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時期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推進,“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被提出,其重要性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認同。正所謂“樹人先樹品,立人先立德”,只有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深入貫徹立德樹人的宗旨,加大德育教育力度,方能為學生群體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促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诖?,文章將在簡要分析立德樹人策略必要性的基礎上,闡述新時期農村地區(qū)小學生立德樹人的策略方法,以期對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新時期;農村小學;立德樹人;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3-0013-04
一、 引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被反復提及,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對此展開研究探討,肯定立德樹人工作的必要性??陀^來說,當前階段農村地區(qū)小學教育中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學生家庭教育缺席,德育教育缺乏系統(tǒng)性。在這一背景下,學生有一定概率在成長和生活過程中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襲,形成不健康的價值觀。所以,廣大農村小學教師必須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理念,在教學活動中融入立德樹人的德育教育內容,讓立德樹人成為教學活動的主旋律,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
二、 農村小學立德樹人策略的必要性
(一)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
如果將教師的工作總結為教書育人,教書是指向學生傳授學科理論知識,而育人則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小學時期屬于基礎教育階段,該時期學生正處于思想價值觀念初步成型、智慧思維飛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此時若忽略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那么極有可能會培養(yǎng)出成績優(yōu)異但存在原則問題的學生,這不符合社會人才培養(yǎng)要求,甚至可能會對社會的建設起到反作用。所以,成功的基礎教育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德育教育基礎上,小學教師必須以身作則,以規(guī)范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典范,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讓愛國、誠信等良好美德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二)健全學生人格
近年來,在國家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農村教育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果,學校方面的教師資源、基礎設施資源短缺等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問題仍舊較為突出,學生家長外出務工,學生普遍由爺爺奶奶帶大,而老一輩人對孩子大多處于放養(yǎng)狀態(tài),不會對孩子的成長動態(tài)過于干預。在這一背景下,有部分學生將內心封閉起來,沉默寡言,缺乏生活動力;也有部分學生難以抵御新鮮事物的誘惑,沉迷于電子游戲,無心學習。歸根結底,這是由家庭教育的缺席所引起的,長此以往將會致使學生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對這部分學生,教師絕對不能輕言放棄,而應該基于立德樹人宗旨,制訂更加科學的教育目標和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增加人格教育內容,悉心關懷學生成長生活,耐心呵護學生健康成長,從而幫助他們積極樂觀地面對成長生活。
(三)推動素質教育進程
立德樹人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主題,同時也是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核心基礎。在大力推崇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認識到立德樹人對整個素質教育進程的影響,高度重視德育教育、理論教學以及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良,在日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將學生培養(yǎng)成有文化、有思想且遵紀守法的高素質人才。
三、 新時期農村小學生立德樹人策略方法
為高效率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農村地區(qū)小學教師必須找準方法,從而使得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立德樹人教育的受益者,推動班級整體建設。具體來說,農村小學立德樹人策略方法涵蓋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樹立班風和學風
班風和學風實際上代表的是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環(huán)境,其具體表現為班級成員的言行習慣。一般情況下,好的班風可以督促學生積極進取、友愛同學,最終將積極的影響擴散至班級的各個角落,影響著班級的每一個個體。所以,小學教師始終高度重視班級形象的建設。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教師需要再接再厲,繼續(xù)將班風建設和學風建設作為立德樹人的第一步。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敦促學生形成良好的聽課習慣、讀書習慣、作業(yè)習慣,確保學生可以遵守班級的規(guī)章制度,維持班級風紀。其次,小學階段是學生夯實理論知識基礎的時期,雖然現階段提倡快樂學習,但教師也不能絕對否定考試的價值意義。調查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對考試存在畏懼心理,甚至將其視作洪水猛獸,這種錯誤的心理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后期學習和進步。所以,在學風和班風建設階段,教師要重點關注考試的宣傳與鼓勵工作。在考試之前鼓舞學生信心,在考試之后勸誡學生戒驕戒躁,做好考試總結及新目標制定工作。再次,學生之間個體差異客觀存在,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容易因為一些小矛盾而暴發(fā)問題,教師應立足班級和諧,提倡學生友愛同學,凝聚班級力量,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樹立作為班級小主人翁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最后。任何一個班級都可能存在相對意義上的后進生,而后進生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師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不同原因的后進生展開針對性的幫扶工作,避免學生自我放棄,產生厭學心理。比如,對偏科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教師可以在班級內組織“一幫一帶”的幫扶模式,為學生提供進步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奮發(fā)圖強、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二)弘揚優(yōu)秀家教文化
在踐行立德樹人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弘揚優(yōu)秀家教文化,充分發(fā)揮家教、家風對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在我國傳統(tǒng)家教中,以孝悌、養(yǎng)德、勤儉等為代表的優(yōu)秀家教文化傳承千年而不過時。因此,幼兒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帶領學生學習一些反映正確道德習慣的歌謠,對幼兒展開思想啟蒙教育,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首先,幼兒園方面可以發(fā)起“大手拉小手——延傳家訓”,提倡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弟子規(guī)》《顏氏家訓》等,并根據每一家的特色形成積極向上的家規(guī),促使幼兒自小明白“尊敬師長、友愛同學”“言必信,行必果”“他人財物不妄動”等道理,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禮儀和習慣。與此同時,在弘揚優(yōu)秀家教文化的過程中,家長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示范引領作用,自覺規(guī)范自身言行。其次,幼兒園方面可以抓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紀念日等契機,弘揚優(yōu)秀的家風,如清明祭祖掃墓、重陽敬老愛老,從而讓孩子自小樹立知孝敬長的正確意識,培養(yǎng)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優(yōu)秀家教文化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后,園校方面可以組織幼兒和家長一起參與家教文化宣揚活動,鼓勵幼兒介紹自己的家風、家訓,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素質。
(三)落實愛國主義教育
在踐行立德樹人教育宗旨的過程中,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貫徹始終。對于學生來說,家國情懷不僅僅是對祖國、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同時也是一種博大的胸襟,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以及對社會發(fā)展的責任意識。而之所以強調愛國主義教育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的重要性,主要是源于以下兩方面:其一,愛國主義教育具有較高的兼容性,涉及大量教育資源以及多種教育手段的應用,可以為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的推進提供驅動力。其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其教育效果覆蓋了千家萬戶以及社會的各個角落,是構建和諧穩(wěn)定社會的潛在要求。而在為農村地區(qū)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必須實事求是,充分挖掘身邊的德育教育資源。首先,教師不能空泛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應該從學生的成長和生活環(huán)境出發(fā),讓學生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和親人,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激發(fā)學生對家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并將這種心理延伸至學習中,為學生的家國情懷建立框架。其次,學校方面應組織學生開展生活教育,通過演講比賽、校園活動等引導學生體會人生的意義,感受生命的可貴。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與愛國主義相關的影片以及社會上的先鋒模范報道,讓先進的思想和家國情懷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學生的內心。除此以外,網絡在鄉(xiāng)村地區(qū)已經普及,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無法抵抗新鮮事物的誘惑,沉迷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同時思想受到網上不良思潮的侵蝕,陷入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利己主義。所以,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甄別優(yōu)秀文化與不良文化,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四)建立幼兒互助小組
絕大多數幼兒在進入幼兒園的初級階段,都會體現出不同程度的不適應性,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會令其感到緊張、焦慮。所以,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互助小組來提升幼兒對陌生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鼓勵幼兒在團隊合作中學會分享、互助,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對班級中的幼兒進行分組,要求每個小組的幼兒共同商討小組名稱、口號、成長目標,并推選出一名小組長,初步形成小組意識,形成良好的種類氛圍。其次,在初始學習階段,幼兒可能并不具備規(guī)則意識和組織意識,在與其他小朋友的溝通和交流中可能會存在分歧和爭吵,這是幼兒發(fā)展中一種極其正常的現象。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小組游戲活動來培養(yǎng)幼兒的團隊意識和紀律意識,在活動之前宣讀小組的口號和成長目標,并在活動中提升幼兒對小組的認同感和小組榮譽感,避免幼兒產生孤獨感。最后,當各個小組基本成型之后,教師可以為各個小組劃分游戲任務,鼓勵各個小組的成員展開促進性的互動,自覺承擔起相應的任務,并建立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值得注意的是,幼兒之間的矛盾沖突可能不可避免,教師應注意在沖突發(fā)生之時進行有效調和,引導幼兒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尊重理解,促使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完善立德樹人教學機制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幼兒園教師是幼兒的啟蒙教師,其言行舉止將會在幼兒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幼兒的終身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立足幼兒的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將立德樹人教育融入系列教學活動中,推動完善的立德樹人教學機制的建立。首先,學校方面需要展開教師培訓,并定期開展德育教學評比,建立教學檔案,確保教師真正從意識形態(tài)方面認識到立德樹人教育的必要性。其次,教師必須嚴格踐行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根據幼兒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做出正確的引導和示范,實現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維度目標。比如,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為幼兒講解蘊含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讓幼兒在故事的熏陶與指引下樹立理想、端正態(tài)度。再次,幼兒園方面需要分別推進課程德育、校園文化建設以及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協同育人作用,開展全面的立德樹人工作。最后,幼兒教師需要關注幼兒的內心世界,關心幼兒的學習和成長,對學生展開人文關懷,提倡幼兒發(fā)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學會分享快樂、創(chuàng)造幸福,為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氛圍。
(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對于農村地區(qū)小學來說,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農村廣袤的田野上,學生可以通過勞動來鍛煉身體,同時感受家長的不易;而在社區(qū)服務中,學生可以近距離地去感受社會正能量并成為社會正能量的傳遞者,實現個人價值,這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具有長遠意義。所以,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首先要做好理論教學工作,向學生灌輸中華傳統(tǒng)美德,鼓勵學生充當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者。而在寒暑假以及其他課余時間,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特殊的小任務,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家人分擔家庭勞動和田地勞動等。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為班級內全體學生印發(fā)體驗記錄冊,要求學生記錄自己參與家庭勞動以及田地勞動的具體經過及感悟,并要求家長配合記錄學生的日常表現以及成長足跡,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同時為學生與家長的密切溝通交流提供良好的契機,讓學生能夠近距離感受父母的辛勞,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地區(qū)的留守兒童現象仍然較為嚴重。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與學生家長取得溝通聯系,定期組織親子活動,讓家長來了解自家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軌跡,緩和親子關系,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后,農村小學的假期課業(yè)任務并不繁重,教師可以提倡學生充分利用假期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如調查搜集家鄉(xiāng)的民俗習慣,陪村中的留守老人聊聊天、說說話等,從而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七)落實“三立”教育
近年來,農村地區(qū)小學立德樹人教育的大致風向是“為國家立志,為社會立行,為個人立德”,即所謂的“三立”教育。在大量教育實踐中,該教育模式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道德品質提升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在落實“三立”教育的過程中,小學教師必須確保所有學生步伐一致,不要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具體來說,教師應該根據各地區(qū)的《學校德育指導手冊》要求,合理組織課內外活動,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引導學生獨立動手、合作探究,磨煉學生的意志,促進其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八)構建家校合作平臺
在小學立德樹人教育中,雖然教師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對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動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但僅靠教師單方面的力量必然無法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首先,教師必須爭取家長對立德樹人教育的配合,通過家校合作平臺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具體來說,教師應以通俗的方式向家長介紹立德樹人教育內容,即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從而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尤其是在學生的自理能力培養(yǎng)方面,家長應給予充足的配合,一步一步地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學校方面應該對德育教育資源進行統(tǒng)籌,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工作機制,并由教師定期向家長分享心理學以及教育學中的實用技巧,主動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幫助孩子共同分析并面對成長中的煩惱和難題,構建和諧融洽的親子關系。最后,考慮到農村地區(qū)部分學生的家長異地務工,他們日常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機會較為有限。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方面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組建家長委員會,并在平臺上開設課程學習、案例講解以及經驗交流的模塊,提倡廣大家長積極參與,了解自家孩子的成長動態(tài),學習豐富的教育知識,最終就孩子德育發(fā)展問題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四、 結語
綜上所述,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德育教育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備受關注。在教育資源相對稀缺的農村小學,小學教師有責任在學生成長的旅途中充當指路明燈,以自身為典范引導學生規(guī)范行為舉止,以愛國主義教育為載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多元化教學活動為途徑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為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尚榮.基于立德樹人的農村小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策略[J].文理導航(下旬),2021(5):1.
[2]楊翠琴.立德樹人理念下,農村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實踐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1(3):84.
[3]郭曉東,丁海燕.堅持立德樹人 全面促進農村小學生的生命成長[J].生活教育,2017(11):41-42,52.
作者簡介:楊萍(1983~),女,漢族,甘肅白銀人,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楊崖集鎮(zhèn)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