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名著是世界文學史中光芒璀璨的瑰寶,對于語文這門與文章息息相關的學科來說,名著的導讀與閱讀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長學生的眼界。而現(xiàn)目前,我國初中階段的名著閱讀教學中尚且存在諸多問題,而針對傳統(tǒng)中學語文“名著導讀”部分的教學,筆者結合《童年》《西游記》等經典作品,通過實施“專題式”項目化學習模式,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地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拓寬課程的范圍,并在此基礎上,為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相應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閱讀;項目化學習;核心素養(yǎng)
前言
隨著我國統(tǒng)編教科書的整體推進以及“整本閱讀”的呼吁,對中學語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名著導讀”則是這方面的一個難題。由于缺少整體的閱讀學習,缺少實際的實踐經驗,很難將其應用于課堂,加上教師自身對名作的熟悉程度參差不齊等諸多不利因素,使得“名著導讀”在實踐中很容易被忽視。名著的讀物對于中學生精神文化發(fā)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在培養(yǎng)其讀書習慣、養(yǎng)成讀書策略、提高讀書品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個矛盾的、具有爭議的焦點問題如何應對和化解?本文在課題學習的基礎上,對“路徑”和“戰(zhàn)略”的行為進行了探討。
一、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用項目化學習打開名著
從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審視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模式,可以看出:單一閱讀教學局限于文本、內容的狹窄,而在設置教學目的時,往往忽視了閱讀策略方法、高階思維、審美鑒賞等層次的教學目的。而整本教材的教學正好可以填補單一文本的缺失,成為實現(xiàn)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有效途徑。舉例來說,閱讀一本書所需的思想要比閱讀一篇文章復雜得多,因為篇幅有限,一篇文章中的角色形象常常較為簡明,而在整個故事中,特別是在長篇小說中,故事的內容復雜多變,角色在不同時期、不同事件中的表現(xiàn)也會不同,角色的態(tài)度也會非常多樣。這就需要同學們在不同的視角下,對人物進行多維的把握,分析情節(jié),辨證要旨,知人論事,以提高自己的視野和深刻的思維水平。
按照“PBL”課程中的“重構建”“高階促進低階”等理念和目的,本文對《童年》《西游記》等經典作品進行整本書閱讀PBL設計和實現(xiàn)。
舉例來說,在《童年》一書中,引導學生們給書中人物寫兩封信的主題來進行深入學習。從一開始到現(xiàn)在,學生的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從單純的“貼標簽”到學會了理解,學會了辨析,學會了辯證,不僅更加立體、豐富、生動,而且還具備了批判的思維能力,不局限于一個維度和一個評價,通過比較不同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明白了一本完整的書中的理解和評價,這與以往的單一文本相比,讓學生體會一種豐富的文化底蘊。
再以《西游記》為例,同學們在西游記的“新書發(fā)布會”中,從多個角度審視與重新認識書籍中人物的轉變與聯(lián)系?!拔蚩彰撎ビ洝毙聲〗M,它在深入探索孫悟空的同時,打破了以往對孫悟空的固有形象,從七個名稱的轉變中,發(fā)現(xiàn)了孫悟空個性的“變”和“不變”,創(chuàng)作出一部思想豐富、細節(jié)生動、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新書”。
以上兩種 PBL的探索性學習方式所能實現(xiàn)的理解與欣賞水平,其語言能力的對標程度以及整個教材的品讀內涵,都是單一文本材料難以支撐、無法企及的。這正是語文項目化教學的重要作用。
二、設計任務驅動,強化課堂變革
讀一本經典作品的重要性和價值是不容忽視的。但是,在實際中,由于受課時的制約,中學生對經典作品存在一定的距離,很難深入地進行深入的學習,甚至不想去看。這種對經典作品的解讀,要求我們對現(xiàn)存的課堂教育形式與方法進行重新思考。作為一門基本功,語言教學的內容是固定的《童年》的故事情節(jié)并不以其搞笑而出名,而且大家都知道《西游記》。教師所能做到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一條讓學生樂于進入的道路,讓學生參與到讀書中來,并展開一套刺激學生的學習行為。
項目化教學的發(fā)展與此課程創(chuàng)新的需求相吻合。PBL起源于杜威的教學實踐,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把 PBL作為一種系統(tǒng)化的教學方式,強調 PBL是一種對復雜、真實問題的探索,通過與已有的實踐聯(lián)系,使其獲得必要的知識與技巧。在專案教學中,我們必須把真正的動機問題展現(xiàn)給同學。這種驅動問題的設計非常關鍵。這是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過程,應該具有一個總體的延伸,有利于同學們逐步深入地挖掘和深入地領會其中的重點。同樣,該問題不應由課文來提供,應促使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推測、評價、歸納、提煉等方式來獲得閱讀方式和高級思考的技能。這讓學生有一種想要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目標。由于動機問題,學生們到學校里來閱讀將不會成為教師所安排的被動任務,而成為一種自我的學習體驗??傊?,本文試圖用“項目”作為一種“以任務為導向”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走出一段經典的“教育之旅”,從而觸發(fā)對傳統(tǒng)的“習作”模式的“解構”。
例如,《西游記》 PBL中的激勵任務是“吳承恩的理想”;“驅動”是學生閱讀“舊書(原書)”,以出版新書為目的,讓學生在原文中選擇“精讀和跳躍”章節(jié),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形成一部以《西游記》為研究對象的“衍生小說”。當這個激勵的任務被公布出來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會興奮起來,整個活動的所有人,包括新書、毛筆、道具、服裝,都是學生自己來做的。這兩個個案所展現(xiàn)的教學經驗與結果,是普通的普通語文課堂所不能提供和得到的。
綜合來看,經典作品的閱讀與項目化的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在“成果導向”的項目教學中,指導教師按照整個教材的閱讀價值取向進行頂層設計,打破常規(guī)與常規(guī)的惰性,實現(xiàn)“啟動工作一形成成果一優(yōu)化成果一展示成果一評價成果”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在完成整本書閱讀的同時,獲得新的語文學習驅動力和更強的語文課程素養(yǎng)動機,以及更深入的語文學科價值體系。課程的學習,必然會導致教室的轉變。學生走向舞臺,教師的角色轉變,變成了合作的研究人員。以上提到的《童年》《西游記》等經典作品的讀書會從一個方面說明:項目式的學習,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相互促進。
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語文者們學科來說,名著的閱讀教學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名著導讀模式,如何以專題式、項目化的模式最大化推動名著的導讀,則應該是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深入思考的。教師理應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去進行持續(xù)性的深入思考,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助力于學生在今后更為長遠、更為深入與廣泛的學習與發(fā)展中如魚得水。
參考文獻
[1]楊丹其.項目化學習:名著"讀中導"課型的有效途徑[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22(2):1-3.
[2]張賢臣.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初中名著閱讀路徑與策略[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1(7):61-64.
[3]魯國權.基于名著閱讀項目化學習設計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