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鵬 袁悅 惠慧 李思汗 王悅舟
【摘要】為了最大限度提升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實效性,本文通過具體論述電子技術課程互動式教學大綱改革創(chuàng)新的意義,并根據(jù)實際情況提出電子技術課程互動式教學大綱改革創(chuàng)新模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更加深入的理解電子技術課程的內容。
【關鍵詞】電子技術;互動式;教學大綱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人均受教育水平的增長,使得大學亦逐步由此前的精英教育演變?yōu)榱舜蟊娀逃?。不僅如此,因高校、普高的連年擴招,也使得如今的大學生數(shù)量亦較之過往有了大幅上漲。正是基于學生數(shù)量的激增卻未對生源質量予以嚴格控制,致使大部分學生并不具備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也因此而導致了教師的施教困難。教師無法掌控教學節(jié)奏,不僅影響教學質量,也將影響學生后續(xù)的深造及就業(yè)。對此,教師需務必采取有效教學方法來規(guī)避以上問題的發(fā)生。那么怎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良好的教學成效并避免上述問題的發(fā)生呢?筆者認為,互動式教學當屬其中之一。
一、電子技術課程互動式教學大綱改革創(chuàng)新的意義
就傳統(tǒng)教學而言,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專心聽課且期間不可互相探討,至于在教師授課途中隨意提問更是被視為教學大忌。雖此授課方式凸顯出了學習的嚴肅性,但也因教師的占比過重而導致了學生學習主體性無法得到有效彰顯,故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至于實際授課過程則往往是教師滔滔不絕的“填鴨”,期間既未能彰顯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亦將限制學生的思維成長。而互動教學則是將學生視為學習主體,教師更多是以啟發(fā)的方式指導學生,這使得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彰顯。且互動教學還包含了教與學兩方面,具體而言即指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這種雙向、多元的交流方式,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并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隊伍中,由此亦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及能力的發(fā)展。由此可見,“互動式教學”有別于絕大多數(shù)傳統(tǒng)教學方法及思路,其不僅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更促進了傳統(tǒng)以教師為核心教育模式的轉換。當然,這樣的轉換對學生學習而言無疑是極具正面意義的,故也應當引起教師的足夠關注。
二、電子技術課程互動式教學大綱改革創(chuàng)新的模式
為確?;邮浇虒W能充分作用于《電子技術》理論教學,教師需圍繞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相關意境,并通過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去引發(fā)學生思考。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宜直接答案告知學生,而是要讓學生經(jīng)過自主地討論或實踐,并在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后,再輔以教師的引導來得出最終的結論。經(jīng)歷此過程,學生的學習熱情勢必更加高漲,且因學生思維的相互碰撞,故其思維能力亦將得到良好鍛煉。
(一)強化教師引導,打造師生互動課堂
傳統(tǒng)教學過程,教師雖是根據(jù)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式的推進教學,但卻因過程的平鋪直敘而未能對學生思維形成有效鍛煉。對此,教師可指出教學重、難點,讓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發(fā)現(xiàn)并思考問題,而若學生思考之后仍未能找到問題答案,教室再予以指導,如此即可彰顯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繼而切實發(fā)展學生的問題探索能力。
如在教學新課前,教師可首先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一棟五層的住宅樓且僅有一盞走廊燈且僅有一個控制開關,倘若要在每層樓均安裝一個能可控制該走廊燈的改觀,需要通過設置怎樣的電路來達成目的?”提出問題后,教師便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去查閱相關資料并完成電路設計。經(jīng)過學生的積極探索,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而經(jīng)歷此過程,學生亦將理解問題對應的理論知識。這樣的學習過程勢必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加之此部分內容本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故也能在極大程度上激起學生的探索興趣。
此外,在歸納總結完部分知識點后,教師亦可將部分理論知識以啟發(fā)的方式,嘗試讓學生自主加以總結,以便后續(xù)的實際運用,如在教學“集成電路”時,當介紹完計數(shù)器的基本運作原理后,教師便可圍繞計數(shù)器的具體運用設計如下問題:
(1)至少要多少計數(shù)器才能集中為一個電子鐘?
(2)結合課本對計數(shù)器集成芯片的描述,至少需要多少個計數(shù)器集成芯片方能完成電子鐘的制作?
(3)制作一個帶有顯示功能的電子鐘需要用到哪些元件?
對于上述一系列既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且學生結合當前所學便能解答的問題,將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并促使學生能以更加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面對接下來的學習,這對學生之后的學習勢必有所助益。
如針對“電子技術”中《三極管》的相關知識教學,教師可將該章節(jié)教學拆分為兩部分,分別為結構與原理。而針對不同知識點教學,教師均可將學生拆分為若干小組,而后為每一小組分發(fā)實驗所需的各類器具,如針對此章節(jié)實驗便需用到各種形狀的三極管、萬用尺等。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教師便可要求學生小組開始測量三極管管角,最后再總結測量所用的具體方法及最終結論。經(jīng)過學生小組的深度討論與實驗,將能促使學生深入了解到本章節(jié)的基礎知識,即發(fā)射極與集電極的區(qū)別。待學生完全掌握基礎知識,教師便可繼續(xù)深入,帶領學生探討三極管原理。而基于此前的探討,后續(xù)的學習勢必更加順利。
(二)巧妙應用多媒體教學,優(yōu)化課堂互動過程
電子技術作為基礎類學科,不僅有著極廣的知識面與極大的信息量,且部分與電路、元器件相關的知識更是有著較強的抽象性。因此,為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并避免因知識過于抽象而讓學生感到學習枯燥。教師可積極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一來以生動、形象的畫面替代枯燥、單調的理論知識,以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點目的;二來則能借助畫面的直觀性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并緩解學時少但內容多的矛盾。除此之外,當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后,教師還可借助信息技術,從海量的教學資源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既能擴大課堂容量,亦有助于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完“電路連接”的相關內容后,教師便可要求學生完成IO秒鐘報警電路的設計。對此,學生將給出多樣多樣的誰思路,如基于邏輯門與R元件組成的輸出單脈沖功能,在74121集成芯片的觸發(fā)下,以單穩(wěn)態(tài)的形式直接輸出;又如基于555定時器與R電路輸出的10秒脈沖寬度來實現(xiàn)定時報警功能。針對學生給出的設計思路,教師先后借助多媒體軟件來對學生設計的仿真報警結果予以模擬,讓學生深切感受自身設計的具體運用以及在哪些方面尚存在缺陷。再次過程中,教師亦可借助多媒體展示存在缺漏的電路設計圖,讓學生思考哪些部位需要改進。在學生的細心觀察及思考下,最終找出了圖上的種種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在解答完教師預先鋪墊好的內容后,勢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繼而也將增進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記憶并為其后續(xù)的學習打下牢固基礎。
(三)以實驗內容帶動實驗室建設,深化改革互動式教學
傳統(tǒng)的電子技術實驗教學多數(shù)基于預先鋪設好的試驗線路,雖能保證實驗的順利開展,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更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如此,當實驗室的電子線路是預先便鋪設完成,也便意味著后續(xù)的實驗內容也已無法更改,只能開展既定的實驗項目。但教學卻需與時俱進,故無法更換最新內容也將導致人才培養(yǎng)與社會需求相脫節(jié)。因此,針對電子技術實驗教學的具體開展,學校不能僅是考慮教學便利而枉顧教學的具體需求,且考慮到電子技術部分實驗,其信號產(chǎn)生往往僅有一瞬間,故也不能將實驗禁錮于常規(guī)實驗室,而是要拓寬教學范圍。
如在開展階躍響應實驗時,要想觀察到階躍過后的響應波形往往需要花費若干時間常數(shù),且不借助示波器存儲器也很難進行觀察。對此,相關實驗的開展便不能局限于室內;又如,部分電子技術實驗需要不斷調整實驗電路,部分實驗甚至還需改變電路形式方能達成預訂的設計指標。倘若實驗室內線路固定,勢必無法滿足實驗條件。
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可在保留傳統(tǒng)電子技術實驗手段的同時將計算機仿真技術引進實驗教學。如此既能讓學生同時掌握單片機的諸多技術,如編程、接口等;又能讓學生接觸部分之后將著重運用的元器件及電路,如前端電路、后端電路、測量放大器、傳感器、數(shù)模轉換、模數(shù)轉換等。在計算機仿真技術的支持下,將能給予學生更好的實驗條件,由此亦將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等一眾關鍵能力。
(四)采用互動式批改方式,強化互動式教學效率
傳統(tǒng)教學后的作業(yè)完成均是由教師負責最終的批改。那么結合互動式教學,是否能讓學生亦參與到作業(yè)的批改之中呢?答案是肯定的。如在教學《數(shù)字電路》時,教師便可為學生布置設計邏輯電路的課后作業(yè)并要求學生完成后需借由計算機PROTEL99或EWB來加以驗證。相較于過往的作業(yè)類型,學生更容易接受此類作業(yè),且因完成及后續(xù)的作業(yè)批改均不同于過往,也能在極大程度避免讓學生感到枯燥。如此一來,學生的作業(yè)完成質量也將遠超過往,繼而在提升學生的探索積極性同時亦發(fā)展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
總之,隨著社會與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其對人才素質、技能等各方面能力均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此,電子技術教師更需結合時下的先進技術及理念,積極構建聯(lián)系理論與實際且能增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互動式教學體系,以此方能在代入先進的電子系統(tǒng)設計思想同時強化學生的科技意識,繼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及發(fā)展打下牢固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振源.以就業(yè)為導向推動電子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關于《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新教學大綱的解讀[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0(8):3.
[2]Zhai Qinglin,翟慶林, Ku Xishu,等."數(shù)字電子技術"課程的開放式互動資源平臺建設[C]//湖南省高校電子信息技術教學研究會.湖南省高校電子信息技術教學研究會,2013.
[3]高德芹.關于《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實施性教學大綱的探討[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18(12):1.
[4]張國濂.關于《電子技術基礎》教學大綱編寫的若干構想[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2):3.
[5]崔陽,白明友.適應新時期要求的"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改革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1(12):171+173.
[6]汪小會,葉應流.電子技術實驗教學目標與考核標準建立[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5(3):2.
注:本文為2021年度院級課題資助項目,項目名稱:互動式教學大綱設計與使用方法研究(課題編號:JATC21020209)。