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仁 魯彩蘋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把“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到各門專業(yè)課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發(fā)揮育人合力,形成協(xié)同效應”。應用文寫作與思政教育密不可分,高校教師可引導大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內(nèi)化為德性和素養(yǎng),文章從高校應用文寫作教學概況、應用文寫作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以及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應用文教學探索這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大學;應用文寫作;“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9—0020—03
《大學》開篇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惫湃嗽缇腕w悟到了教育的作用。最大境界的教育即“大學”,在于使人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芭囵B(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始終是高校教育要解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明了方向,強調(diào)要把“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到各門專業(yè)課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發(fā)揮育人合力,形成協(xié)同效應”。筆者從事高校應用文寫作教學,深知寫作能力對于學生深入學習、尋求職業(yè)發(fā)展、認識社會、探究世界奧秘等諸多方面的重要性。然而,即便應用文寫作課程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如此重要,不少學生依然提不起寫作的興趣,教師的課堂也往往表現(xiàn)出索然無味、照本宣科的無奈現(xiàn)狀。對此,筆者從高效應用文寫作教學概況、應用文寫作中“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及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應用文教學探索這三個方面具體闡述如下:
1.教學內(nèi)容。廣義的應用文寫作教學包括公務文書、事務文書、禮儀文書、宣傳文書等,其中公務文書是教學的重中之重。由于應用文寫作自身的一些特點,內(nèi)容具有結構的程式化、格式的規(guī)范性、語言的模式化等,如,給學生教公務文書,2012年中辦和國辦聯(lián)合發(fā)文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條例》中明確規(guī)定,黨政公文一共15種,包括決定、決議、命令、報告、請示、通知、通報、函等。這些文種都是通過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規(guī)定的,因此,教學內(nèi)容沒有任何自由發(fā)揮的余地。同理,事務文書、禮儀文書等教學內(nèi)容皆是如此。
2.教學流程。傳統(tǒng)應用文寫作教學流程如下:首先,教師教授理論知識,具體介紹文種的適用范圍和特點。其次,講解文種的結構格式規(guī)范。再次,分析范文,理解該文種在內(nèi)容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適用范圍,感受該文種開頭、主體、結尾部分各自表現(xiàn)出來的規(guī)范性和程式化,體會應用文語言的模式化特點。然后,指導學生撰寫相應文種習作。由于應用文書大多篇幅短小,學生多數(shù)可以在課堂完成。最后,教師評價學生習作,總結歸納學生的學情、應該注意的要點、常犯的錯誤之類。如此,一堂課便算是有始有終,成功結束。從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流程來說并無不妥,但總是讓師生有一種沉悶無趣之感。
3.常用教學方法。應用文寫作教學方法無非就是以下幾種教學方式:啟發(fā)式和對比式教學,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各種類型的應用文書的適用范圍、特點以及寫作要點等,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或者采用講授法、案例分析法,在課堂上通過講解教師精選的各種文書的例子,使學生更為形象直觀地理解各類文書的寫作規(guī)范;或者將探究式和實踐訓練法相結合,教師精講理論,示范案例的最終目的在于讓學生真正掌握相關文書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或者將啟發(fā)式、探究式和實踐訓練法相結合,旨在通過對比、分析相似相關文種案例,引導、啟發(fā)學生理解、掌握相關文種的寫作和應用,如通知和通告、報告和請示、計劃和總結等的對比分析。應用文寫作的教學方法,大多就是以上幾種。
中國自古就有“文以載道”的文章價值理論。簡言之,應用文寫作教學不應僅僅教給學生這一文體寫作的相關知識,還應該浸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1.通過應用文寫作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使命感。一名合格的大學畢業(yè)生必須具備優(yōu)秀的文字鑒別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收獲更高的人生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用更宏觀的視野看待自己的工作。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以來都有一種家國情懷[1]。每一個彪炳史冊的文人,諸如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憂國憂民、胸懷天下都是其寫作的精神內(nèi)核。我國是一個文章大國,應用文書的發(fā)展和文學史一樣燦爛。最早的應用文《卜辭》見于35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jīng)濟情況。中國是禮儀之邦,到了西周時期,周人比商人更加重視禮制,于是迎來了青銅器銘文的大發(fā)展,隨之銘文的內(nèi)容也變得豐富多彩。魏晉時期有專人開始研究應用文的寫作特點。應用文的概念是由清朝的劉熙載在《藝概·文概》提出,并且指出了應用文重實用和有行文方向之分的特點[2]。由此可見,應用文的歷史悠久和其對于促進社會發(fā)展、記錄歷史變革的重要意義。我國的應用文寫作史如此輝煌,學生應提起寫作應用文的興趣,并真正意識到:學好應用文,不僅是個人生存發(fā)展的需要,更是歷史和時代的召喚。
2.通過應用文寫作教學,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苯逃姨招兄倪@句話直截了當?shù)氐莱隽私逃蛯懽鞯膶嵸|(zhì)。大學生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石,社會建設的棟梁。一名合格的大學畢業(yè)生不僅要具有專業(yè)的知識素養(yǎng),更要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而這種思想政治素質(zhì)最直觀的表現(xiàn)就是要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一種尋求國家發(fā)展和出路的社會責任感。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也是一種胸懷天下的社會責任感。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更是一種和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樣的社會責任感。《大學》中講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焙喲灾鳛橐粋€受教育的人,學習的終極意義不外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因為我國自古就有如此宏大的教育目標,無數(shù)文人先賢以天下為己任,所以在每一次民族和國家危難之際,如岳飛、文天祥身先士卒,身體力行。在社會動蕩,民不聊生之際,如蘇軾、王安石,尋求變法,謀求出路。他們不僅給歷史增添了色彩,更為后輩子孫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諸葛亮的《出師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等等,作為應用文書的典范,無不充盈著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中華民族曲折的發(fā)展史上,正因為這份可貴的社會責任感,才使得我們的祖國和民族百折不撓,一路向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當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各文種的適用范圍、注意事項,還要分析范文、欣賞范文,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挖掘每個文種背后所體現(xiàn)出來的行文者的政治素質(zhì)、職業(yè)素養(yǎng)和社會擔當。
3.通過應用文寫作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感。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如何深入挖掘各個文種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和德育功能呢?所謂:“言為心聲,書為心畫?!边@些文化價值和道德理念都深深地蘊藏在各類應用文書的適用范圍和字里行間,作為大學教師,很有必要挖掘其中的奧義,從而夯實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之基[3]。
1.講解應用文發(fā)展歷史,引導學生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西周春秋時期,我國初始的公文種類較少。后來,由于國事的繁雜、禮儀的周全,加之封建等級觀念的森嚴,公文種類逐漸多起來。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公文在工作實踐中的需要,公文文種的用途及適用范圍都發(fā)生了變化,形成了公文處理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歷史過程。
結合具體的文種內(nèi)容,在上述應用文發(fā)展歷史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國家禮樂、官職、民生制度的發(fā)展、改革和演進的歷史,是一個民族為了生存、發(fā)展而不懈努力的歷史。中國近代應用文書記載著中國人民屈辱的歷史,也記載著華夏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尤其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公文的一系列變化演進,不僅反映了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還反映出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工作的科學性、管理的制度化、行文的規(guī)范化。從中學生一定會深深感受到,我們的祖國能有今天的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yè),是離不開黨的領導和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的。
2.闡述文種的內(nèi)涵和外延,幫助學生樹立職業(yè)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應用文書是為了“應”付生活,“用”于實務的“文”章。尤其是黨政公文,是黨政機關實施領導、旅行職能、處理公務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規(guī)范的文書。以講解公文的行文規(guī)則為例,關于報告和請示的一條行文規(guī)則為:“行文關系根據(jù)隸屬關系和職權范圍確定,一般不得越級請示和報告?!苯處煂@一點的闡述就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職業(yè)道路上樹立很好的做事準則。因此,大學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還要挖掘出不被學生了解和重視的職場規(guī)則,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職業(yè)精神[4]。
總之,我國有一條古訓“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直截了當?shù)氐莱隽艘粋€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將來從事什么行業(yè),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是最基本的,因為“三觀”影響著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教育界也有“德育為先”的科學論斷,而在應用文寫作教學當中,我們要分析各個文種的經(jīng)典案例,多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將教書和育人比較完美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宋)朱熹.四書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清)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路德慶.普通寫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尉天驕主編.基礎寫作教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