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娟
摘要:在今天這個越來越復雜的現(xiàn)代社會,各行各業(yè)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各領域對人才的要求不再拘泥于其文化知識的積累,更多的則是重視其道德品質方面的綜合素質,而作為一門非?;A的學科,語文包含著各個學科的知識,內容涉及十分廣泛,這門課程貫穿于一個人學習生涯的整個過程。因此,在中學階段,語文也應成為語文教師整合德育知識,提高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建設,促進學生德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本人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結合語文道德知識和道德觀念采集等方面,簡要分析如何在語文教育中實施道德教育。
關鍵詞:中學語文;德育滲透;德育素材
前言
伴隨著新課標的改革與實施,中學教育領域也在從素質教育與實踐能力兩個方面不斷深化與改革教學內容。中學教育階段學校與教師最主要的教育內容與方向是中學生道德教育的提升與引導,要引導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引導其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感及素質。
一、德育內涵
斯賓塞在《教育論》一書中將教育分成三個層次,其中便誕生了“德育”這一內容,這也是近代德育思想的最早期源頭。20世紀30年代左右,德育思想教育思想開始受到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從20世紀30年代到現(xiàn)在,德育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德育是道德教育;第二階段,德育是思政教育;第三階段,“德育是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由“德育是社會意識和個人心理教育”過渡轉變。
而筆者認為道德教育實質上就是對人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教育,何為“德”,即“德性”,通俗來說是人類社會的各種人倫、各種規(guī)范。而德育即是“針對德性的教育”也就是說,要通過各種手段把道德修養(yǎng)在個人內部進行內化,從而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實踐能力等各個層面實現(xiàn)道德素質的提高。本人認為,語文教材中蘊含了大量的德育教育資源,而結合此特點,把德育教育納入到中學語文教育之中,應當是當下中學語文教師都應該切實去施行的。
二、基于德育滲透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策略
1緊密結合教材,挖掘語文的內涵
語文這一學科的內涵可以說是浩如煙海,正確的引導與啟發(fā)可令人獲益良多。數千年的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蘊藏著無窮智慧,能對人產生無窮啟發(fā)。教師可通過對教材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發(fā)掘,使學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悄然生長,從而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觀念。通過對語言的理解和發(fā)展,使他們了解到語言學習的意義。語文的迷人之處,并不只是一行行固化的字句,更在于一句句充滿感情的感慨。在領略了優(yōu)秀的人文精神和哲理之后,更能體會到文學的韻味和學問的力量。
以劉禹錫《陋室銘》為例,教師在講授相關知識點之后,可以對劉禹錫的生平進行拓展,使學生對《陋室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特別文章結尾那句“何陋之有?”作者在其思想層次境界,體現(xiàn)了其以古賢人為目標,不斷進取、追求精神充實的心態(tài)。這樣的崇高精神,是每個學習者都應當擁有的。以此讓學生了解到語文中所蘊藏著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并且都是其自身所必須去繼續(xù)發(fā)掘和汲取的。
2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提升文學素養(yǎng)
語文與閱讀相伴而生。道德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健全人格,而閱讀是培養(yǎng)一個人其綜合視野和健全人格的一個主要途徑。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從古至今都是圣賢們了解世界、發(fā)展自我的重要方式,閱讀者可以從讀書的過程中明確自我,可跨國時間及空間的局限性,以感受到人世百態(tài)。同時,閱讀還可以成為語文的一種養(yǎng)料,它可以讓語文學習變得豐富多彩,在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因此,以閱讀為基礎強化學生的綜合積累,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形成良好個性,是我國中學德育工作的需要。
譬如,老師可以專門設立讀書角,讓學生去看一些經典作品,如,在學習曹操《觀滄?!返臅r候,可推薦學生去看《三國演義》之類的相關經典名著。通過對經典作品的學習,讓同學們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而這也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所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途徑。
3注重作文教育,推動中學生抒發(fā)情感
在整個語文教育進程中,作文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而作文同樣也是針對初中生開展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習作大多源自生活需要,其主題必須與之對應,其目標清楚、方向明確,再加之以日常生活、學習、娛樂為習作素材,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極容易激發(fā)初中生習作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舉例來說,教師可以把城市環(huán)境問題當作一個命題習作,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從環(huán)境保護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當前城市環(huán)境保護的現(xiàn)狀以及如何改善城市環(huán)境問題等方面入手去進行文章創(chuàng)作。我們都知道,中國一直把環(huán)保作為一項重點發(fā)展的策略,這同樣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新一輪的課標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將環(huán)境教育融入到作文的教學之中,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而通過針對環(huán)境問題的習作訓練,學生在查找數據資料,思考解決途徑的時候,便會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對于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因此也能夠積極投入到日常生活的環(huán)境保護中去。
4基于教師言行的德育滲透
中學生生性相對活潑、想象力與思維能力都較為活躍,這時期的他們對外界未知事物都有強烈的探索欲、求知欲,他們會習慣性模仿自己覺得值得模仿的人。而常與學生相伴的教師通常也是學生的偶像和榜樣,老師的行為特點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有些學生會通過各種途徑模仿教師的言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自身素質、注意自身舉止,要做到言行一致方能言傳身教,如此才能為學生樹立一個“光輝”的學習模范。
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語文學科文字較為繁多、課文較為冗長,而中學生生性活潑,未曾受過太多束縛,時常會有學生在上課期間開小差、打瞌睡、交頭接耳或者神游天外,這不可避免的造成課堂秩序紊亂,課堂氣氛低迷。而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則更應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一昧的指責,應調整心態(tài),用一種更輕松、更幽默的語調解決這個問題,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與立場上去思考,用積極的言行去維護其自尊,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積極態(tài)度,并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這不但影響了自己的學習,還影響了他人的學習,從而讓他們對自身言行進行規(guī)范與端正。
結語
總而言之,一切學科的教育都包含有其獨特道德思想,道德教育是新時代教師職業(yè)應深入探究并實施的一項主要內容,培養(yǎng)中學生的德育品質也是全體教師的責任和目標。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紛繁的現(xiàn)代社會,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社會各界對人才的要求不再僅限于紙面知識的積累,更多的則是重視其道德品質方面的綜合素質,在這種情況下,中學各學科的德育化不可避免,這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的要求,更是學生自身學習成長的要求。而如何將德育教育滲入語文教學中,讓道德教育和語文知識進行完美結合,則是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進行深入思考的。
參考文獻:
[1]覃曉芳.品語悟理以情感人——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科學咨詢,2021(2):296.
[2]虎海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初中語文德育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40):43-44.
[3]姚永寧.初中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結合的探究[J].新課程,2021(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