用凝練準確的語言,讓故事深入人心,引起當時無數(shù)五四學子的內心共鳴?;毓枢l(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故事發(fā)展以及水生和宏兒的關系,都在展現(xiàn)出一種無處可逃的絕望境地,但在結尾魯迅的落筆又展現(xiàn)出了亮色。這是魯迅對于當時的舊中國反封建道路所展現(xiàn)出的態(tài)度。
在寫作手法上,魯迅著重刻畫細節(jié)、使用白描,豐富的環(huán)境描寫以襯托故鄉(xiāng)殘敗凄涼、人民麻木封建,整篇小說都是處在“冷、灰、暗”這樣令人壓抑的基調上,只有在結尾才稍有亮色。白描、比喻在文中有多處使用,除了這樣的明喻,文章的暗喻、隱喻也大量使用。以閏土為代表的農(nóng)民還不知道是因為封建社會讓他們吃不上飯,還想著祈求上天,求神拜佛來換取如今的日子能夠好過些。
《故鄉(xiāng)》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正是魯迅所追求的反封建的啟蒙主義思想,是魯迅想要喚醒國民性的表現(xiàn)。
3 《故鄉(xiā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溫儒敏的書中提到:“據(jù)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8]這樣一句話不僅僅說明了魯迅的文章在中學生學習時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教學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魯迅的文章實在是太深奧了,就連老師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年齡十幾歲尚未無社會閱歷的中學呢?在《故鄉(xiāng)》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種:
3.1 教學時過于嚴肅化、僵化魯迅的形象
由于魯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確實處于神壇地位,但是當語文教師過度的在教學中強調魯迅的重要地位,則會嚴肅化、僵化魯迅的形象,在學生眼中魯迅成了不可觸碰的“神”,這樣的初步印象則會讓學生看到魯迅就望而卻步,從而減退了學生了解魯迅的欲望,也就對魯迅的文章初步就抱有“極度難懂”的印象。
3.2 魯迅所生活的時代與學生所處時代差距過大
魯迅生活的年代與當代中學生生活的年代的確相差甚遠,學生甚至教師難以理解魯迅的復雜情感也是正常現(xiàn)象,甚至魯迅自己也曾坦言,沒有一定的社會生活閱歷的人是無法讀懂他的文章的。但是為何如今我們仍然要大量的學習魯迅的文章呢?雷納表示,研究《故鄉(xiāng)》是致力于理解其對于不同時代不同讀者所帶來的意義及其背后所參照的“某種價值體系”(Scheme of values)。[9]由此可知,魯迅的《故鄉(xiāng)》為何會在日本、新加坡都被編寫進教材里,正是因為《故鄉(xiāng)》的經(jīng)典性,使它不僅在魯迅生活的民國時期有深刻的內涵意義,將其放到如今,仍可以通過新的視角發(fā)掘《故鄉(xiāng)》新的價值。
3.3 對《故鄉(xiāng)》的教學未能發(fā)散到魯迅的其他作品中去
對于《故鄉(xiāng)》的教學中存在的未能拓展到閱讀魯迅其他小說上去的問題,其實在其他的課文教學中也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溫儒敏則表示,編寫部編版語文教材正在嘗試突破閱讀局限于語文教材的問題,在教材的編寫時就注重采用“1+X”的整體框架,強調精讀課文的教學重點在于要教會學生閱讀該種類的文章的方法,教師在教授完精讀課文后,再通過書本上的“閱讀連接”欄目,引導學生將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在每個單元的結束部分還加入“綜合性學習”欄目,嘗試打破學科之間的壁障,將語文學習中融入書法、科學、美術、地理、歷史等一系列學科知識,致力于創(chuàng)建開且具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對于在《故鄉(xiāng)》中存在的以上幾個教學問題,要進行解決對語文教師的素質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自己的專業(yè)成長,跟隨課本去閱讀相關景點篇目,則是最佳的增長語文教師文學素養(yǎng)的方法。
4 《故鄉(xiāng)》教學建議
《故鄉(xiāng)》難教,但也有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在2004 年在南京師大附中,錢理群先生給中學生上魯迅作品選修課時,也創(chuàng)造了奇觀:他以問題為導引,閱讀了大量與問題相關的魯迅作品,注意了教法,信手拈來,精彩紛呈。[11]對于普通的語文教師,在《故鄉(xiāng)》的教學中,可以做什么樣的努力呢?
4.1 教學中的魯迅形象應當平?;皇前阉┰谏駢?/p>
《故鄉(xiāng)》教學客觀上存在一定的難度,語文教師不能回避《故鄉(xiāng)》教學中的問題,直面面對才會解決更多的問題。而對于魯迅的形象應當做平常化處理,拋去光環(huán)將魯迅看做是一個平常的作家,會讓學生從心理上更加貼近魯迅,增加對魯迅的喜歡,激發(fā)學生了解魯迅的興趣,反而會讓學生忘卻“魯迅難”的心理,這樣對于《故鄉(xiāng)》的教學也就如魚得水。另外,現(xiàn)在的中學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越是在教學中把魯迅供于神壇之上,越是引起學生的反抗心理,教學過程也會受到嚴重的阻礙。
4.2 立足《故鄉(xiāng)》寫作背景,側重寫作背景介紹
在《故鄉(xiāng)》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像專家一樣閱讀和研究。[12]只有語文教師深入透徹的了解魯迅,了解《故鄉(xiāng)》才有教好《故鄉(xiāng)》的可能性,不僅是面對魯迅的文本,在面對所有的教材文本時,語文教師要將自己擺在研究者的角度去對待文本,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不僅能夠講課文教好,還能成長為一位研究型的教師,而研究型教師正是目前中小學中最為缺少的語文教師類型。面對《故鄉(xiāng)》,魯迅的寫作背景顯得尤為重要,不了解當時的舊中國處在怎樣的危難中,就無法理解閏土的形象為什么會產(chǎn)生如此大的變化,也無法理解當時的人民處在怎樣的水深火熱中,更無法明白魯迅的思想深度是怎樣遠遠超越同時期的作家。
4.3 融匯魯迅其他小說作品到教學中,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針對部編版的語文教材,《故鄉(xiāng)》被編在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個單元是小說主題,要求學生學習本單元后,學習梳理小說情節(jié),試著從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結合自己生活經(jīng)歷總結小說主題。顯然這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在于教會學生閱讀分析小說的方法,并且引起學生對于小說閱讀的興趣,拓展課外閱讀,那么在《故鄉(xiāng)》教學結束后,就可以再進行一次魯迅小說群文閱讀的主題課,選取八年級下冊的《社戲》和九年級下冊的《孔乙己》與《故鄉(xiāng)》組成群文,再一次鞏固小說閱讀的方法,將三篇選自《吶喊》小說集的課文組合起來進行學習,也更加加深學生對魯迅小說的印象,激發(fā)學生對魯迅小說的閱讀興趣,進而提出《吶喊》小說集,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小說集的閱讀。
5 結語
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永垂不朽的,對于魯迅的文章也是必然要編寫在教材中,對于語文教師而言,不僅要把魯迅融入語文教學中去,更要將魯迅的小說教的精彩、教的生動。對于《故鄉(xiāng)》這篇文章,是最具有魯迅氣息的小說之一,在中學語文的小說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故鄉(xiāng)》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對《故鄉(xiāng)》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夠幫助語文教師進行該小說的教學提供靈感與方向,然而魯迅小說意味深長,即使到如今已至百年,卻仍然有其現(xiàn)代意義,對《故鄉(xiāng)》的研究會繼續(xù),對魯迅的研究也會繼續(xù),魯迅乃當之不愧“民族魂”。
項目課題(學校的小項目):貴州師范大學-遵義師范學院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 科研基金:《故鄉(xiāng)》文本分析及其教學建議。
參考文獻:
[1] 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1頁.
[2] 藤井省三.魯迅《故鄉(xiāng)》閱讀史——現(xiàn)代中國的文學空間[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 魯迅.魯迅全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7] 周作人.魯迅小說里的人物[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
[5] 茅盾.評四五月的創(chuàng)作[J].小說月報.1921,12(8).
[6] 林志浩.談《故鄉(xiāng)》的主題思想——與安永興同志商榷[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4).
[8] 溫儒敏,趙祖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題研究(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頁.2013.08
[9] [美]雷納·韋勒克,奧·沃倫.文學理論[M].第4頁,劉象愚;邢培明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年.
[10] 于漪.我和語文教育[M].第45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 錢理群,孫紹振.對話語文[M].第218—236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 朱建軍.魯迅《故鄉(xiāng)》綜述:閱讀、研究與深度學習[J].中學語文教學.2014年: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